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8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160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70篇
地球物理   187篇
地质学   156篇
海洋学   33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5篇
自然地理   16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袁伟  柳广弟  袁红旗 《地质论评》2023,69(1):365-374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富有机质页岩是该盆地中生界含油系统的主力烃源岩,其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具有巨大的生烃潜力。该套烃源岩中有机质的富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长7期的高古生产力及其提供的充足的有机质。长7期藻类勃发的存在已被多数学者所接受,但是目前还缺乏直观、有力的证据。笔者等通过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能谱分析,在长7段的脉状黄铁矿附近和碳酸盐结核中发现了属种单一、分布丰度高的藻类化石,它们呈现出近似球状的轮廓,在中部分布着一条裂缝。这些藻类化石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它为长7期的藻类勃发提供了很好的证据,也为该时期热液活动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12.
基于东北黑土地1∶250 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按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和《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对讷河市土壤养分、土壤环境质量、土壤综合质量及绿色产地适宜性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讷河市土地肥沃,环境清洁,适合于发展绿色农业:1)土壤养分单指标N、P、K、有机质、CaO、MgO、Fe2O3、S、B、Zn、Mn、Cu、Mo、Co、Ge、V共16项中,除Cu、Zn为较缺乏和Ge、B缺乏外,其他指标均为丰富和较丰富;土壤养分综合等级以较丰富和中等为主,分布面积分别为3 666.74 km2和2 574.11 km2,占全区面积的56.94%和39.97%. 2)土壤环境质量以一等(无风险)为主,一等区面积6 435.78 km2,占全区面积的99.94%;二等(风险可控)区面积仅4 km2,占0.06%. 3)全区土壤质量综合等级以优质为主,优质土壤面积3 806.06 km2,占全区面积的59.11%;良好级土壤面积2 574.11 km2,占39.97%;中等级土壤面积59.61 km2,占0.92%;没有四等(差等)和五等(劣等)土壤. 4)符合一级绿色食品产地的土壤面积为6 461.5 km2,占全区面积的97.5%;符合二级绿色食品产地的土壤面积为38.1 km2,占全区面积的0.58%;不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的土壤面积为65.6 km2,占全区面积的0.99%.  相似文献   
113.
利用日本气象厅葵花-8卫星亮温资料、欧洲中心ERA5(the fifth generation of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Reanalysis)再分析资料,根据时间尺度分解的局地能量诊断方法,本文从能量学多个角度研究了2016年6月5日00时(协调世界时,下同)至6日15时(持续40小时)一次东移并引发强降水的高原对流云团,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本次事件中,高原东移对流云团在不同阶段的主要影响系统有所不同。移出高原前,其主要受高原涡和高原短波槽的共同影响,随着云团移出高原,高原涡消亡,而高原短波槽则随时间发展加强,成为东移云团的最主要影响系统。高原东移对流云团具有显著的深对流特征,自西向东引发了一系列的降水,移出高原后,其对流重心显著降低,降水达到最强。不同阶段高原东移对流云团的能量转换特征显著不同。云团位于高原上时(第一阶段),背景场通过动能的降尺度能量级串为造成强降水的扰动流直接提供能量,这是此阶段扰动流动能维持的主要方式;云团移出高原过程中(第二阶段),降水凝结潜热明显增强,由此制造的扰动有效位能也显著增强。在垂直运动配合下,扰动有效位能斜压释放所制造的动能是本阶段造成强降水扰动流动能维持的最主要能量来源;云团移出高原后(第三阶段),背景场对造成强降水扰动流的影响再次增强,但是不同于第一阶段的直接影响方式,该阶段背景场的作用是以一种间接的影响方式出现。其首先通过有效位能的降尺度级串将背景场的有效位能转换为扰动流的有效位能,然后通过扰动有效位能的斜压能量释放为扰动流的动能维持不断地提供能量。此外,本阶段内还出现了扰动流向背景场动能的升尺度级串供给(即扰动流的反馈),但其强度不足以对背景场的演变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4.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Bohai Sea have become more serious in the last decade. High nutrient concentration contributes much to it. A Sino-German cooperation program has been carried out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cosystem by observations and modelling. A three-dimensional ecosystem model, coupled with a physical transport model, is adopted in this study. The simulation for the year 1982 is validated by the data collected in 1982/1983. The simulated annual mean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observations. The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in the bohai Sea, which are crucial to the algal growth, are high in winter and low in summer. There are depletion from spring to summer and elevation from autumn to winter for nutrients. The nutrients’ depletion is a response to the consumption of the phytoplankton bloom in spring. Internal recycle and external compensation affect the nutrient cycle.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nutrient budgets are discussed based on the simulated results. Production and respiration are the most important sink and source of nutrients. The process of photosynthesis consumes 152 kilotons-P and 831.1 kilotons-N while respiration releases 94.5 kilotons-P and 516.6 kilotons-N in the same period. The remineralization of the detritus pool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nutrient regeneration, It can compensate 23 percent of the nutrient consumed by the production process. The inputs of phosphates and nitrogen from rivers are 0.55 and 52.7 kilotons respectively. The net nutrient budget is −3.05 kilotons-P and 31.6 kilotons-N.  相似文献   
115.
