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60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45篇
地质学   105篇
海洋学   52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4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242.
水下沙丘形态演化的数值模拟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晓琴  高抒 《海洋学报》2012,34(4):121-134
水下沙丘在海洋、湖泊、河流等浅水砂质沉积区广泛分布。基于过程的数值实验方法探讨了沙丘形态演化问题,试图解释在沙丘形成过程中各因素的作用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模拟中考虑了以下的变量:水深、沉积物粒度、沉积层厚度以及台风作用。模拟结果显示,沙丘的空间分布控制了空间流场的参数k2,沙丘波高受水深、沉积物粒度以及沉积层厚度等因素的影响,沉积层厚度决定了沙丘的形态是否饱满。在台风作用中,沙丘波峰的沉积物被侵蚀,高程降低,波高渐小;台风作用后,沉积物被重新输运至波峰,沙丘高度逐渐恢复。因此,沙丘的高度取决于台风作用的时间以及2次台风作用之间的间隔。沙丘形态和尺度在台风作用前后变化较小,但沙丘演化的速度却有所提高。根据台湾浅滩和北海南部地貌系统数据的验证,模拟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43.
滨海红树林泥炭沉积物中硫的赋存特点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南和厦门两地滨海红树林沉积物和埋藏泥炭中硫的成分分析表明,滨海红树林沉积物和泥炭中的硫以硫化铁硫为主,有机硫次之,硫酸盐硫含量最低。泥炭沉积物中硫的赋存形式和特点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海南福田地区红树林泥炭沉积物主要形成于红树林潮上坪和泥炭坪,硫含量较高,平均为2.60%,且有机硫含量与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而硫化铁硫含量与有机碳含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厦门海沧镇红树林泥炭沉积物形成于红树林潮间坪以及潮道环境,硫含量较低,平均值仅为0.43%,形态硫和有机质的相关性与海南红树林泥炭地沉积物相反。红树林泥炭沉积物中铁的硫化物主要以黄铁矿形式产出,且以莓球状形态为主。研究表明,黄铁矿与次生有机硫的生成与微生物活动密切相关,造成红树林泥炭中硫含量差异最主要的原因不是硫源,而是有机质的供给与沉积微环境的影响。现代滨海红树林泥炭沼泽中硫的赋存特征将对煤中硫成因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44.
为解析波流边界层内泥沙运动,建立了基于水动力-泥沙-床面互馈过程的波流边界层1DV泥沙数学模型,可用于模拟不同床面形态下粉沙-沙的含沙量过程。床面形态模块提供床面形态类型和相应参数;给出了平底和沙波床面粗糙高度和泥沙扩散系数的确定方法;采用了适宜粉沙及沙的制约沉速、底部参考浓度和起动剪切应力等公式;引入含沙量层化效应和制约沉降反映水动力与泥沙之间的相互影响。水槽试验资料验证表明,建立的模型较好地模拟了不同床面不同波流组合条件下的含沙量剖面。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不同床面含沙量剖面模拟方法的差异,指出床面形态是决定含沙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仅通过改变床面粗糙高度不足以反映漩涡沙波床面的含沙量剖面特征。该模型可为研究波流边界层内泥沙运动和物质输运提供工具。  相似文献   
245.
采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植物与环境保护研究所提供的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和海南省典型的砖红壤为研究材料,通过蚯蚓的培养试验,研究不同处理时间(30d、60d),蚯蚓对土壤中不同形态Pb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短时间内(30d)蚯蚓对土壤中不同形态Pb含量作用不明显;但长时间(60d)作用里,蚯蚓活动能降低残渣态Pb含量,显著提高了土壤交换态、无定形氧化铁结合态Pb含量,而蚯蚓活动对碳酸盐结合态、晶形氧化铁结合态、有机态、无定形氧化锰结合态Pb含量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46.
湖泊底泥疏浚环境效应:Ⅰ.内源磷释放控制作用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通过为期一年的疏浚模拟试验,在试验室培养疏浚与对照柱样研究了底泥疏浚对内源磷释放的控制效果,结果发现,疏浚表层30cm能够有效的消减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含量与孔隙水中PO43-p含量,在一年的试验周期内,疏浚和对照柱沉积物-水界面的PO43-P通量分别为-143.8至14.4与-237.3至3047.6μg(m2·d),疏浚柱沉积物-水界面的磷通量总体上低于未疏浚对照的磷通量,尤其是在温度较高的月份,从2006年3-10月疏浚柱沉积物-水界面磷释放通量显著低于未疏浚对照柱,疏浚沉积物的磷的释放潜力低于未疏浚对照沉积物,研究结果表明,在外源磷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底泥疏浚是消减研究区内源磷负荷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247.
