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79篇
  免费   423篇
  国内免费   355篇
测绘学   100篇
大气科学   353篇
地球物理   453篇
地质学   1035篇
海洋学   424篇
天文学   31篇
综合类   230篇
自然地理   183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121篇
  2021年   139篇
  2020年   155篇
  2019年   189篇
  2018年   150篇
  2017年   160篇
  2016年   172篇
  2015年   160篇
  2014年   220篇
  2013年   281篇
  2012年   227篇
  2011年   188篇
  2010年   177篇
  2009年   206篇
  2008年   194篇
  2007年   197篇
  2006年   177篇
  2005年   152篇
  2004年   179篇
  2003年   136篇
  2002年   133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111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基于GIS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地形起伏度作为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居环境自然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小尺度人居环境自然评价方面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基于关中-天水经济区栅格数字高程模型,采用窗口分析等方法,利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模块中的邻域分析,提取了基于栅格尺度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形起伏度,并从比例结构、空间分布和高度特征3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形起伏度的分布规律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为:①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地形起伏度以中低值为主,地形起伏度小于2.4的区域占总面积的96.66%,其中平地比例占总体的32.4%;地形起伏度越高的地区,平地比例越低,反之亦然。②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地形起伏度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格局,最高值为宝鸡市太白县,最低值为关中平原;经度上的变化规律不是很明显,纬度上的地形起伏度无论从南到北还是从北到南都是先下降后增高的。③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形起伏度呈现逐渐升高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④地形起伏度对区域人口分布有较强的影响,关中-天水经济区近90%的人口居住在地形起伏度小于1.5的地区,人口密度与地形起伏度的曲线拟合度非常高。  相似文献   
992.
大连市是辽宁省经济发达的城市之一,但区域内仍存在明显的差异。从标准差及变差系数分析发现其绝对差异总体呈现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呈现波动增长的特点。本研究以大连市区域为研究范围,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大连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特征,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得出以下结论:大连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4个层次,较发达区域包括旅顺口区和金州区;中等发达区域包括甘井子区、中山区、西岗区;初等发达区域为瓦房店市;欠发达区域包括长海县、庄河市、普兰店市、沙河口区。  相似文献   
993.
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空间分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空间分异研究,国内研究相对较少,而国外已有相关的研究。由于研究的尺度、资源类型以及研究方法和目的不同,旅游影响区域会有不同的划分类型。归纳了4类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空间分异的相关理论:旅游罩和飞地旅游、RBD理论和旅游绅士化、旅行和旅游流模式、利益相关者理论。旅游罩、RBD理论、旅行模式比较适合解释小尺度的空间分异,而飞地旅游、旅游绅士化和旅游流模式比较适合解释大尺度的空间分异。最后,提出在旅游的规划和管理中,必须要考虑不同区域居民的不同观点和看法,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94.
从经济发展规模、经济发展结构和经济发展效益3个方面选取了9个能够反映综合经济实力的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借助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因子分析得到的因子得分对九江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做出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证踢九江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在江西省排名第三,属于中上等水平。对此提出了推动工业企业低碳化;加强对外开放水平;继续发挥旅游优势的建议,是进一步提升九江市综合经济实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95.
临空经济区的发展受到内部和外部动力因素的影响,前者包括机场流量、运营效率和产业集群,后者包括区域开放度、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等。利用理论模型分析了内部因素的作用,但对国内24个临空经济区进行实证后发现,我国仍停留在以外部动力为主、内部动力为辅的阶段。其中,航空客运量和机场效率的正向促进作用非常明显,货运量的影响则不显著。临空产业仍处于集群的初始阶段,因而对临空经济区的推动力较小。  相似文献   
996.
王坤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3):18-21,47
采用中国西部1991—2010年制造业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西部制造业的产业集聚、西部开发战略、产业结构等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2000年以来西部省份的产业集聚度的差异是造成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西部开发战略的后续效应递减,特别是人才匮乏、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水平低等问题凸显;西部各省份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针对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现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997.
DMSP/OLS数据应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主要包括稳定灯光数据、辐射标定夜间灯光强度数据、非辐射标定夜间灯光强度数据3种产品。该数据产品具有获取容易、能够探测低强度灯光、不受光线阴影影响、方便为城市化强度及其时空分异分析提供条件等优点。目前,关于DMSP/OLS数据的研究成果已有很多,主要集中于城市发展研究、人类活动及效应研究、生态...  相似文献   
998.
区域战略视角下中国地区差异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泰尔指数、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等指标,在Eviews和ArcGIS等软件支持下,从时间、空间和空间关联性三方面分析中国在不同区域发展战略时期地区经济差异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平衡发展战略时期,中国地区经济相对差异较小,主要表现为南北间差异和东西间差异并存的格局,且全局空间分布呈随机状态;在非均衡发展战略时期,相对差异较大,呈现经济发达地区向东部集聚而欠发达地区向中西部集聚的分异状态;在协调发展战略时期,东西间相对差异开始收敛,但集聚和分异的趋势依然显著。  相似文献   
999.
Recent studies have drawn attention to differences in the seasonal impact of the 8.2 ka event, with longer cooler summers and shorter cooler/drier winters. However, there are no data available on the simultaneity or the rate of onset of the seasonal changes in Europe. Based on the microfacies and geochemical analyses of seasonally laminated varved sediments from Holzmaar, we present evidence of differences in duration and onset time of changes in summer temperature and winter rainfall during the 8.2 ka event. Since both summer and winter climate signals are co-registered within a single varve, there can be no ambiguity about the phasing and duration of the signals. Our data show that the onset and withdrawal of the 8.2 ka summer cooling occurred within a year, and that summer rains were reduced or absent during the investigated period. The onset of cooler summers preceded the onset of winter dryness by ca. 28 years. In view of the differences in nature and duration of the impact of the 8.2 ka event we suggest that a clearer definition of the 8.2 ka event (summer cooling or winter cooling/dryness) needs to be developed. Based on regional comparison and available modelling studies we also discuss the roles of solar variability, changes in North Atlantic Thermohaline circulation, and North Atlantic Circulation (NAO) during the period under consideration. Wavelet analyses of seasonal laminae indicates that the longer NAO cycles, linked to changes in the N. Atlantic temperatures, were more frequent during the drier periods.  相似文献   
1000.
土壤干旱对作物生长过程和产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分短缺是作物生长中最大的限制因子,土壤干旱胁迫使植物的长势、生理机制、激素水平等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亏缺能明显抑制作物根系和地上部生长,显著降低作物的生物量、产量和收获指数。禾谷类作物小麦(Triticum aestivum)在灌浆期遇到水分胁迫时,会引起光合速率降低、灌浆时间缩短、灌浆速率下降、植株老化提前,但是它能增加营养组织到籽粒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再代谢。土壤水分和植物激素共同调控作物的灌浆过程,当遇到土壤干旱时,作物叶片、花、籽粒发育过程中植物生长调节剂ABA浓度明显增加,且ABA、乙烯、ACC等的浓度随着干旱程度而变化。植物对干旱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植物生理、形态上的改变,比如植株结构、干物质积累、植物组织渗透势、气孔导度等的变化。土壤干旱不利于植物生长,但有利于胁迫临界点的产生,这就有可能利用土壤干旱条件下在灌浆较慢时诱导整个植株衰老和更好地进行碳代谢来提高籽粒产量,如果在作物灌浆后期适度控制土壤干旱可以增加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有助于农业生产中的节水,这对于发展可持续农业是迫切需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