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0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0篇
海洋学   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西南地区秋季干湿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西南地区97站1960—2009年的日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计算干湿指数,分析了西南地区秋季干湿、降水、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使用再分析资料探讨其异常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秋季在1980年代末期出现干旱化趋势,21世纪初干旱化趋势明显,其中以东部干旱化趋势显著。西南地区秋季干湿变化存在全区域一致和东、西部相反变化两个主要异常模态,而且干湿异常的空间模态主要由降水异常决定,其演变则受气温的影响更明显一些。全区域一致变化的模态与前期夏季西太平洋暖池附近海温以及同期西太平洋副高、东亚大槽、南支槽有关,并且此模态对应的偏干年基本上均是高温和少雨共同作用造成的,而偏湿年则有低温偏湿和多雨偏湿两种类型。东、西部相反变化的模态与垂直运动和东部低层的南、北风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2.
王子娟  刘新荣  傅晏  张梁  袁文 《岩土力学》2016,37(11):3231-3239
选取三峡库区某边坡的泥质砂岩为研究对象,分别对pH=3和pH=7溶液下干、湿循环作用的泥质砂岩进行电镜扫描试验(SEM)、4种围压下的三轴压缩试验,通过MATLAB软件处理得到不同pH值和干、湿循环次数下SEM图像的骨架面积比和分形维数。研究表明:在相同的干、湿循环次数下,pH=3酸性环境下的分形维数比pH=7的要大;分形维数与吸水率成正比例相关;与骨架面积、凝聚力成反比例相关;泥质砂岩在干、湿循环作用下的临界骨架面积比为0.55左右;提出了泥质砂岩在干、湿循环作用下的侵蚀度概念,计算并拟合了泥质砂岩的侵蚀度随干、湿循环次数变化的关系曲线;推导出凝聚力的损伤变量公式,为研究不同pH水环境对岩石的侵蚀作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曹玲  罗先启 《岩土力学》2007,28(Z1):93-97
三峡库区滑坡的失稳,主要是水库水位的升降、大气降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引起的,滑坡的滑带土在水的反复浸泡作用下,其强度降低是导致大量古滑坡复活或产生新生型滑坡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千将坪滑坡滑带土在干―湿循环试验(DWC)条件下与天然非饱和土CU试验结果比较,研究了干-湿循环条件下滑坡滑带土强度特性及其变形特性,揭示了千将坪滑坡失稳机制。  相似文献   
14.
李志龙  陈子燊 《海洋工程》2006,24(1):155-160
岬间海湾平面平衡形态规律的研究是砂质海岸稳定与演变研究的重要内容。简要回顾了岬间海湾平面形态规律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海湾平衡形态的五个模型。通过评述平衡形态模型的优缺点,指出机理分析和经验拟合相结合应该为以后海湾平面平衡形态规律的研究发展方向,并论述了我国岬间砂质海湾平面平衡形态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赣江下游阶地上断续发育着系列沙丘砂-砂质古土壤序列,有助于探讨亚热带地区粒度分维特征对古环境的指示意义。在多次综合考察的基础上,选择南昌市新建区的厚田剖面开展工作,在OSL年代和粒度测试基础上,采用分形理论中的幂指函数关系法分析了粒度分维特征,并将其与黏粒体积分数、平均粒径、冬夏季风敏感粒径、南京葫芦洞石笋氧同位素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厚田剖面的沙丘砂-砂质古土壤序列主要形成于末次冰期(14.9—77.0 ka),其中沙丘砂的分维值为2.04~2.62(平均值2.34),砂质古土壤为2.24~2.70(平均值2.51)。2)分维值与夏季风强度敏感粒径呈正相关性,与冬季风强度敏感粒径呈负相关性,且与粒度分选性密切相关,标准偏差越小则分维值越小,反之则越大。3)分维值在垂向上呈现峰谷交替旋回,峰值分别对应MIS2早期、MIS3c和MIS3a阶段,该时期夏季风强盛,气候暖湿,砂质古土壤发育;谷值分别对应MIS2晚期、MIS3b和MIS4阶段,该时期冬季风强盛,气候干冷,沙丘砂发育。说明厚田沙地在末次冰期发生了3次气候冷暖旋回,其中还明显记录了H5、H6的极端寒冷事件。由此可见,鄱阳湖地区的风沙沉积序列基本同步于区域乃至全球性气候变化事件。  相似文献   
16.
