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4篇
  免费   320篇
  国内免费   112篇
测绘学   53篇
大气科学   93篇
地球物理   145篇
地质学   233篇
海洋学   74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6篇
自然地理   46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1 毫秒
991.
利用错流超滤技术分离厦门湾东南部海域、九龙江河口及九龙江水体中的胶体,并利用实验室模拟培养实验研究了胶体的来源和胶体有机碳(COC)浓度对其自身茵群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3种胶体对自身菌群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而且其依序为海洋胶体〉河口胶体〉河流胶体.海洋胶体和河口胶体中自身菌群的相对增长率的平均值Y1、Y2与CCOC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而河流胶体中自身茵群的平均相对增长率Y3与CCOC却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92.
本文根据2004~2006年闽东沿岸(26°30′00″~27°10′00″N,119°59′40″~120°33′00″E)暖水季节6个航次的浮游动物调查资料,比较分析研究了调查区暖水季节的浮游动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优势种变化.3年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出现的浮游动物种类数分别为151、127和144种,种类组成变化不大,强额孔雀哲水蚤(Pavocalanus crassirostri)、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等在各航次中都占据明显优势地位;调查期间该海域的浮游动物群落面貌以近岸暖水种和外海热带种为主,这两类生态类群的浮游动物构成本海区的主要优势类群;生物量分布不均匀,总体平面分布趋势是:北高南低,从沿岸到近海,浮游动物生物量随盐度上升而下降;优势种分布极不均匀,聚块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993.
基于2016年5月乐清湾海域的海洋调查资料,分析了浮游动物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的优势度及其与海水盐度(S)的相关性,并利用高斯模型研究了在盐度梯度下真刺唇角水蚤丰度的生态阈值(Ecological Threshold,ET)。结果表明:真刺唇角水蚤是乐清湾海域春季浮游动物优势种之一,优势度为0. 061;其丰度与盐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 0. 01),盐度是影响真刺唇角水蚤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最适盐度值为21. 36,最适盐度生态阈值区间为[20. 17,22. 55],真刺唇角水蚤在盐度梯度下的生态阈值区间为[18. 99,23. 73]。此外,还探讨了盐度对真刺唇角水蚤生长的影响,以及此生态阈值研究在乐清湾海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4.
相建海 《海洋与湖沼》2020,51(4):673-683
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曾呈奎、张玺奠基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年来,面向国际学科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刘瑞玉、吴尚懃、张福绥、郑守义为代表的科学家和一批批优秀学科带头人努力攀登,攻坚克难,前仆后继,薪火相传,为我国海洋生物学学科的系统、全面发展做出了重要建树和奠基性贡献,夯实了海洋科学技术发展的根基。近30多年,可为海洋生产力及其可持续性提供解决方案的海洋生物技术受到国内外普遍重视,海洋研究所为国家海洋生物高技术发展战略出谋划策,并在关键技术突破上发力,引领了海洋生物技术的创新发展。在实现产业化,推动蓝色生物产业的征途上,海洋研究所为世界最大的海洋增养殖产业发展壮大做出突出贡献,直接催生了海藻、贝类和对虾三次养殖浪潮的兴起,带动了基础性、战略性海水增养殖种业发展;此外,海洋研究所在海洋药物、海洋生物制品的研究与开发以及着力挖掘和提升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值上,成果斐然,有力支撑了蓝色生物新型产业的发展。新近,海洋研究所牵头筹建的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必将为建设海洋强国,铸造蓝色辉煌注入强劲活力。  相似文献   
995.
