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4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1.
海南岛海岸带土地利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多年平均高潮线向陆一侧延伸2 km的陆域部分作为研究范围,分析和评价了海南岛海岸带土地利用状况及问题。结果表明:1)海南岛12个沿海市县位于2 km宽度海岸带内的土地资源共计228 166.44 hm2,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63%;2)文昌市海岸带土地面积及农用地面积均居全省首位,但海岸带建设用地面积最大的为三亚市,其次是海口市;3)海岸带是全省建设用地分布最密集的地带,其建设用地平均密度约为全省的4.5倍;4)海岸带土地利用率高,但人地矛盾突出,土地利用结构尚待优化;5)海岸带土地利用已引起部分地段的生态环境明显退化,这在文昌、万宁与海口3市表现尤为突出。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最后从海岸带土地利用程度、利用结构、利用方式、空间布局和开发效益5个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严重的雾霾在中国许多城市持续大面积出现,这敲响了提升区域发展绿色度的警钟。金融可以也应该在促进绿色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分析金融发展影响区域绿色发展的四个机理,利用生态效率反映区域绿色发展水平,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中国省域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各机理的相对重要性及其空间溢出效应。主要发现有:相对而言,企业监督效应和资本配置效应的作用更显著;前者对当地绿色发展的积极影响相对最大,但长期中才会对周边区域的绿色发展产生积极的空间溢出效应;后者对当地绿色发展具有显著影响,但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金融危机后资本支持效应和长期贷款的监督效应得到了加强,但证券市场的监督效应则反而具有负面影响;绿色金融效应及其空间溢出均不明显,暗示着有必要加强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和环境保护的力度。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重点可能在于加强资金使用监督,而不仅是加大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13.
贵州岩溶地区生态效率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廷锋 《中国岩溶》2010,29(4):414-418
提高生态效率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为了定量地把握贵州岩溶地区的生态效率的动态变化情况,文章采用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单一比率法的定量研究方法,利用1978-2009年的历史数据计算,分析了贵州岩溶地区生态效率的动态变化,并与全国的生态效率作动态比较。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贵州岩溶地区的生态效率呈递增趋势,由1978年的288.249元GDP/hm2上升到2009年的3006.220元GDP/hm2,年平均增加84.937元GDP/hm2,但一直低于全国,生态效率多年平均值只有全国的2/5,并且差距呈加大趋势,差距从1978的346.837元GDP/hm2上升到2009年的3242.609元GDP/hm2,差距年平均增加量为90.493元GDP/hm2。为此,提出了提高贵州岩溶地区生态效率的调控对策: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加强“三废”的回收和综合利用;节约水土等资源;促进产业生态化,并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推进海洋高质量发展,建设海洋强国,基于2011~2020年环渤海1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和Tobit模型测度环渤海地级市的海洋生态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并实证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时序演化看, 2011~2020年环渤海地级市海洋生态效率均值呈波动上升趋势,仍有较大进步空间。(2)从空间差异看,环渤海地级市海洋生态效率空间分布格局由2011年高低生态效率水平相间分布的无序状态向2020年两个较高生态效率区空间上集聚的有序化发展倾向转变,但并未出现区域协同化发展趋势。(3)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解表明,研究前期纯技术效率作为效率增长的单一推动力存在动力不足问题;研究后期2016~2020年,技术进步、规模效率双驱动,保证了海洋生态效率的提升。(4)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碳减排水平对环渤海地级市海洋生态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环境规制、海洋产业结构呈显著负相关;海洋科技水平正向影响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未来要注重海洋科技发展、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以及加强地区间合作,提升海洋发展基础以促进环渤海地区海洋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旅游生态效率评估及空间格局研究是揭示中国省域旅游业发展质量与态势的重要基础.论文以"自下而上"法核算中国省域旅游能源消耗与碳排放为基础,综合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Malmquist指数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探究节能减排约束下2000-2017年中国省域旅游生态效率及其空间分异、收敛和关联格局...  相似文献   
16.
Ha  Lin  Tu  Jianjun  Yang  Jianping  Xu  Chunhai  Pang  Jiaxing  Lu  Debin  Yao  Zuolin  Zhao  Wenyu 《地理学报(英文版)》2020,30(7):1117-1139
The environmental ecology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YREZ) faces ecological function decline, deterioration and degradation under intense human activities, long-term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nd its economy has developed rapidly over recent decades. Eco-efficiency is considered as a measur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and is currently considered a very important issue.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lack-based measure and data envelope analysis model, we take 129 prefecture-level cities of the YREZ as the study unit and measure the eco-efficiency of the YREZ in 2000, 2005, 2010 and 2015, which considers undesired output. The evaluation of the status quo of the regional eco-efficiency development was carried out at provincial, prefectural and city scales.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test model and standard deviation ellipse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spatially distribute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volutionary regularity of eco-efficiency. Our study suggested that the eco-efficiency value varied significantly at different spatiotemporal scales and 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presented an "N-shaped" pattern, the value is the largest downstream and the smallest upstream. Regional eco-efficiency presented certain volatility in growth and a clear spatial positive agglomeration trend from 2000 to 2015.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ach agglomeration area was also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orming some high-high agglomeration areas at the center of the shaft with Shanghai and surrounding cities, and some low-low agglomeration areas at the center with middle reaches and upstream cities. The low-high over-aggregation and high-low polarization clusters were fewer.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change of the research period, the degree of positive agglomeration became increasingly pronounced and the eco-efficiency gap of the neighborhoodunit reduced. The regional eco-efficiency value of the YREZ presented a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in the northeast-southwest axis and the evolutionary pattern of the regional eco-efficiency similarly showed a northeast-southwest orientation.  相似文献   
17.
