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5篇
  免费   196篇
  国内免费   184篇
测绘学   85篇
大气科学   105篇
地球物理   144篇
地质学   574篇
海洋学   192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218篇
自然地理   185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21篇
  2021年   129篇
  2020年   129篇
  2019年   137篇
  2018年   132篇
  2017年   137篇
  2016年   125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172篇
  2012年   144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110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21.
地缘经济关系测度与分析的理论方法探讨--以云南省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章首先简要分析了地缘经济学的发展进程和研究内容,提出以保护国家利益增强综合国力为主要研究目的的地缘经济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导不同级别区域经济合作策略的制定。然后在探究了地缘经济关系涵义的前提下,设计了地缘经济关系的测度体系,并用该方法对云南省地缘经济关系进行了数量测度和类型判别,进而对该省地缘经济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对经济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2.
根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利用RS和G IS技术,以土壤含水量为基础因子,对青藏高原区草地生态系统的土壤水分保持功能及其价值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有效评价,以直接的货币形式反映出青藏高原主要草地类型的土壤水分保持功能的大小。通过计算和分析发现:(1)由于草地类型分布面积、单位面积保持量的影响,各种类型草地提供的土壤水分保持功能及其价值贡献率有较大差异,按照大小依次为:高寒草原类、高寒草甸类,高寒荒漠类、高寒草甸草原类和温性山地草甸类;(2)草地对土壤水分保持量及其价值呈现出较强的阶段性变化过程;(3)由于各种草地类型所处地理区域不同、草地本身各种自然特点和整体生态功能的不同,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提供的土壤水分保持功能及其经济价值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自西北至东南逐渐降低。应该说,由于青藏高原地域、地理和独特气候等原因所致,本文计算得出的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水分保持功能及其价值的具体数值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土壤水分保持功能的强大及其在生长季中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和基本规律(这种规律性结论与前人研究结论一致),这是一种在区域尺度上揭示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水分保持功能及其价值动态变化过程的方法尝试,这也是对动态评估生态服务功能的一种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3.
国外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研究进展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城市群经济联系的复杂性空间规律已经成为城市地理学、区域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范畴。现代意义的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发展研究始于50年代,城市群体化现象大规模出现,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的时期。经过二战前的启蒙发展、二战后-60年代的初步发展、70-80年代的丰富深化、90年代的全面发展阶段,50多年来城市群空间研究领域不断深化、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范式不断丰富,呈现多视角、多层次、多尺度,理论与实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体系,研究内容上文章着重对国外大都市区、都市带等城市群经济联系的空间组织与结构研究进行总结,并指出当前研究的热点与焦点。  相似文献   
24.
宁夏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系统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产业结构的演进与升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与发展能力。以1978-2003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系统研究了宁夏产业结构变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宁夏产业结构的变化符合产业结构变迁的一般规律,但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依然低下;(2)宁夏产业结构变迁的空间集聚效应明显;(3)宁夏产业结构演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形成产业结构偏离为正,竞争力偏离份额为负型、产业结构偏离为正,竞争力偏离份额为正型和产业结构偏离为负,竞争力偏离份额为正型三种类型;(4)产业结构变迁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较大。研究指出,在西部大开发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以及在国家和地区产业政策调整的背景下,建立产业协调与分工合作机制,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重点地带布局开发,形成区域性“群落型”经济优势,成为新时期宁夏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5.
ABSTRACT. While in New Spain from 1803 to 1804, Alexander von Humboldt interacted with some of its landscapes and the texts that represented them. Analysis of those interactions regarding the Basin of Mexico and the Gulf lowlands demonstrates what purely text‐based studies of the production of places cannot: The contrasting landscape elements and patterns that had emerged over millennia during precolonial times in those two places, their relative degrees of depopulation during the colonial era, and the relative degrees of rigor Humboldt applied to interacting with the resulting landscapes and the texts that represented them greatly affected his representations of those places in his 1811 Essai politique sur le royaume de la Nouvelle‐Espagne. His representations of the precolonial Basin of Mexico as productively developed and of the precolonial Gulf lowlands as pristine have influenced the transformations of those places in the two centuries after New Spain became the Mexican republic through its wars of independence (1810–1821).  相似文献   
26.