地面自动气象站月报表的预审工作可以应用系统软件在进行设置之后实现自动审核,减少了常规预审的程序。但采用自动审核很难保证报表质量。同时由于数据量的扩大,尚有不能实现自动采集的人工观测数据。为使报表质量达到要求,需加强人工预审工作。提出采用自动审核与人工预审密切结合,层层细化的方法,对报表进行预审,可以提高预审水平,保证报表质量,此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248.
The ‘Chicken Creek’ artificial catchment area, Welzow-South, E Germany, created to study processes and structures of initial ecosystem development, discharges into a small experimental lake (A=3805 m2, V=3992 m3, zmax=2.4 m). This lake was man-made in 2005 and filled by natural surface runoff until January 2006. In summer 2006 and 2008,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sediments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phosphorus (P) cycle were studied. 19.7% of the original lake volume was filled by sediment within the first 3 years. A fine-grained sediment representing silt (6.3-63 μm) accumulated at high accretion rates at the deepest point (200 mm a−1, 0-24 mm week−1) due to massive erosion in the catchment. The sediment is low in organic matter (2.5-5.2%) and total P (TP, 0.31-0.97 mg g−1). Low amounts of P associated with degradable organic matter and surplus of metal hydroxides (Fe:P∼40, Al:P∼20) favor an efficient P binding and low dissolved P concentrations in pore water (1-107 μg l−1). Hence, the mineral sediment quality and the low rates of P release (0.06 mg m−2 d−1) revealed that a lake at an initial stage of development has essentially no sedimentary P cycle compared to eutrophic shallow lakes. However, the increasing emersed and submersed macrophyte growth will control further lake succession by intensifying the internal nutrient cycling. The macrophytes drive the evolution of a sedimentary P cycle by mobilizing and translocating P, by accumulating carbon and thus by stimulating microbial and redox processes.  相似文献   
249.
何帅  尹飞虎  谢海霞 《干旱区地理》2017,40(5):1061-1069
选择新疆准噶尔盆地灰漠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灰漠土中不同形态的无机磷素含量并进行土壤磷素等温吸附实验,研究灰漠土中各形态无机磷素的有效性和土壤磷吸附特征。结果表明,灰漠土中无机磷形态主要是Ca-P,占全磷含量75%以上,且以Ca10-P形式为主,其次为Ca8-P和Ca2-P,无机磷中Al-P、Fe-P和O-P含量较少。全剖面中随着土层深度增加,Ca2-P、Ca8-P和Al-P占全磷总量的比例减少,Ca10-P占全磷总量则有所增加,0~20 cm土层全磷和Olsen-P含量最高,分别平均为926 mg·kg-1和51.54 mg·kg-1。统计分析表明Ca2-P、Al-P是最有效的磷源,Ca8-P和Fe-P是第二有效磷源,O-P和Ca10-P则是作物的潜在磷源。利用Langmuir方程拟合灰漠土的磷等温吸附曲线,得出土壤最大吸磷量(Xm)为957±629 mg·kg-1,吸附参数(K)为149.285±89.225;灰漠土的粘粒含量对Xm影响最大,其次是有机质,pH值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250.
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深穿透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实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鄂尔多斯盆地尚未开展区域化探扫面工作。文中以东胜砂岩型铀矿区为例,开展深穿透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实验。东胜铀矿床产于侏罗系直罗组下段,为隐伏矿床。研究发现,富含细粒级地表结层是半干旱盆地砂岩型铀矿区域地球化学勘查的有效采样介质。在东胜砂岩型铀矿区及周边2 000 km2的方法实验中,每4 km2采集一个样品,过筛后取-200目进行全量分析,在矿化出露区及隐伏矿区圈出了铀及相关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对元素比值R=lnU/(lnCe+lnY+lnZr+lnNb)在不同区域分布特征的研究表明,样品中活动态铀是形成铀异常的主要原因,提取细粒级土壤组分进行全量分析,可作为区域深穿透地球化学的砂岩型铀矿找矿指标。在矿床尺度深化穿透地球化学勘查方法中,因实验区地形特点使得富含细粒级地表结层样品不易普遍取得,地表土壤的全量分析不能满足勘查要求,需要采用铀专属性强的提取试剂进行元素活动态分析。文中采用作者研制的MML-U活动态提取剂,在东胜铀矿区孙家梁矿段剖面实验中,成功探测到矿体上方土壤中的U、Mo、V等元素的活动态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