深海微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高压、低温、黑暗、寡营养的极端环境中,必然会发展出与之相应的分子基础。近年来,对深海微生物极端环境适应性机理的研究是深海微生物研究的前沿课题。通过对一株耐冷、耐压的深海沉积微杆菌Microbacterium sediminis YLB-01进行ARTP诱变,成功获得了对低温和高压敏感的突变子9-3E5,突变子9-3E5与野生型菌株的基因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SNP和In Del在突变子9-3E5全基因组上分布均匀,838个SNP位点位于编码区且为非同义突变,占总SNP数量的77.45%; 27个In Del中11个位于编码区且发生了移码突变;突变子9-3E5共有11条SV序列,长度为300~400 bp的序列占比为81.82%。以OR值 2、p 0.05为标准对突变基因进行富集,共富集到3个相关的功能集。在与细胞分裂相关的蛋白中发现了11个SNP突变位点,主要涉及细胞分裂蛋白Fts I、Fts W、Fts X和细胞分裂起始蛋白;在与DNA修复、合成相关的6个基因中发现了10个SNP突变位点;在与胞内运输和能量合成调控相关的2个基因中发现了3个SNP突变位点。我们推测细胞分裂、DNA损伤修复及合成、胞内运输对能量合成的影响这3类功能基因发生改变可能是突变子9-3E5相对于野生株YLB-01低温、高压耐受性改变的原因,M.sediminis YLB-01通过调节这些胞内的生理生化过程来应对外界低温和高压环境。  相似文献   
996.
了解厦门湾海域海洋经济生物重金属污染现状及食用风险,于2019年8月至2020年4月分4个季节,在厦门湾海域捕获了常见的13种海洋经济生物,以ICP MS为检测手段分析其肌肉组织中7种重金属(Cr、Ni、Cu、Zn、As、Cd和Pb)的含量,并采用不同评价模型对人类及中华白海豚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鱼类和头足类海洋经济生物体内Zn、As和Cu的含量比较高,而Pb和Cd的含量比较低。②鱼类体内大多数重金属残留量,夏季显著高于其他季节,这可能是由于夏季饵料丰富,生物体代谢旺盛所导致。③单因子污染指数(single factor index, SFI)法和目标危害系数评价(target hazard quotient, THQ)法的评价结果显示,厦门湾常见海洋经济生物样品中As的残留量不仅超出了国家食品安全限量标准,还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潜在的风险。厦门湾海洋经济生物As的污染应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后续研究应深入调查厦门湾生物体内As的主要存在形态,进一步提高健康风险评价的准确性,为当地监管部门的监管工作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因中华白海豚进食方式的不同,相关评价结果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7.
本研究向自然海水中接种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红色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和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游离单细胞进行培养,比较不同赤潮藻类对海洋浮游微食物网主要类群的影响。结果发现,红色哈卡藻和中肋骨条藻均经历了从增殖到衰亡的过程,中肋骨条藻在磷酸盐耗尽后消亡,磷酸盐随之被重新释放到水体中;而无论增殖还是衰亡,红色哈卡藻添加组磷酸盐含量均持续降低。球形棕囊藻游离单细胞在迅速增殖将磷酸盐耗尽后并未衰亡,其密度维持相对稳定。红色哈卡藻添加组和中肋骨条藻添加组的细菌密度显著低于中肋骨条藻添加组(P<0.05)。三种藻类相比,红色哈卡藻添加组中纤毛虫、异养微型鞭毛虫(heterotrophic nanoflagellate, HNF)和含色素体微型鞭毛虫(pigmented nanoflagellate, PNF)的丰度最高(P<0.05),但该组微型鞭毛虫的营养结构(HNF/PNF)与中肋骨条藻添加组无显著差异(P>0.05)。球形棕囊藻添加组含色素体微型鞭毛虫的丰度显著降低(P<0.05),从而导致该组微型鞭毛虫营养结构显著偏向异养(P<0.05)。实验结束时,球形棕囊藻添加组纤毛虫的丰度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本研究中,球形棕囊藻可通过与含色素体微型鞭毛虫竞争营养盐并抵御异养微型鞭毛虫及纤毛虫捕食的方式对微食物网产生影响。红色哈卡藻对微食物网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其可被异养微型鞭毛虫摄食。中肋骨条藻对微食物网的影响受营养盐的调节,细菌的分解可能在该藻衰亡后的营养盐再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8.
