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81篇
  免费   2174篇
  国内免费   2540篇
测绘学   417篇
大气科学   1650篇
地球物理   1931篇
地质学   5453篇
海洋学   1160篇
天文学   95篇
综合类   1188篇
自然地理   1701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20篇
  2022年   293篇
  2021年   346篇
  2020年   313篇
  2019年   406篇
  2018年   351篇
  2017年   405篇
  2016年   424篇
  2015年   490篇
  2014年   581篇
  2013年   583篇
  2012年   663篇
  2011年   678篇
  2010年   630篇
  2009年   620篇
  2008年   600篇
  2007年   663篇
  2006年   661篇
  2005年   564篇
  2004年   505篇
  2003年   456篇
  2002年   394篇
  2001年   410篇
  2000年   321篇
  1999年   345篇
  1998年   282篇
  1997年   256篇
  1996年   217篇
  1995年   176篇
  1994年   155篇
  1993年   158篇
  1992年   112篇
  1991年   82篇
  1990年   66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3篇
  1977年   13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赵凯  濮梅娟 《台湾海峡》2005,24(3):370-376
0421号热带风暴“海马(Haima)”于2004年9月13日12:00在浙江省温州市沿海登陆,登陆后迅速减弱为热带低压,20:00在浙江境内消失.本研究采用物理量诊断分析法,探讨该热带风暴登陆前后涡度场、湿焓场变化对其移向和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热带风暴登陆后,涡度(ξ)明显减弱.涡度局地变化(ξ/t)值分布显示,风暴移动方向的后方,涡度减弱的趋势比前方涡度增大的趋势更剧烈;风暴有向其外围(ξ/t)正值中心(即涡度增幅最大)移动的趋势.该热带风暴登陆前、后,湿焓都增大,但登陆后湿焓增大趋势已大大减弱;风暴有向湿焓局地变化(E/t)正值中心移动的趋势,即向能量增强最大的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32.
西太平洋暖池变异及其对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场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热带太平洋上层XBT温度资料,分析研究了西太平洋暖池区(0°~16°N,125°~145°E)上层海洋的变化特征以及与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场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西太平洋暖池区的垂向温度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尤其在次表层(120~200m)的变化最为明显.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次表层冷暖信号明显早于西太平洋次表层的海温异常.分析发现,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海温异常是导致整个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场变异的关键区,当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次表层冷暖信号加强时,3~4个月后西太平洋海温场出现大范围的冷暖异常.  相似文献   
33.
本文对北部湾三维潮波进行了数值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与现有观测资料作了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两者相当一致。文中还绘制了M_2和K_1分潮的同潮图,并对其作了讨论。可以断定,北部湾的日潮优势是由日潮共振所引起的。M_2和K_1分潮流的水平分布表明,强流区位于它们各自的蜕化无潮点附近。还讨论了分潮流的铅直结构,可以看出这种结构十分接近实际分潮流场的特征。  相似文献   
34.
根据大量田间试验和调查资料分析,作者提出烟单14号玉米生长过程中,小喇叭口期土壤中全氮、大喇叭口期土壤中速效磷的含量与产量相关密切。并据此建立了产量及构成三因素与土壤养分间的最优相关模型。  相似文献   
35.
潮汐沉积率与沉积间断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在浙北奥陶系文昌组和长江三角洲开敞型淤泥质海岸非潮道潮汐纹层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与国外同类研究相近的沉积率。现代海岸进积速度和潮坪沉积的观察及测试证明,上述沉积率是难以置信的。现代潮坪观测表明,潮汐纹层在形成过程中即包含着改造,所保留的纹层占应形成数的不到10%,其余90%以上被侵蚀。小型层序是风暴和平静天气的产物,为风暴层序,与大小潮周期无关。其地层中保留的数量不到应生成数的10%,其余90%被改造。小型层序被侵蚀,其中的纹层随之消失。致使潮坪层序中保存的纹层数仅为应形成数的0.2%。被改造的纹层和单层留下的仅是侵蚀面,即小间断。在进行潮汐沉积高分辨率的研究时应充分重视沉积间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6.
黄河河口演变(Ⅰ) --(一)河口水文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20世纪后半个世纪的完整实测资料,研究了河口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变化,自50年代至90年代呈明显递减。对黄河口的水文特征:水情、沙情、断流、离子流量、滨海潮汐、潮流、余流、温、盐度分布、风暴潮、拦门沙与盐水楔等作出定性和定量的论述。对断流的危害、成因及缓解对策作出分析。河口淤积、延伸、改道对黄河下游的影响也作出时空上的定量分析。对1855年以来近代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化,作出了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37.
东营城区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东营城区内建筑物较多,环境干扰较大,地下构造复杂,断裂非常发育,目的层埋藏深,资料信噪比较低的特点,以地震老资料和钻井资料为基础,建立地震地质模型,利用射线追踪技术选取合适的观测系统参数。充分利用卫星数字地图,没计了灵活多变的观测系统,采用可控震源与炸药震源配合使用方法,及时对城区内地下面元的覆盖次数、方位角和炮检距的分布进行质量监控,利用现场处理系统对资料进行及时分析,提高了地震资料品质。所获得的东营城区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资料显示,其浅中层分辨率和中深层信噪比都有了明显改善,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38.
Temperature data at different layers of the past 45 years were studied and we found adiploe mode in the thermocline layer (DMT): anomalously cold sea temperature off the coast of Sumatra and warm sea temperature in the western Indian Ocean. First, we analyzed the temperature and the temperature anomaly (TA) along the equatorial Indian Ocean in different layers. This shows that stronger cold and warm TA signals appeared at subsurface than at the surface in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This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may be a strong dipole mode pattern in the subsurface tropical Indian Ocean. Secondly we us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s (EOF) to analyze the TA at thermocline layer. The first EOF pattern was a dipole mode pattern. Finally we analyzed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DMT and surface tropical dipole mode (SDM), DMT and Nino 3 SSTA, etc. and these correlations are strong.  相似文献   
39.
A system of numerical tools to predict the non-local long-term impact of large-scale constructions on the environment is described. The predictions have to be results of successive examination of free water oscillations,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s on the sea bottom, and turbulent pulsation effects on sediment transport. Numerical results related to free water oscillations in diverse gulfs are shown, and non-local effects of the dam construction are found for an example of the Baltic Sea. Feasibility of suggested tools for turbulent flow is manifested.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