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9篇
  免费   604篇
  国内免费   1055篇
测绘学   71篇
大气科学   649篇
地球物理   686篇
地质学   2130篇
海洋学   847篇
天文学   98篇
综合类   190篇
自然地理   817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204篇
  2021年   170篇
  2020年   171篇
  2019年   201篇
  2018年   162篇
  2017年   162篇
  2016年   198篇
  2015年   207篇
  2014年   275篇
  2013年   317篇
  2012年   277篇
  2011年   297篇
  2010年   185篇
  2009年   275篇
  2008年   293篇
  2007年   223篇
  2006年   249篇
  2005年   202篇
  2004年   199篇
  2003年   152篇
  2002年   140篇
  2001年   119篇
  2000年   134篇
  1999年   98篇
  1998年   106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This research was conducted on the non-disturbed native alpine Kobresia meadow(YF) and the severely degraded meadow(SDL) of Dari County of Qinghai Province.By a density fractionation approach,each soil sample was divided into two fractions:light fraction(LF) and heavy fraction(HF).The obtained fractions were analyzed for organic carbon(OC) and nitrogen(N) concentrations.The results showed:(1) the OC concentration in HF and LF was 3.84% and 28.63% respectively while the nitrogen concentration in HF and LF wa...  相似文献   
992.
冲绳海槽千年来陆源物质输入历史与东亚季风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近1000年以来东海沿岸地区气候演化及其对南冲绳海槽陆源物质输入的影响, 对取自南冲绳海槽的MD05-2908孔上部(0~810cm) 共78份孢粉样品和199份有机碳同位素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近1000年以来南冲绳海槽陆源物质输入存在着显著波动, 其中1100~1040aBP、960~880aBP和800~480aBP期间, 陆源物质输入比例增加; 1040~960aBP和480~230aBP期间, 陆源物质输入比例减少.将陆源物质输入指标与陕西佛爷洞δ13C含量记录对比分析, 发现陆源物质输入比例变化与季风的变化密切相关.当夏季风减弱时, 导致降雨带长时间集中在南部地区, 增强的降雨量提高了风化剥蚀以及沉积物向海洋搬运的能力, 使得陆源物质供应量增加.   相似文献   
993.
把建好的海洋碳模式应用于印度洋区域,模拟得到了印度洋中与碳有关各化学量的表层分布、垂直分布和沿子午线面的等值线分布。与实测的GEOSECS(GeochemicalOcean—Sectinn Study)数据作对比,模式较好地再现了印度洋上营养盐浓度、总碳浓度、总碱度和溶解氧的二维分布。通过模拟还发现,在稳定状态下,大气和海洋中总碳含量的分布依赖于发生在海洋中的各种物理化学过程及边界条件,水平扩散系数Kh和光合作用常数率Kg对各化学量的分布有较大影响(以前有学者认为不太重要,如 Baes[1]);南印度洋中纬地区 10°S至 30°S是14C的重要向下渗透区域,人为排放的CO2可通过这片渗透区从海洋的表层输入海洋的深层。  相似文献   
994.
The incorporation of fullerenes and carbon nanotubes into electronic, optical and consumer products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the presence of these anthropogenic compounds in the environment. To date, there have been few studies isolating these materials from environmental matrices. Here we report a method commonly used to quantify black carbon (BC) in soils, the benzene polycarboxylic acid (BPCA) method, for measurement of two types of single walled carbon nanotubes (SWCNTs), two types of fullerenes and two forms of soot. The distribution of BC products (BPCAs) from the high pressure and high temperature oxidation illustrates the condensed nature of these compounds because they form predominantly fully substituted mellitic acid (B6CA). The conversion of carbon nanoparticles to BPCAs was highest for fullerenes (average of 23.2 ± 4.0% C recovered for both C60 and C70) and lowest for non-functionalized SWCNTs (0.5 ± 0.1% C). The recovery of SWCNTs was 10 times higher when processed through a cation-exchange column, indicating the presence of metals in SWCNTs compromises the oxidation chemistry. While mixtures of SWCNTs, soot and sediment revealed small losses of black carbon during sample processing, the method is suitable for quantifying total BC. The BPCA distribution of mixtures did not agree with theoretical mixtures using model polyaromatic hydrocarbons, suggesting the presence of a matrix effect. Future work is required to quantify different types of black carbon within the same sample.  相似文献   
995.
