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55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67篇
地球物理   52篇
地质学   74篇
海洋学   3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10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31.
1978—2008年城市化对北京地区气温变化影响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伟东  张本志  尤焕苓  杨萍 《气象》2014,40(1):94-100
应用北京地区20个常规站1978-2008年经均一性序列多元分析方法均一化处理的气温数据,初步分析了北京地区城市化对年平均和不同季节日最高、最低以及平均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1978—2008年,年平均日最低、平均气温空间分布自北向南、自西向东,温度逐渐升高,在城区达到最高,日最高气温表现为从西向东南逐步升高,在城区形成较为明显的热岛。温度变化趋势表明,各站日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均呈升温趋势。城市化对北京地区城区及近郊区站点日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影响最大,对自北部佛爷顶至昌平到城区一带站点的最高气温影响最大。城市化对北京(观象台)站的增温影响最为明显,对城区站点温度平均的增温影响次之,对全市站点温度平均的增温影响最小。城市化对观象台站、城区站点平均、全市站点平均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的年平均、各季节均非常显著,其中在秋季影响最大,对日最高气温的影响则是在夏季最大。  相似文献   
332.
The regional changes of daily temperature extremes in North China caused by urbanization are studied further from observed facts and model estimates on the basis of homogenized daily series of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observations from 268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NCEP/DOE AMIP-Ⅱ reanalysis data(R-2), and the data of simulations by regional climate model(RegCM3). The observed facts of regional warming on long time scales are obtained by analyzing the indices of temperature extremes during two time periods of 1961–2010 and 1951–2010. For urbanization effect, the contributions to decreases in annual and winter 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DTR) are 56.0% and 52.9%, respectively, and increases in the lowest minimum temperature(TNn) are 35.7% and 26.2% by comparison of urban and rural observations. Obtained by R-2 data with observations for contrast, on the other hand,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annual warm nights(TN90p) contributed by urbanization is 60.9%. And observed facts of regional warming in daily temperature extremes are also reflected in the simulations, but what difference is urbanization progress at rural areas in North China would be prominent in the next few years relative to urban areas to some extent from model estimates.  相似文献   
333.
段旭  张瑾文 《大气科学》2015,39(3):526-534
5月和10~11月是孟加拉湾风暴活动的两个"峰值"期, 风暴对西南水汽输送有重要影响, 本文利用2001~2010年10年的JTWC(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re)风暴资料和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AR(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1°×1°再分析资料, 研究风暴"双峰"期对西南水汽输送的贡献, 结果表明:风暴水汽向北输送最强, 其次是向东输送, 其它方向的输送较弱;在风暴中心区域及西南水汽通道, 各层和整层的 通量均大于气候平均值, 风暴的西南水汽输送特征显著;两个"峰值"期风暴的经向水汽输送比纬向几乎大一倍, 5月"峰值"期孟加拉湾风暴在西南方向的实际水汽输送总量约是10~11月的2倍, 孟加拉湾风暴前"峰值"期(5月)对水汽输送的影响大于后"峰值"期(10~11月), 孟加拉湾风暴是5月西南水汽输送的主要系统之一。  相似文献   
334.
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水资源公报》中2003—2012年用水及供水相关数据,利用EOF展开方法,分析了我国31个省级行政分区用水和水资源利用情况的空间分布及时间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全国总用水量不断增加,但增幅有所减小,各地区用水总量变化趋势多样,中东部变化较大,西部变化较小,河北省、浙江省、海南省、青海省和甘肃省与其他地区反相变化;江苏省、浙江省和广东省地下水资源的利用与工业产业协调发展,可作为其他地区的典范;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和青海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地下水资源利用状况向良好的趋势发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地下水资源利用现状和趋势不容乐观,应注意增强环保意识,调整产业结构,以求水资源得到协调、可持续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335.
