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7篇
  免费   268篇
  国内免费   327篇
测绘学   195篇
大气科学   220篇
地球物理   544篇
地质学   587篇
海洋学   153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131篇
自然地理   73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This paper provides a contribution to the rocking analysis of masonry walls by making a comparison with the kinematic analysis suggested by the Italian code. It is shown that the latter approach is generally over‐conservative and therefore potentially inappropriate for historic buildings, where rehabilitation can be expensive and can affect their cultural value. The equation of motion given by the Housner formulat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movement of a rigid block, is here modified to account for different boundary conditions at different heights of the wall. These boundary conditions or horizontal restraints can represent vaults, transverse walls, or retrofitting devices such as steel tie‐rods. A systemic analysis of walls having different dimensions and slenderness is performed, and the results from the Italian code and rocking analysis are compared. Finally, the improvement in the response offered by retrofitting devices is discussed in terms of reduction of amplitude ratio. Copyright © 201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2.
In parallel with research on surface sediment characteristics of evolving island features (patches) along an island‐braided reach of the Tagliamento River, Italy, the present research reconstru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ampled sites using historical information coupled with field measurements. Since any field sediment sampling programme inevitably focuses on small areas (of the order of a few metres), the historical sources were assessed bearing in mind their spatial resolution and geographical accuracy in relation to the size of the sampled sites, and the information they could provide regarding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ose sites. The analysis combined four sources of information: (i) river stage records revealed flood events that had the potential to reset bar surfaces and float in wood and seeds to initiate vegetation colonization; (ii) oblique ground photographs identified areas of the river's active corridor where riparian vegetation colonization appeared to have been initiated by specific flood events; (iii) dendrochronology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age of sampled sites; (iv) field‐measured geographical locations of the sampled sites were combined with historical vertical areal imagery to further establish sampling site age and changes in vegetation cover from 1944 to 2012. A chronosequence of sampled sites (0, 2, 8, 12, 40 years) was established. Vegetation colonization and island development showe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trajectory among sites of each age across the 40 year period following formative floods in 1965–1966, 2000, 2004 and a flow pulse in 2010. The trajectory progressed through pioneer and building island stages until vegetated areas became part of established islands. Evidence from the younger sites indicates that the pioneer island phase lasts up to eight years. Evidence from the oldest site indicates a building island phase lasting a maximum of 30 years, but probably a lot less.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3.
目前,空间关系查询中常用的Plane Sweep 算法是一种串行方法,而关于多核CPU的并行查询算法,在面对海量数据查询时,由于CPU核心数及线程数量的限制,其难以满足查询效率需求。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异构多核架构多边形图层间空间关系查询的并行算法。首先,利用STR 树索引过滤不相交的多边形;然后,对过滤后多边形的线段构建四叉树索引,利用CPU+GPU架构并行计算线段的相交以判断多边形环间的拓扑关系;再根据环间的拓扑关系计算多边形间的维度扩展九交模型(DE-9IM)参数值,据此确定多边形间的空间关系;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该算法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实验表明,本算法能有效缩短大数据量的空间查询时间。在实验中逐渐增加目标数据集和源数据集多边形的数量,当两数据集都为50 000 个多边形时,以包含关系为例,相比于ArcGIS,本文提出的算法可达到2 倍的加速比。  相似文献   
994.
广州城市暴雨内涝时空演变及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暴雨内涝是城市常见的“城市病”。本研究通过收集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及2000年之后广州市主城区严重暴雨内涝资料,探索改革开放后广州市暴雨内涝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对暴雨内涝的影响。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至今,广州市主城区暴雨内涝点在时间和空间2个尺度上有显著的变化。早期内涝点主要集中于市中心的越秀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逐渐在白云、天河等城市化较快的区域出现。从1990-2010年,广州市城乡建设用地扩张显著,城市不透水面密度与暴雨内涝点核密度呈正相关。其相关性随城市化发展逐渐增强,表明改革开放后广州市城市的快速扩张,对主城区暴雨内涝点的时空演变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城市暴雨内涝的防治应重视城市不透水面格局的优化和调整。  相似文献   
995.
以铁西老工业区为例,通过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航片及遥感影像数据,结合300 m×300 m网格的5 206栋建筑单体的人工调查,基于GIS及制度理论,从空间重构视角揭示了微观尺度人地系统演化特征,阐明了人地结构变化的动力机制。铁西老工业区空间重构主要表现为级差地租支撑下的企业搬迁:1938~2000年呈南北格局,2000年后快速转化为东西格局。以政府、企业和公众为主要分析对象构建空间重构动力分析模型,结果表明:政策条件对人地系统演化具有直接影响,其作用效力依赖于产业结构类型及其与周边区域经济活动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996.