云南寻甸地区全新世中期气候变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云南寻甸白石岩仙人洞1号石笋(XR1)进行TIMS-U系测年和氧碳同位素分析,揭示了该区全新世中期氧碳同位素气候演化的模式。依据石笋不同时段有机碳含量的变化,重建了基于石笋有机碳指标的气候变化模式。通过对比,发现这两种指标所记录的寻甸地区古气候变化过程几乎完全一致。云南寻甸地区全新世中期的气候演化可分为3个气候期:1)8 000—5 600 aBP为温暖湿润期,气温较高,降水丰沛,石笋的氧碳同位素偏负,有机碳含量偏高;2)5600—4500 aBP为气候突变期,气候由温湿变为冷干,石笋氧碳同位素持续偏正,有机碳含量持续降低;3)4500—2100 aBP为冷干气候期,该期气候稳定,氧同位素和有机碳含量变化不大,均维持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996.
夏半年青藏高原“湿池”的水汽分布及水汽输送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1948-2007年共计60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了夏半年(4-9月)青藏高原大气中的可降水量、水汽输送通量和水汽输送通量散度,分析了夏半年青藏高原可降水量的分布和变化特征,青藏高原及其附近的水汽输送.结果表明:在对流层中层的青藏高原上空,夏季是一个明显的大气水汽含量高中心,"湿池"特征非常显著,湿池主要有三个大的可降水量中心,即高原的西南部、东南部和高原南侧.4-9月,高原上的可降水量变化很大,高原的增湿的速度小于减湿的速度.水汽进人高原主要通过三条水汽通道,即西风带水汽输送通道、印度洋-孟别拉湾水汽通道和南海-孟加托湾水汽通道.水汽主要在高原西南侧、喜马拉雅山中段和高原东南侧进入高原.  相似文献   
997.
中国对外贸易产生的CO_2排放区位转移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减缓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所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所瞩目.目前有关的国际协定主要以国家本土温室气体排放为基准核算国家的碳排放责任和减排成效,忽略了国际商品贸易流引起的排放区位与产品消费区位的空间分离.本文利用2000~2006年中国海关货物进出口商品分类数据,采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了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产生的CO2排放区位向中国的转移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出口商品内涵的CO2排放量从2000年的9.6亿t增加到2006年的19.1亿t,每年占全国总排放的比重基本在30%-35%.扣除进口商品使我国避免在本土排放的CO2,货物进出口贸易使净转移到我国的CO2排放量至少从2.3亿t增加到7.2亿t,中美贸易顺差、中国与欧盟贸易顺差是产生净转移的主要原因.结论主张相关国际协定从排放区位与消费区位相结合的角度制定温室气体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998.
雪冰中的黑碳记录研究的历史回顾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明镜  秦大河  效存德 《冰川冻土》2005,27(4):539-544
黑碳(Blackcarbon)是一类大气气溶胶,也是重要的气候驱动因子之一,它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迄今发现,雪冰是保存和记录历史时期黑碳变化的最好介质.根据前人对南极冰芯、格陵兰冰芯、中低纬度山地冰川冰芯以及雪坑样品中的黑碳记录的研究成果,讨论了不同研究地区雪冰中黑碳含量的变化,黑碳对气候环境突变、大气环流变化的响应,总结了人类活动与雪冰黑碳记录之间的关系.雪冰黑碳记录还可以获得如森林大火这样的特殊事件的信息.  相似文献   
999.
为解决大面积多点快速土壤氡析出率测量问题, 设计开发并进行了土壤氡析出率活性炭累积吸附法的方法技术研究.在参考氡析出率装置和野外实验数据的基础上, 进行了测量装置及材料的选择、装置刻度、野外累积暴露时间、活性炭盒吸附氡有效衰变常数等研究.通过2002-2003年22次重复观测, 北京西北郊区粘土类土壤氡析出率平均值为20.15mBq.m-2.s-1, 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26.75和13.49mBq.m-2.s-1, 标准偏差为3.55mBq.m-2.s-1.与仪器静电收集法比对结果表明, 两种方法的相对误差小于±10%.实验结果表明: 活性炭方法测量结果稳定可靠, 简便易行, 适用于全国大面积土壤氡析出率调查.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测井技术评价松辽盆地南部油页岩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了利用松辽盆地南部已有钻井的测井资料评价油页岩,分析了松辽盆地南部嫩二段油页岩的测井响应特征,充分利用测井资料连续性的优势,采用5口井93块油页岩岩心的有机碳、含油率化验分析数据和测井响应特征,建立嫩二段油页岩的有机碳含量与含油率之间定量关系式Ta=0.548 6TOC+0.18和△logR、自然伽玛与有机碳含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式TOC=6.262 8×△logR+1.05,进而建立利用测井资料定量评价油页岩含油率模型Ta=0.546 8a×△logR+0.548 6×△TOC+0.18。通过模型计算出的油页岩段的含油率与油页岩实测含油率数据基本一致,而且计算出的含油率值连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