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3篇
  免费   237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556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21.
The reproductive biology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of the cirolanid isopod Excirolana armata (Dana, 1853) were analysed through monthly samples from December 2003 to November 2005 on Una beach, São Paulo state (24° S), in Southeastern Brazil. Sampling was performed along three transects established from the base of foredunes to the waterline. On Una beach, E. armata showed continuous reproduction with higher abundances of ovigerous females in winter and spring (July–November) with a higher peak of juveniles in spring (November 2004). The fecundity ranged from 2 to 18 eggs/embryos per female, depending on the female length. The incubation period was estimated as 2 months. The life span of males and females was nearly 1 year. The short life span and the high energetic expenditure inherent to reproduction with maternal care, probably kept females from producing more than one brood in their lifetime. When comparing the population of E. armata on Una beach (24° S) with populations in Southern Brazil (32° S), Uruguay (34° S) and Argentina (36° S), it was verified that several biological population traits (length of the smallest juvenile, length of the largest individual, length of the smallest and largest ovigerous females, range of fecundity and life span) tended to increase at higher latitudes, whereas other traits (instantaneous rate of mortality and the curvature parameter of von Bertalanffy growth function) tended to decrease. However, comparing E. armata on Una beach (24° S) with a population situated at a close latitude (25° S), unexpected differences in relation to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to growth demonstrated and reinforced the importance of density‐dependent factors over life history traits of E. armata on dissipative beaches.  相似文献   
622.
齐文同 《地球科学进展》2007,22(10):1094-1098
石珊瑚目是中新生代的重要造礁生物。直到中三叠世才大量出现多种石珊瑚化石,距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古生代皱壁珊瑚和床板珊瑚灭亡14 Ma之久。石珊瑚的起源和早期系统发育,成为生物大灭绝及复苏的一个难题。文章目的是综述多学科研究石珊瑚早期系统发育的进展,以及多家系统分类,展望前景。研究方法有骨骼构造与微细构造及软体的对比,时空分布分析,寻找早期珊瑚化石及分子生物学等。研究结果主要有石珊瑚可能起源于只有软体的海葵类,发现早期石珊瑚化石,以及石珊瑚在300 Ma之前已演化为两支,但还有不少空白和争议。结论是为了查明石珊瑚的早期系统演化和分类,需要加强古生物与今生物学者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努力寻找中间环节,填补研究空白。  相似文献   
623.
藻类是光合自养的水生孢子植物,为了适应水下弱光的特殊生境,藻类捕光天线历经亿万年的进化,形成了特殊的结构与功能.从发现藻类捕光天线的存在到至今的70多年间,其结构解析技术的发展共经历了4个阶段:首先是利用生化及普通光谱技术研究结构组成(1950-1980年);其次是利用X-ray晶体学技术研究局部精细结构(1980年至...  相似文献   
624.
近几十年来,受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海草床呈现退化趋势,海草床的恢复备受关注.其中,海草种子或幼苗移植由于其对供体海草床破坏和影响较小,并能保证海草的遗传多样性而备受重视.移植区的底质类型是决定海草种子或幼苗移植存活率的重要因子,然而,目前关于热带海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不同底质类型响应的研究很有限.本研究以...  相似文献   
625.
陆源排污和海水养殖等经常造成近海富营养化.选用大型海藻或大型海藻与贝类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开展富营养化海区生态修复,在介绍富营养化海区特征及治理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不同修复生物及其组合对不同富营养化海区的适宜性.结果表明,贝类不宜单独作为修复生物;大型海藻可以有效吸收水中的溶解无机氮(DIN)、溶解无机磷(DIP),提高溶...  相似文献   
626.
近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全球范围内珊瑚礁大幅度退化,珊瑚礁生态系统面临严重威胁.开展珊瑚礁生态修复是恢复珊瑚礁生态系统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之一,它不仅可以恢复珊瑚礁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还可以提供相应的社会、文化、经济效益以及服务价值.近十几年来,我国在海南、西沙以及广西等海域开展了大量的珊瑚礁生态修复实践,但在评价...  相似文献   
627.
为探究银鲳(Pampus argenteus)应对高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研究,本研究设置4个温度组:对照组26℃和实验组28、30、32℃.并对银鲳的肝、肾和鳃的组织结构、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的相对活性变化和丙二醛含量变化以及hsp7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随温度的...  相似文献   
628.
在全球珊瑚礁生态系统面临退化威胁的情况下,珊瑚礁生态修复工作成为人类帮助珊瑚礁恢复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且在全球各个珊瑚礁区域都得到广泛应用.我国近岸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本实验探讨利用珊瑚移植技术在三亚市蜈支洲岛典型的近岸珊瑚礁环境下恢复造礁石珊瑚的覆盖率,希望推动企业参与海洋生态保护并从中受益.在与当地旅游公司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