贾丹  张成鹏  唐菲  刘艳飞 《地理科学》2015,35(7):919-924
提取历史文献中有关清代北疆地区的农事记录,分析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并与树轮重建的北疆5~8月温度序列进行对比,发现作物结构对气候有较好的响应,在3个偏冷阶段,即1732~1744、1776~1796、1828~1848年间,奏折记录显示以青稞、糜子、小麦喜凉、温作物为主。在3个偏暖阶段,即1745~1775年,1797~1827年,1849~1860年间,北疆开始试种豌豆、小麦、谷子喜温作物成功并逐年扩大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997.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指数变化与地表温度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脆弱的高原生态环境对升温过程的响应, 利用1982-2006年国家标准地面气象站地表温度和GIMMS-NDVI数据集, 探讨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结果表明:1982-2006年, 高寒草地NDVI、地表温度整体均呈现增加趋势, 年均NDVI、生长季NDVI、年最大NDVI(NDVImax)与年均地表温度、生长季地表温度的上升趋势分别为0.007 (10a)-1、0.011 (10a)-1、0.007 (10a)-1与0.60 ℃·(10a)-1、0.43 ℃·(10a)-1; NDVImax与地表温度显著相关的地区达70.49%. 但是高原地形、气候、水文环境的空间差异性导致高寒草地NDVI与地表温度的相关关系十分复杂. NDVImax与年均地表温度的相关性最为显著; 在返青期和枯萎期, NDVI与地表温度均为显著正相关. 不同的植被覆盖条件下, NDVI对地表温度的响应不同:植被覆盖差以及退化严重的地区, NDVImax与地表温度呈负相关性; 反之, NDVImax与地表温度主要表现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998.
孙翔  郭晓霞  邵龙潭 《岩土力学》2015,36(Z1):85-93
相对于其他临界状态模型,基于热力学的临界状态(TCS)模型不需要引入塑性势假设,能够自动满足热力学定律。通过对TCS的修正,使其能够模拟初始K0固结的影响,利用了返回映射算法进行了TCS模型的ABAQUS本构二次开发,通过与ABAQUS内嵌的修正剑桥模型(MCC)计算结果的对比,证实了该程序的可靠性。对模型中的2个控制屈服面形状的参数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它们对应力-应变关系与剪胀关系的影响,修改TCS模型参数可以实现非椭圆的屈服面,进而拓展了模型的适用范围,不同的参数对于屈服面形状和大小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同时还比较了采用考虑K0固结及旋转硬化的TCS模型与不考虑K0固结及旋转硬化的MCC模型所得到的应力-应变关系与剪胀关系的差异。对于真实土体,K0固结及旋转硬化是土体的基本力学特性。最后证明了TCS模型较MCC模型(模型中没有考虑旋转硬化与K0固结对硬化规律的影响)可以很好地模拟该特性,所以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999.
杨晶  白晓红 《岩土力学》2015,36(4):1002-1008
目前以压缩试验得到的e-p曲线为基础的分层总和法仍然是地基沉降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割线模量法是近年来为人们所熟知的计算地基沉降的新方法,具有不受初始孔隙比影响、便于电算等优点。传统的割线模量法将土体的压缩应力-应变关系视为双曲线形式。通过对压实黄土压缩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的研究和对传统割线模量法计算的割线模量与压缩模量的比较表明,导致割线模量法和e-p曲线法计算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土体压缩应力-应变关系符合双曲线的假定,将压实黄土的应力-应变关系用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幂函数进行拟合,得到了基于幂函数形式的压缩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的沉降量计算公式,并结合具体工程进行了沉降计算对比分析,将割线模量法进行了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00.
常丹  刘建坤  李旭 《岩土力学》2015,36(12):3500-3505
为研究粉砂在不同冻融循环下的应力-应变关系特性,进行了粉砂土的不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围压较低时,未冻融及经历较少次冻融循环的粉砂表现出一定的软化性,但软化程度较弱;而经历一定次数的冻融循环后,其逐渐由弱软化型转化成硬化型;在围压较高时,未冻融及冻融以后的粉砂都表现出应变硬化的特征,其应力-应变关系曲线为典型的双曲线。基于Konder双曲线模型,概述了土体应力-应变关系中常见的几种归一化因子及相应的归一化条件。提出了针对冻融循环下粉砂土的应力-应变关系的归一化因子,并给出了相应的归一化条件。基于新的归一化因子,建立了粉砂土在不同围压、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的应力-应变特性的归一化方程,并对应力-应变曲线进行预测,其试验值与拟合值较为接近,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