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徐宁  李同昇 《地下水》2011,(1):170-171,173
通过分析山水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特点,对适于发展山水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进行相关探讨.以山西省泽州县丹河围滩景区为例,提出适合其自身环境的开发方案并且总结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以及旅游业的多元化快速发展,湿地生态旅游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亲近。湖北省湿地资源丰富多样,发展湿地生态旅游的条件优越,但在开发湖北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实地调研和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开发湖北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为该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论山地开发与旅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结合山地特殊的旅游资源与山地环境,分析了山地区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特征,将旅游开发的优势与传统产业进行了对比,提出山地区旅游发展程式、应该遵循的原则、开发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旅游活动,同时还应该强调旅游开发过程中的道德、科技等保障措施,以维护山地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邯郸具有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适宜的气候与自然社会环境。遵循“一方景观吸引一方游人”的理念,应该挖掘更多旅游资源,在深度与力度上进行系统调整。必须冲破以往“赵文化”朦胧圈的羁绊,扭转主次颠倒的开发,改变现代城市园林化倾向,以“赵文化”为龙头组成系列开发产品,搞好综合性服务建设。该文提出“三驾马车”(赵王城—中华典故之都、山地生态旅游与红色旅游三大系统工程)拉动邯郸旅游发展的思路,指出邯郸市旅游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生态旅游是当今旅游发展的重点领域。生态旅游组织是研究相互关系的调控,营造生态旅游开发的产前一产中一产后组织环节的链接条件和外部环境,指导区域旅游健康发展和决策。结合实际案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重点分析了生态旅游开发的景观分区、总体思路、项目组织、拳头产品选择、生态旅游示范村设计和环境保育等组织程序,提出了保护区生态旅游组织的重点方向和宏观调控的市场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三江源区生态型产业的发展与示范区建设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创琳  刘海燕 《山地学报》2006,24(6):744-760
从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与区域建设的双重目标出发,分析了三江源地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首先,分析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产业在我国西部生态型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战略影响、在青藏高原生态型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战略影响及在青海省生态型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战略影响,阐明三江源地区发展生态型产业的重大意义;接着分析三江源地区经济社会的基本特征,发现三江源地区由于地处高原地区,气候高寒干燥,并将三江源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青海省及全国发展水平作比较,认为三江源地区的经济发展表现出脆弱独特的高寒降效特征。分析该地区经济结构,发现三江源地区经济结构表现出粗放落后的经济特性,产业结构过分单一,地区发展基本上是依靠农牧经济,由于过分的依赖畜牧业和采矿业等资源开发型产业,本地资源开发很大程度上只进行初步利用,资源的深加工和再利用程度低,各产业链单一、短小,前向产业、后向产业和侧向产业发展滞后,造成中下游产业不发育,产业发展呈现封闭性、源头性、粗放性的特征。再者,该地区发展畜牧业经济产生的效益远小于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生态经济效益,旅游经济发展中旅游设施和开发靠基本靠外来投资,实际上造成经济效益在地区经济贡献中流失的实际情况,经济发展表现出典型的投入漏出特性。另外,从三江源地区的人口承载统计数据发现,该地区长期处于人畜超载特性,人口超载和利益驱动加剧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的恶化。针对当地实际情况,文章提出了三江源地区生态型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与重点。整体发展思路立足于生态地区生态保护,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角度出发,针对三江源保护区的特殊性和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发展观,分阶段、分层次(核心层、缓冲层、试验层、外未层)提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产业发展的总体定位、发展目标、保护重点与发展方向,进而提出与资源优化配置及生态环境建设相适应的生态型产业体系和产业结构培育方案,建设若干个不同类型的示范区,推进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国民经济的生态化和经济社会活动的生态化。并对建设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动态监测评估,对实施效果进行滚动预警。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生态、生产、生活共同繁荣的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提出产业结构调整中“三个转变”的整体思路。即引导产业结构由单一畜牧业向林牧业-加工业-旅游业的多元化生态产业结构转变,建立生态型产业体系;引导产业结构由投入楼出型向投入产出型转变,推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引导产业结构由生产-生活型向生态-生产-生活型转变,推进国民经济生态化。进而提出要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培育和延伸生态型产业链,选择优化现代草畜业、现代医药和生态旅游业为主的支柱产业,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型产业结构体系。文章进一步深入,提出生态农林牧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思路与重点;生态型城镇建设目标与重点;与生态型产业体系和生态城镇建设相适应的生态移民的重点与方向以及生态能源建设与发展方向。鉴于三江源地区面积广大,地域辽阔,保护与开发过程中首先必须选择典型地区先行试验示范,在积累示范区成果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向周围广大地区因地制宜地推广。为此,建议根据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综合保护与建设方案,选择重点建设地区和适宜建设地区,立足这些重点地区的资源禀赋条件及组合状况,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宗教民俗风俗、发展潜力和前景等,有选择、有重点地规划若干个生态经济示范区、生态重建示范区、生态旅游示范区和生态型小城镇建设示范区,对这些示范区提出详细规划设计方案,指明示范区内容、示范方向、示范重点和示范技术,提出各示范区的建设规模和建设模式。立足当地优势,提出要重点建设生态林牧业(种植、养殖、水利等)、生态工业(清洁生产)、生态旅游、生态城镇和生态科研产业示范区5种类型。为保障三江源地区从保护和建设的双重角度推进三江源地区生态型产业体系建设步伐,还从政策保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保障、空间管制、经费支持保障、动态滚动评估与滚动监测预警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丰富,少数民族风情浓郁,是该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笔者从云南的地质地理背景出发,详细调查了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和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根据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及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即将旅游地质资源与少数民族文化相融合,从景区边缘发展起步,突出农家特色,提高乡村生态旅游民族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8.
黄震方  袁林旺  俞肇元 《地理学报》2007,62(12):1277-1286
生态旅游区的发展受到诸多确定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的共同作用,并反映于旅游区游客观测序列。通过构建游客序列分析框架,提出了游客序列分析的理论模型。并以江苏盐城麋鹿生态旅游区为例,集成多种数学方法,进行了游客序列的分解、调整和综合预测的实证 分析。运用Tramo/Seats 方法进行季节调整分析可有效提取时间序列各组分,从而获得了不同尺度的作用模式,所获得的去噪序列为预测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基于ARIMA 模型、Winter 加法模型、Winter 乘法模型和Tramo/Seats 模型的综合预测表明,麋鹿生态旅游区未来两年年平均新增游客数量在1.95-3.14 万人次之间。各方法预测结果间的差异与其建模思路及实现方法有关,因此集成多种方法进行预测,并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获得对游客波动变化更为全面的认识,同时所提供的多种可能预测方案,可为生态旅游区容量控制、旅游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及旅游区的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杨兆萍  张小雷 《地理科学》2000,20(5):450-455
概括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的要领及衡量标准,提出了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哈纳斯自然保护区进行了旅游环境质量评价并提出保护措施,对旅游区生态环境容量进行了估算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阐述了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经济有效性、经济运行机制的生态化和环境管理的法制化的强持续发展的保证因素。  相似文献   
20.
云南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与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森林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主要形式。云南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有 :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植物园、国有林场及一些古树名木和珍稀树种等 ,其主要旅游功能为观光、度假、疗养保健、科考、科普以及探险、品鲜等。应当认真做好森林生态旅游规划、分类开发利用 ,宏观布局 ,重点扶持 ,并且加强保护和管理 ,以使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