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3篇
  免费   231篇
  国内免费   102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55篇
地球物理   639篇
地质学   265篇
海洋学   154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17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利用宁夏大峰矿特大爆破资料研究地震波的衰减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萨道夫斯基经验公式,研究2007年12月20日宁夏大峰矿特大爆破S波最大振幅的衰减特性,结果表明。银川盆地衰减比周边地区严重,大体可以看出银川盆地的东部边界和南部边界。在爆破点东73km和南122~151km.该结果和地质上给出的银川盆地的边界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982.
地铁运行引起的地面振动实测及传播规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地铁线路某区间段的地面振动进行实测,采集不同测线和不同测点处的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加速度,并转化为傅里叶幅值谱对其进行衰减规律分析。利用公式将加速度记录换算为振级和分频振级,参照相关的国家标准分析不同距离处的振级和频率成分。对比同一加速度记录中的两对开方向列车引起的地面振动,进一步分析振动衰减的规律。所得到的结果可供地面建筑的隔振减振及城市轨道的规划和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983.
近地表低降速带地震波传播规律初探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沙漠区近地表地层大量微测井资料的对比分析发现,速度梯度带的存在可能是导致低降速带地震波衰减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在沙漠地区低降速带速度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地震波在线性过渡体地层的传播规律,并同实际观测记录进行对比,从理论和实际上验证上述推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84.
地震资料分辨率降低,得不到深层介质的精确信息实际上是由于大地吸收效应的影响.同时与双程波动方程相比单程波动方程避免了多次波的干扰并且计算效率高、占用内存少.本文首先基于开尔芬粘弹性介质模型将品质因子与单程波分步傅立叶法波场延拓算子相结合,实现了粘弹性介质波场延拓,从而将单程波弹性介质波场延拓推广到了粘弹性介质.然后在定位原理,数学检波器原理以及等时叠加原理的基础之上实现了粘弹性介质非零偏移距叠前正演模拟.最后将数值模拟得到的正演记录进行弹性偏移和粘弹性偏移并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数值算例可以看出,粘弹性介质叠前正演深层的反射波能量减弱,同相轴变粗,频带变窄,主频减小,分辨率降低;粘弹性偏移不但实现了振幅的恢复,而且同时偏移剖面的垂向空间分辨率也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985.
由于流体本身的粘滞性和摩擦性,使得地震波在含油气地层中传播时衰减形成低频阴影.通过对叠后地震资料做时频分解,分析地层衰减特征,是当前除了AVO技术之外,比较流行的直接识别流体和气藏的技术.本文基于波动方程正演,模拟了地震波对含油气地层的响应.然后采用连续小波变换分析不同尺度剖面的瞬时能量特征,提取分频剖面上每一个点的峰值能量对应的频率,得到瞬时峰值能量频率剖面.通过分析瞬时峰值能量频率剖面,分析了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时的衰减特征.最后应用此方法对实际地震剖面进行了分析,验证了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986.
基于AVO梯度、走时及速度的纵波方位角裂缝检测已有较多研究和应用.由于裂缝及所含流体的综合作用,碳酸岩裂缝性储层的地震响应具有高频衰减、频带低移及方位各向异性的特点,因此应用衰减属性进行裂缝预测具有重要价值.基于小波变换计算的瞬时频域振幅谱及以此为基础提取的衰减属性,由于在时域和频域都有较好的分辨率能力,能够准确地刻画出碳酸岩裂缝性储层的非均质性.结合三维地震纵波数据的分方位角处理和分析技术,可以由方位衰减属性估算裂缝相对密度.对Z区下古生界潜山碳酸岩储层进行的裂缝预测表明,由衰减梯度和85%能量比频率两种属性导出的裂缝发育密度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且与实际情况符合.  相似文献   
987.
基于小波分频叠前相干噪声压制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覃天 《地球物理学进展》2009,24(4):1426-1430
基于小波分析的去噪方法在地震资料叠前处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主要介绍利用小波变换的分频特性来压制相干噪声.通过小波分频技术将叠前地震信号分解为不同频带,然后利用有效波和相干干扰波的频谱差异来区分有效信号和噪声,最后利用加权方法去掉不需要的噪声信息来达到去除相干噪声的目的.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基于小波分频方法能很好地压制相干噪声,从而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  相似文献   
988.
在工业X-CT成像系统中,散射现象对重建图像的质量有重要的影响,一直是CT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工业X-CT系统的最新发展,锥束CT也逐渐被广泛应用,由于成像质量要求高,散射成二维分布,及新型平板探测器的应用,对散射校正带来更大的挑战.在传统的散射校正方法基础上,近几年出现了众多新的校正方法.本文首先分析了散射干扰的形成原理,介绍了散射评估方法,同时又对目前主要的几种校正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散射校正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89.
基于平板探测器的锥束CT散射校正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基于平板探测器的锥束CT系统固然存在的散射伪影,提出在X射线源和被检测物体之间添加一个射束衰减网格装置的散射校正方法。本文首先介绍了射束衰减网格的实验装置,然后推导了基于射束衰减网格的锥束CT散射校正方法,最后通过圆柱样品实验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研究提出的散射校正方法能有效减少基于平板探测器的锥束CT系统散射伪影,提高了重建切片图像的质量。  相似文献   
990.
We develop a data set of aftershock recordings of the 1999, M = 7.4 Izmit and M = 7.2 Duzce (Turkey) earthquakes to study their source parameters. We combined seismograms from 44 stations maintained by several sources (organizations) to obtain a unified data set of events (2.1 ≤ Mw ≤ 5.5). We calculate source parameters of these small earthquakes by two methods that use different techniques to address the difficulty in obtaining source spectra for small earthquakes subject to interference from site response. One method (program NetMoment (NM), Hutchings, 2004) uses spectra of direct S waves in a simultaneous inversion of local high-frequency network data to estimate seismic moment, source corner frequency (fc), site attenuation (k) and whole-path Q. This approach takes advantage of the source commonality in all recordings for a particular earthquake by fitting a common Brune source spectrum to the data with a and individual k. The second approach (Mayeda et al., 2003) uses the coda method (CM) to obtain “nonmodel-based” source spectra and moment estimates from selected broadband recording sites. We found that both methods do well for events that allow the comparison with seismic moment estimates derived from waveform modeling. Also, source spectra obtained from the two methods are very closely matched for most of the events they have in common. We use an F test to examine the trade-off between k and fc picks identified by the direct S-wave method. About half of the events could be constrained to have less than a 50% average uncertainty in fc and k. We used these source spectra solutions to calculate energy and apparent stress and compare these to estimates from the selected “good quality” source spectra from CM. Both studies have values mutually consistent and show a similar increase in apparent stress with increasing moment. This result has added merit due to the independent approaches to calculate apparent stress. We conclude that both methods are at least partially validated by our study, and they both have usefulness for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of recording local small earthquakes. CM would work well in studies for which there is a broad magnitude range of events and NM works well for local events recorded by band-limited record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