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0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74篇
地质学   114篇
海洋学   3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18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建设项目投资的控制应贯穿于立项到竣工验收整个项目的各个阶段,施工前的决策和设计尤为重要。基于这种情况,本文简述了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必要性,论述了在建筑设计的各阶段造价控制的措施,可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2.
深孔钻探降低钻探成本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近年来施工的深部钻探实践,从深部钻探成本构成分析入手,讨论了影响钻探成本的因素,提出了降低钻探成本的途径。  相似文献   
93.
洪水管理经济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洪水管理经济评价是践行洪水管理治水方略必不可少的环节。从洪水管理经济评价理论、洪灾损失评估以及洪水管理成本效益评估等方面综述了洪水管理经济评价的主要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指出现有的防洪经济理论与方法已难以满足洪水管理决策对经济评价的要求。强调建立完善的洪水管理经济评价理论体系,扩展评价内容和范围,深入开展非工程措施效益、生态环境影响和社会公平等评价方法的研究是中国今后洪水管理经济评价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94.
Supported by the technologies of remote sensing (RS)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we chose northwest of Beijing as a study area and gave priority to understanding of the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 through visually interpreted Landsat TM images of 1989, 1996 and 2005. It is believed that there were a series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problems caused by city expansion: landscape ecological connectivity was low; landscape structure was simplified; the fragmentation of green land patch was more obvious on the plain areas, moreover,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reen land was unbalanced. For this reason, this study adopted accumulative cost distance model, combined with ecosystem services and spatial interactions of landscape types, analyzed the spatial difference of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and the compactness of landscape structure in the study area, and further discussed the landscape pattern optimization proposal. We find that it is essential to protect and establish ecological sources, to establish urban ecological corridors, and to establish ecological nodes at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strategic positions so as to intensify spatial relationships among landscape elements and maintain continuity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process and pattern in the course of city expansion. The methods and final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are expected to be useful for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in Beijing region.  相似文献   
95.
本文按不同设防烈度设计10层框架-剪力墙结构,计算其不同设防烈度下的土建成本。在设防烈度8度以下,设防水准提高一个等级,土建成本增加比例小于8.61%,增加成本占房屋售价的比例小于0.75%。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土建成本较小的增加,可获得设防水准一个等级的提高。从另一个角度说,在减少建筑面积很小的情况下,房屋的抗震设防水准可获得一个等级的提高。  相似文献   
96.
基于居住区比较的北京城市通勤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张艳  柴彦威 《地理研究》2009,28(5):1327-1340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城市土地与住房市场化改革逐渐推进、郊区化与城市空间扩张不断加快、单位制度及单位大院的解体等,北京城市内部居住与就业的空间组织正经历着显著变化,从而导致通勤问题的产生以及城市通勤格局的显著变化。本文基于对北京市内10个典型居住区中600个家庭、842位就业居民的日常通勤行为问卷调查数据,比较城市内部不同居住地域居民通勤格局的差异性,以期折射北京市居住与就业空间重构的微观过程。研究表明:(1)城市内部不同居住区居民的通勤行为存在显著差异性;(2)不同类型单位居住区通勤格局呈现出明显的分化;(3)老城区旧居住区中相当比例的长距离逆向通勤,以及郊区新建商品房以及政策性住房居住区中较高比例的长距离内向通勤,反映城市职住分离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97.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空间重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影响产业空间重构的成本因素变化,通过对企业迁移区位和政府产业转移园区区位的分析,揭示广东产业空间重构的趋势与可能的窄间格局,并且从绩效的角度对比了2003和2006年两个时间的广东省域经济增长格局,证明原有的珠三角和外围地区的"核心一边缘"结构已经被打破,产业转移不仅导致了珠三角外围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同时促使"后厂"的空间拓展和珠三角产业空间的转型.  相似文献   
98.
X荧光分析仪在地质工作中运用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 荧光分析技术具有快速测定、适合野外作业、成本低、仪器轻便等特点。运用新型X 荧光仪进行样品分析,可以快速得到样品检测结果,以指导下步地质矿产勘查、工程施工等工作,大大加快工作进度、提高工程效率,对缩短地质矿产勘查周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
水资源约束下西北干旱区河西走廊城市化发展模式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方创琳  李铭 《地理研究》2004,23(6):833-844
西北干旱区城市化进程受到水资源短缺及其用水结构不合理的双重约束。本文以甘肃河西走廊为例 ,针对河西走廊未来 30年总需水量阈值、经济总量阈值、总人口阈值和城市化水平阈值 ,认为最经济、最节水的城市化发展方针为禁止发展特大城市 ,有选择地培育一个大城市 ,积极发展中小城市 ,科学发展小城镇。据此提出了与水资源约束相适应的西北干旱区河西走廊城市化发展的 6种模式。即 :推行“产业移人”和“环境移民”为主、“人移产业”为辅的城市扩展模式 ;推行“分步到位”为主 ,“一步到位”为辅的城市生态移民模式 ;推行“退一进二”、“退乡进城”的城市用水转换模式 ;推行“节水量城”为主 ,“借水养市”为辅的节水型城市化模式 ;推行“稳粮兴草” ,“稳农强工” ,“活商旺城”的城市产业转换模式 ;推行“一核四极” ,“一轴三带”、“乡镇同兴”的“卅”字型城市空间推进模式  相似文献   
100.
Using the newly released Census for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Package (CTPP) 1990, this research utilizes GIS tools to explain intraurban variations of commuting in Chicago at the Traffic Analysis Zone (TAZ) level. While commute times are directly available from the CTPP, commute distances are derived from the shortest time distances through real‐world road networks. GIS surface modeling is used to help identify the major employment center (CBD) and other subcenters. The explanations of commute times and distances are attempted by various measures of job accessibility: the jobs‐housing balance ratio defined in a floating catchment area, distances from the CBD and subcenters, and a gravity‐based index that takes the effects of all jobs into account. These measurements better explain how far people commute than how much time they spend on commuting. The best model explains over 50% of the variation of commuting among 7,835 TAZs. This is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ver existing literature, which at best explained less than 30 perc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