PDC钻头在寺河煤矿瓦斯预抽放钻井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寺河矿区一期瓦斯地面预抽放钻井施工中,使用传统的镶齿三牙轮钻头钻进,钻进速度低,仅为2.0m/h,且井斜不易控制、钻头寿命短、成本较高。通过对寺河煤矿地层特征的分析,在二期工程施工中,9#煤以上地层优选六翼内凹式PDC钻头钻进,采取一定技术措施并合理调整钻压、转速及泵量等钻进参数,钻速可达7.0m/h,井斜也得到有效控制,降低了钻井成本。  相似文献   
27.
The major element composition of plagioclase, pyroxene, olivine,and magnetite, and whole-rock 87Sr/86Sr data are presented forthe uppermost 2·1 km of the layered mafic rocks (upperMain Zone and Upper Zone) at Bierkraal in the western BushveldComplex. Initial 87Sr/86Sr ratios are near-constant (0·7073± 0·0001) for 24 samples and imply crystallizationfrom a homogeneous magma sheet without major magma rechargeor assimilation. The 2125 m thick section investigated in drillcore comprises 26 magnetitite and six nelsonite (magnetite–ilmenite–apatite)layers and changes up-section from gabbronorite (An72 plagioclase;Mg# 74 clinopyroxene) to magnetite–ilmenite–apatite–fayaliteferrodiorite (An43; Mg# 5 clinopyroxene; Fo1 olivine). The overallfractionation trend is, however, interrupted by reversals characterizedby higher An% of plagioclase, higher Mg# of pyroxene and olivine,and higher V2O5 of magnetite. In the upper half of the successionthere is also the intermittent presence of cumulus olivine andapatite. These reversals in normal fractionation trends definethe bases of at least nine major cycles. We have calculateda plausible composition for the magma from which this entiresuccession formed. Forward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modelingof this composition predicts an initial increase in total iron,near-constant SiO2 and an increasing density of the residualmagma before magnetite crystallizes. After magnetite beginsto crystallize the residual magma shows a near-constant totaliron, an increase in SiO2 and decrease in density. We explainthe observed cyclicity by bottom crystallization. Initiallymagma stratification developed during crystallization of thebasal gabbronorites. Once magnetite began to crystallize, periodicdensity inversion led to mixing with the overlying magma layer,producing mineralogical breaks between fractionation cycles.The magnetitite and nelsonite layers mainly occur within fractionationcycles, not at their bases. In at least two cases, crystallizationof thick magnetitite layers may have lowered the density ofthe basal layer of melt dramatically, and triggered the proposeddensity inversion, resulting in close, but not perfect, coincidenceof mineralogical breaks and packages of magnetitite layers. KEY WORDS: layered intrusion; mineral chemistry; isotopes; magma; convection; differentiation  相似文献   
28.
介绍安庆铜矿矿山的生产及水文地质概况,指出矿山生产中存在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问题,提出总体治理方案和实施措施,对治水工程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9.
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方法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及方法研究是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研究的基础,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管理的依据,是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之一. 在概括介绍可持续发展评估的工具--指标/指数的概念和功能、国际上代表性可持续发展研究机构指标选取的原则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归纳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类型及其框架模式. 详细介绍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世界保护同盟(IUCN)、世界银行等国际上代表性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系统性指标体系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分析了这些系统性指标体系的优缺点. 深入分析了国际上典型的社会发展类、经济发展类、生态环境类可持续发展指标(指数)的研究、开发与实际评估应用的情况. 最后,总结了当前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特点与趋势.  相似文献   
30.
西拉沐沦河流域地处中国地貌大势三大台阶之中台阶与低台阶的过渡区。该区的中度抬升和下切,造成了西拉沐沦河流域考古文化遗址在空间上的垂向迁移;频繁的迁移也导致了考古遗址在堆积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单一型,体现了不同考古文化之间“间断”的,不稳定的传承方式。位于中国地貌大势之低台阶上的汶泗流域,属自下古生代以来就十分稳定的剥蚀区,这些自然条件造成了汶泗流域遗址在堆积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叠置型,考古文化在时空上,很少随着时间做空间上的改变,基本上在同一水平空间稳定不动,体现了不同考古文化之间“连续”、稳定的传承方式。两个流域的对比研究说明,不同地域、不同的自然条件,可以造成考古文化演替与传承模式的区域分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