宋强敏  孙才志  盖美 《海洋通报》2019,38(5):508-518
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超效率的SBM模型测算辽宁沿海地区海洋生态效率值,结合Malmquist指数模型方法定量刻画效率动态演化特征,并通过VAR对效率的影响因素和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海洋生态效率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地区差异明显,盘锦市属于效率值较高城市,大连、葫芦岛市生态效率由低效率水平向高效率水平提升,营口、丹东两市效率值上升幅度相对较小,由较低效率水平向中等效率水平转变,锦州市生态效率由效率相对无效上升至较低效率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几个城市;(2)动态分析来看,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海洋生态效率的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技术效率并未发挥出显著作用,技术进步变化是效率值增长的主要动力;(3)海洋产业结构对效率的扰动以正向促进为主,海洋科技水平对海洋生态效率的扰动在正负响应之间波动,环境政策规制对海洋生态效率的响应存在一定滞后期,但产生的是正向推动作用和持续效益。  相似文献   
18.
王钰凯  郭辉 《干旱区地理》2022,45(4):1320-1331
为揭示新疆旅游业生态效率的时序变化、空间差异及来源、动态演进和收敛性情况,运用非期望产出的强有效前沿最近距离(MinDS)模型测度其效率水平,使用ArcGIS技术、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和核密度估计等工具探究2005—2019年其时空分异格局,并构建收敛模型验证其空间收敛性。结果表明:新疆旅游业生态效率呈现出波动稳定上升的“北高南低”的时空分布演化格局,存在β绝对收敛、β条件收敛和俱乐部收敛现象且条件收敛速度显著快于绝对收敛。近15 a新疆各地州市处于Ⅰ级所占比例趋于升高,整体基尼系数存在周期性、波动性特点,区域间差异是旅游业生态效率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新疆整体和北疆的旅游业生态效率存在绝对差异缩小和两极分化特征,而南疆和东疆各区域存在绝对差异扩大趋势。因此,未来协调南疆、北疆和东疆各区域内的旅游业生态效率是实现新疆整体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重心。  相似文献   
19.
基于非期望产出和门槛回归模型的环渤海地区生态效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2005-2015年环渤海地区44个城市的生态效率,刻画其时空演化特征,并运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未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环渤海地区生态效率值总体被高估,说明经济活动的非期望产出确实降低了实际经济价值,考虑非期望产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②2005-2010年,生态效率类型整体呈现“进化”特征;2010-2015年,整体呈现暂时性“退化”特征;可能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驱动力转换有关。③各地区生态效率各类型数量和分布特征存在省际差异性和非均衡性,相同生态效率水平类型地区空间集聚特征显著。④科技水平、城市规模、对外开放、环境规制对地区生态效率均表现出双门槛特征,产业结构等对地区生态效率产生重要影响;提高科技吸收再创新能力、联防治污能力和人口素质,强化对外开放的“技术效应”,将增强各门槛变量对环渤海地区生态效率的促进作用;同时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信息化建设亦是提高该地区生态效率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四大城市群生态效率评价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任宇飞  方创琳  蔺雪芹 《地理学报》2017,72(11):2047-2063
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区和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区之一,其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是近年来地理研究领域的前沿主题。首先对城市群生态效率进行定义并将其作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测度指标;随后运用传统DEA模型及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对东部沿海地区四大城市群在2005年、2011年、2014年三个时间截面中的经济效率、生态效率进行比较评价并分析了城市群生态效率时空演变特征;最后通过松弛度分析,为改善沿海地区四大城市群生态效率提供了对应建议。结果表明:① 山东半岛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经济综合效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V字型演变格局,而京津冀城市群经济综合效率始终呈下降趋势,2011年前其受纯技术效率影响较大,2011年后受规模效率影响较大;② 京津冀城市群受污染影响带来的效率损失最大,山东半岛城市群相对较小,总体而言,四大城市群生态效率在2005-2011年为下行期,2011-2014为修复期;③ 沿海四大城市群内城市生态效率时空格局具有不同的演化特征,核心城市周边以及沿海沿江地区城市生态效率相对较优,内陆城市则较低;④ 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资源消耗强度高、经济效益产出高、生态效率高,从整体来看,城市群内多数城市呈污染物排放量下降趋势,污染物治理效果较为明显,环境影响问题有所改善;⑤ 影响东部四大城市群经济生态效率的原因不同,本文从城市群角度进行了差异性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