The variation in surface wetness index (SWI), which was derived from global gridded monthly precipi- tation and monthly mea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datasets of Climatic Research Unit (CRU), from 1951― 2002 over global land was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WI variation in global continents, such as North America, South America, Eurasia, Africa, and Australia, were compared. In additi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WI variation of each continent (or across the globe) and the large-scale background closely related to SST variations, which affects climate change,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WI variation shows distinc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under global warming. A drying trend in the last 52 years occurred in Africa, Eurasia, Australia and South America, most obviously in Africa and Eurasia. North America shows a wetting trend after 1976. A 30-year period of dry-wet oscillation is found in South America and Australia; the latest is in a drying period in two regions. The results also revealed that global warming has changed the dry-wet pattern of the global land. South America and Australia have a drying trend despite in- creases in precipitation. This indicates that increases i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cannot be ignored in aridification studies. Global dry-wet vari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large-scale SST variations: the drying trend in Africa and Eurasia and the wetting trend in North America are correlated with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 the interdecadal oscillation of SWI in South America and Australia is consistent with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 in 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 (SOI).  相似文献   
17.
徐栋夫  李栋梁  王慧 《大气科学》2014,38(2):373-385
本文使用我国西南地区97站1960~2009年逐日资料,计算了考虑降水和气温的干湿指数,分析了西南地区秋季及9、10、11月干湿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采用相似方法,构造了综合相似指数,对历年干湿分布进行分类,并给出了秋季各月各类干湿出现的概率。此外还使用再分析资料分月探讨了干湿分布主要类型异常年的大气环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地区秋季存在显著的干旱化趋势,且该地区干湿变化存在全区一致、东西相反和南北相反的特征。根据干湿变化主要模态的空间型,利用综合相似指数可以将历年秋季干湿分为全区一致偏干型、全区一致偏湿型、东湿西干型、东干西湿型、南湿北干型、南干北湿型和非典型型,共7类。全区干湿一致型出现的次数最多(不低于50%),东西相反型次之(约25%),南北相反型较少(约15%),而出现非典型型次数极少(不足10%)。从季节内尺度来看,全区偏干(湿)的持续性较差,但10月份的东部偏湿区域则有较大几率(不低于50%)在下个月扩展到整个区域。全区偏干型异常年,东亚大槽偏弱或偏东,冷空气南侵困难;南海上空低层维持一个异常的气旋环流,西南地区暖湿气流输送偏弱;西太平洋副高偏强、西伸,南亚高压面积偏大,与西太副高重叠,西南地区长期受高压控制。这种异常环流形势的维持,使得该地区天气晴朗少雨,气温偏高,持续干旱。偏湿型异常年则基本呈相反的环流特征。而西南地区东、西部上空异常的垂直运动和东部低层的南、北风异常是造成东湿(干)西干(湿)型异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DRY-WET EVOLU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DURING LAST 500 YEAR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INTRODUCTIONThe global warming change has already become one ofthe focuses that many scientists pay attention to, and theprecipitation change of China is also one part of thequestionsunder the whole world changes today.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material analysis, the climate in Chinahad a warm-dry tendency in a wide spread range duringthe past one hundred years (ZHAO, 1993), and it couldnot draw a verdict as for future tendency at present. Fol-lowing the thought of Prof. HUANG Bing…  相似文献   
19.
王洁  李王成  穆敏  董亚萍 《干旱区地理》2022,45(6):1795-1804
针对宁夏中部干旱带压砂地土壤肥力下降、灰绿板岩矿质元素淋溶释放规律不明等问题,通过室内模拟灰绿板岩冻融干湿循环交替试验,采用修正的Elovich方程、抛物线方程、双常数速率方程、一级动力学方程对各矿质元素的累积释放曲线进行拟合,研究不同粒径板岩在冻融干湿循环作用下的释放动力学特征及最优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两种粒径灰绿板岩淋溶液中矿质元素淋溶总量随循环次数增大而增大,1 cm粒径灰绿板岩矿质元素累积淋溶总量、淋溶速率在不同循环次数下均大于3 cm粒径。灰绿板岩矿质元素淋溶释放是多因素共同控制的物理、化学过程,其释放过程可大致分为快速反应阶段和反应趋于平衡阶段;压砂地土壤中Ca、K、Mg、P元素的供给量运用修正的Elovich方程预测结果较好,抛物线方程更适用于描述S元素的释放规律。研究结果可为宁夏中部干旱带旱作农田土壤肥力调控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干湿和冻融循环作用下黄土强度劣化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李丽  张坤  张青龙  毛云程  李国玉 《冰川冻土》2016,38(4):1142-1149
通过室内试验模拟土体季节性的干湿和冻融交替变化,采用直剪试验测试了原状黄土经干湿和冻融循环作用后的抗剪强度及抗剪强度参数的变化,并进行了直剪后试样的易溶盐总量测定.结果表明:干湿和冻融循环作用对原状黄土物理力学性质影响极大,是造成黄土边坡破坏的主要因素.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试样的抗剪强度逐渐减小,黏聚力逐渐减小,内摩擦角先增加,后逐渐趋于稳定,盐分迁移现象明显,土样下部易溶盐含量逐渐减少,上部易溶盐含量逐渐增加,并且试样的质量损失逐渐增加;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试样的抗剪强度逐渐减小,黏聚力逐渐增大最后趋于稳定,而内摩擦角和盐分迁移现象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