从采集自福鼎敏灶湾和硖门湾海域的健康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叶状体体表分离、纯化到26株外生细菌.根据细菌菌落特征、菌体形态和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鉴定,将其确认为6种不同的菌属,分别是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heromonas)、Aquimarinas属、交替单胞菌属(Aheromonas)、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s)、弧菌属(Vibrio)和嗜琼胶菌属(Agarivorans).2个海湾坛紫菜叶状体体表外生菌群数量稳定且差别不大,外生细菌菌属组成基本相同,个别菌属稍有差异,优势菌属为假交替单胞菌属和Aquimarinas属,常见菌属为交替单胞菌属和黄杆菌属,少见菌属为弧菌属.敏灶湾坛紫菜体表外生菌群数量为(5.7~6.5)×10^4cfu/g,外生细菌中各菌属所占比例为:假交替单胞菌属占38.5%,Aquimarinas属占52.8%,交替单胞菌属占13.9%,黄杆菌属占11.5%,弧菌属占3.3%.硖门湾坛紫菜体表外生菌群数量为(6.4~7.6)×10^4cfu/g,外生细菌中各菌属所占比例为:假交替单胞菌属占37.3%,Aquimarinas属占32.0%,交替单胞菌属占14.0%,黄杆菌属占12.7%,弧菌属占2.7%,嗜琼胶菌属占1.3%.优势和常见菌属菌株对健康坛紫菜叶状体进行感染,发现这些菌株对坛紫菜叶状体无致病力,叶状体生长无异常.这些可为坛紫菜微生物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99.
从大西洋深海沉积物中分离得到1株产黑色素细菌b Ip-2,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菌隶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与施氏假单胞菌(P.stutzeri)有最高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99%).进一步对该菌的生长及产黑色素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b Ip-2在稳定生长期后期才开始大量积累黑色素;b Ip-2可在4~37℃的温度范围下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7℃,在28℃具有最高的黑色素产量;b Ip-2生长的pH范围偏碱性,在p H=7的最适生长条件下黑色素产量最高,同时碱性环境有利于黑色素的快速形成;b Ip-2可以在1%~9%的NaCl浓度范围中生长,在5%的NaCl浓度下具有最高的黑色素产量;低浓度的Fe^2+(0.05 mmol/dm^3)可以提高黑色素的产量,Fe^2+浓度≥0.20 mmol/dm^3时明显抑制黑色素的生成,而Fe^2+浓度为1.00 mmol/dm^3时可完全抑制菌株的生长;低浓度的Cu^2+(0.1 mmol/dm^3)对黑色素的产量无明显影响,Cu^2+浓度≥0.5mmol/dm^3时可抑制黑色素的生成,而Cu^2+浓度超过1.0 mmol/dm^3时可完全抑制菌株的生长.通过PCR扩增获得菌株b Ip-2的对羟苯基丙酮酸双加氧酶(hydroxyphenylpyruvic acid dioxygenase,HPPD)全长基因(1087 bp),分析发现其编码的HPPD蛋白序列(含361氨基酸)与来自菌株Pseudomonas stutzeri RCH2的HPPD蛋白序列具有最高的同源性(序列相似性为97%).这些结果为深入研究该细菌所产黑色素的合成,应用及生态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00.
海洋沉积物中的植物信息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和古环境意义,但传统方法只能通过研究沉积物中的孢粉获取植物信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步,探索利用海洋沉积物中的植物分子多样性解释全球变化成为了一种新的尝试。文章首次尝试了对海洋沉积物中的植物DNA进行提取与PCR扩增,通过使用不同的DNA提取方法(DNA提取试剂盒)和PCR扩增条件[2倍浓缩的PCR扩增预混合溶液(Mix)退火温度、循环数、DNA模板量以及引物],探索海洋沉积物中植物DNA提取和PCR扩增的方法,并在采自黄海潮间带以及浅海表层的沉积物中进行了检验。共尝试了32种方法,结果表明:强力土壤微生物DNA提取试剂盒(DNeasy PowerSoil)以及2×TransTaq HiFi PCR SuperMixⅠ是较好的DNA提取与扩增条件;对于潮间带表层沉积物样品,最佳退火温度为55°C,最佳循环数为55个循环;而对于浅海表层沉积物样品,最佳退火温度为59°C,最佳循环数为45个循环;此外,相对于rbcL引物, gh引物的扩增结果更好。这项研究首次成功提取并扩增了海洋沉积物中的植物DNA,以期应用于海洋沉积物中植物分子多样性的分析,为研究全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