地表温度“源—汇”景观贡献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热岛是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探究城市热岛的影响因素,建立与自然因子、社会经济因子、景观形态因子的关联,对解决中国“城市病”,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在全国尺度上基于地表温度“源—汇”景观指数识别地表温度的“源”景观/“汇”景观,在此基础上计算“源—汇”景观贡献度及其效应,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其次,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分析自然因子、社会经济因子和景观形态因子对“源—汇”景观贡献度的影响,结果发现:① 2005—2015年间,可缓解热岛效应的省份冬季较夏季多,冬季“强”和“较弱”景观贡献度比值区域集中分布在中国北部和南部;夏季“强”的“汇”与“源”景观贡献度比值区域集中分布在中国北部地区。② 对于本地因子,景观形态对“源”或“汇”景观贡献度的影响较大,缓解热岛效应将附近小“汇”斑块结合来降低地表温度“汇”景观的离散度;其次,夏季适当在“源”景观里增加相对湿度、并增加其植被覆盖率,严格控制“源”景观和“汇”景观的建筑密度及建筑高度,可达到最佳降温效果。③ 邻域因子中相对湿度和建筑密度的影响更大,景观形态中增加“源”景观的离散度及其边缘密度,或增加“汇”景观集聚度,简化其形状均有利于缓解邻域的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336.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地表反照率已成为地表辐射平衡和气候研究的重要参数之一。利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提供的34个站点辐射数据、GLASS地表反照率产品、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MODIS EVI(MOD13A3)和中国气象数据共享网提供的气象数据,基于Sen's Slope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生态系统地表反照率的变化特征;利用全子集回归和分层分解方法计算地表反照率与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和相对重要性;探讨各气候因子对地表反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7年裸土地和裸岩砾石地变化率最大,冬季斜率达-0.083% yr-1。生长季地表反照率与降水、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土壤水分和气温显著相关的像元分别占总像元的73%、79%、56%和86%。EVI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地表反照率变化的主导因素,其对地表反照率变化的独立贡献率分别为41%和56.18%。7月东北地区降水量和气温对地表反照率的影响大约滞后2个月;内蒙古沙漠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壤水分对地表反照率的影响大约滞后1~2个月。  相似文献   
337.
为能精确识别降水和开采对石家庄地下水流场影响强度,应用小波变换和相关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区域平均地下水位、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及中心水位与降水和开采变化之间的互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 1961—1973年期间,平均地下水位随降水量增大呈幂函数递减趋势;1974—2010年期间,降水量每减小100 mm,漏斗中心水位下降速率增大7.35 m,平均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增大2.15 m;② 1961—1973年期间,开采量每增加1亿m3,平均地下水位下降0.28 m,漏斗面积扩大11.74 km2,中心水位下降0.52 m,1974年以来累计超采量每增加1亿m3,漏斗面积增幅1.52 km2,中心水位降幅0.18 m;③ 降水量每减小100 mm,降水贡献度减弱3.0%,人类开采影响强度增大2.76%。  相似文献   
338.
汪行  范中启  张颖 《干旱区地理》2017,40(4):920-924
能源强度对碳强度具有重要影响。实证分析表明:长期内,能源强度与碳强度之间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且呈现正向效应。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可知,能源强度对碳强度的冲击效应最大为13%。从方差分解可知,能源强度对碳强度的贡献度随着预测期的不断增加而提高,即能源强度对碳强度变化的贡献度最大为32.9%。  相似文献   
339.
为探究城市湖泊富营养化的污染负荷来源及其贡献率,选择长江流域中下游典型富营养化湖泊(武汉后官湖)为研究对象,结合实测法、平均浓度法与排污系数法,解析了后官湖的外部污染来源(包括点源和面源,面源又进一步划分为农村生活、农业种植、水产养殖、畜禽养殖和城市径流).结果表明:化学需氧量(COD)主要来源于点源,入湖贡献为54%;总磷主要来源于面源,入湖贡献为71%.进一步筛选面源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发现,总磷主要来自农业种植和水产养殖,入湖贡献分别为41%和30%;面源中COD、氨氮和总氮贡献最大的是城市径流,入湖贡献率分别为61%、53%和37%.行政区污染排放贡献率中,COD、氨氮、总氮和总磷排放贡献率最大的分别为沌口街办(25. 24%)、蔡甸街办(23.28%)、永丰街办(24.04%)和大集街办(26.15%).开展沌口街办和永丰街办的点源治理可有效消减入湖COD与氨氮负荷,而大集街办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则是后官湖流域总磷治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340.
基于熵值环境基尼系数法的平原河网区污染物总量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以典型平原河网地区——张家港市为例,构建与人口、资源、经济和水污染物承受能力相协调的单因子环境基尼系数模型,并通过贡献系数判断引起不公平的主要污染物分配单元.利用熵值—环境基尼系数最小化模型,确定张家港市各乡镇基于多元公平性原则的氨氮总量分配方案.结果表明:在水污染物总量分配过程中,污染物削减比例的大小和污染物现状排放量之间并不具有一致性,最终的分配方案要综合考虑多方因素确定.本研究构建的熵值—环境基尼系数最小化模型综合考虑了研究区域社会、经济、资源等多种客观因素,对于平原河网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人口、资源等分布相对比较均匀,故基于该模型所得到的分配方案充分表现了多元公平性原则,更公平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