The paper reviews the recent advances in studying grouper nutrition require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st-effective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rtificial diets. It consists of seven parts: protein and amino acid, lipid and essential fatty acid, carbohydrate, vitamin, mineral, alternative protein source, broodstock and larval nutrition. The review provides some basic information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nutrient requirements of groupers.  相似文献   
116.
117.
利用NCEP1°×1°6 h再分析资料,对副热带高压与西风槽典型环流形势配合下发生的一次四川区域性暴雨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前期暴雨天气过程,其动力条件占到了主导地位,具有明显的经向垂直环流圈和垂直上升运动支,而在副高断裂后较强冷空气作用下,在副高边缘发生的区域性暴雨过程受西风带槽前的能量锋区影响,动力强迫作用和热力强迫作用激发的次级环流,进一步加强了四川盆地垂直运动的发展;冷空气作用前期的暴雨过程和冷空气进入后副高边缘发生的区域性暴雨过程中暴雨区域内的假相当位温均强于高层,大气处于对流性不稳定层结状态,对四川盆地暴雨的增强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由副高控制到副高逐渐断裂,湿位涡的斜压扰动是逐渐增强的过程,导致倾斜垂直涡度发展,激发更为强烈的上升运动;副高与西风槽环流形势相配合的暖区暴雨过程水汽主要来自中低层孟加拉湾;而副高断裂后发生在副高边缘的区域性暴雨过程,水汽主要来自850hPa层南海和孟加拉湾,从对流层中到低层,四川盆地东部恰恰是冷暖气流的交汇处,偏南气流将海上充沛的水汽输送到盆地东部,为暴雨的发生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并与对流层低层秦岭附近的东北冷气流交汇。  相似文献   
118.
运用大气能量学的方法,对2002年7月19日发生在河南省中西部地区的降雹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大冰雹均出现在高空能量锋区以内,落区在低层湿有效能量平流正值中心附近。利用能量分析作为预报基础,再结合地面和雷达探测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得出有无冰雹天气及冰雹落区的预报结论。  相似文献   
119.
LAPS资料在一次鄂东初夏暴雨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武汉暴雨研究所实时业务运行的LAPS资料,从环流背景、影响天气系统、物理量场、干侵入等方面,对2008年初夏发生在湖北东部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降雨是受西风槽与西南涡东移、地面冷锋南下的影响而发生的;暴雨初期鄂东中高层出现水汽辐合,相应地中高层相对湿度与比湿增加;低层首先出现空气质量辐合,随后高层出现空气质量辐散,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都比强降水发生要早;鄂东暴雨期间低层维持大量云系活动。暴雨期间有随着高度增加而向东倾斜的干侵入前沿活动,这加强了当地上空中、低层对流不稳定层结,并为强降雨发生蓄积了能量;后期由于动力性条件触发,层结转化为中性,对流发展、能量释放而产生强降雨。通过暴雨个例分析发现,LAPS资料能够比较深刻地揭示出该次强降雨发生、发展的机理。  相似文献   
120.
春、秋季东、黄海营养盐的分布变化特征及营养结构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利用2000年10~11月和2001年3~4月的调查资料,分析讨论了春、秋季东、黄海营养盐的分布变化特征及营养结构状况。结果表明:该海域表层营养盐高值主要出现在长江冲淡水影响区和江浙近海海域,低值出现于东海陆架区和黄海西北部,黄海中部水域春、秋季因温跃层强弱不同表层营养盐含量差别较大。东、黄海海域春、秋季表层水N/P、Si/N和Si/P值(除秋季黄海北部局部水域N/P值小于10外)均远高于Redfield比值。春季东海海域N/P、Si/N和Si/P值明显高于黄海海域,并高于秋季;秋季黄海海域N/P、Si/N和Si/P值要高于东海海域,变化也大于春季。在强温跃层存在期间和浮游生物旺发季节,表层水域N/P、Si/N和Si/P值原本高的区域往往进一步升高,而温跃层较弱或浮游植物生长繁殖能力较弱的季节,表层水域N/P、Si/N和Si/P值将略有降低。东、黄海水域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受N限制的可能性极小,绝大部分水域主要是受P限制,Si的含量普遍较高,它不可能成为限制因子。长江冲淡水区和江浙近海海域过量的N及高N/P值特性且持续升高的趋势可能是近20年来这一地区富营养化程度加剧、赤潮频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