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29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228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61.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得河南的旅游业快速发展,对旅游业发展进行预测可以为旅游业发展决策提供帮助。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河南省旅游业的影响因子进行定量分析,得知影响河南旅游业发展的三大因素是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民用汽车数量。建立河南国内旅游接待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的灰色GM(1,1)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未来5年河南省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  相似文献   
62.
Household structure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family change during China’s modernization process. Existing literature has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 associations between various factors and household structure, but the spatial variation in these relationships has not been examined. Using the 2010 Chinese population census data and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GWR) model,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three-generation lineal households, a functionally important household type in China,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ere was significant heterogeneity in the distribution of three-generation lineal households. Socioeconomic, demographic, and cultural factors were all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proportion of three-generation lineal households, but the relationships are place-specific in terms of direction and magnitud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household structures cannot be explained by a single framework of family modernization theory but is determined by the interplay of various local characteristics. Especially, population migration plays an equally important role in affecting household structure than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This work contributes to the family literature by highlighting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the impact of varying factors on household structure. Beyond the classic modernization theory, it sets a contextualized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how Chinese household change in response to the rapid social transformation.  相似文献   
63.
李小建  高更和 《地理科学》2008,28(5):616-623
通过对河南南阳黄庄村农户和农业生产调查以及遥感数据分析,发现人口高密度地区的平原村庄,在耕作半径极小的情况下,存在以住宅和村庄为中心的带状农业区位。从村边向外,可分为蔬菜带、蔬菜粮食混作带和粮食带。相应地,作物的劳动密集度逐渐降低,村地块的蔬菜种植面积比例以及农户微地块单位面积的投入和收益随距村庄距离距离的增加而减少,距离对农户农业生产区位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该结果验证了杜能环在耕作半径较小的中国中部农村的存在,但是造成这种空间分异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物理交通费用的不同,而是作物劳动密集度和地块肥力的差异,基于一定技术条件下的劳动力耕作能力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4.
河南省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县级区域为研究单元,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利用1999-2007年时间序列数据,对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时空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收入相似的县域空间集聚始终非常显著,总体空间相关程度基本呈增加趋势;2)农村经济高收入核心区分布较稳定,以焦作、郑州、许昌为中心集中分布,在全省农村经济发展势能最高;3)农村经济塌陷核心区在空间上从豫西中部迁移到了豫东中部;4)呈现显著空间异质性的县域主要位于高收入核心区和低收入核心区的边缘,一直未形成明显的空间集聚;5)高收入核心区和低收入核心区始终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宏观空间分异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部高东西部低的总体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65.
转型期广州市居住迁移影响因素于户籍之间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刘望保  闫小培 《地理研究》2007,26(5):1055-1066
住房制度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居住迁移率大规模增加,成为城市重构和社会空间分异的基础动力。利用生命历程理论,通过家庭问卷调查,本文使用事件史模型动态地模拟了居住迁移,并比较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居住迁移影响因素的差异。整体来看,1980年以来年均居住迁移率呈上升趋势,外来人口的年均居住迁移率要比本地人口高。住房性质、婚姻变化、工作变动、居住区位和年份等变量都显著影响居住迁移,反映了住房制度改革、住房市场和分配环境、家庭生命周期等因素对居住迁移的影响;但影响程度户籍间的差异明显,工作地区位的变动导致通勤成本的变化是外来人口居住迁移的最显著影响因子,而家庭生命周期和住房特征变量是本地人口居住迁移的最显著影响变量,反映了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别。居住区位对本地人口的居住迁移影响显著,内圈层居民的迁移率相对较低,而居住区位变量对外来人口的影响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66.
基于农户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从农户土地利用目标变化相关理论出发, 依据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下, 农户土地利用目 标的产量最大化、产量与利润最优化和利润最大化三个阶段的变化特征, 创建了基于农户土地利 用目标变化的“压力- 状态- 效应- 响应”逻辑框架模型; 并据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下的“压力- 状态- 效应- 响应”的变化特征, 构建了基于农户土地利用目标变化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这一评价 指标体系的建立为我国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下, 从农户尺度上进行耕地质量保护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67.
西藏自治区农牧民收入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祥妹  刘键  钟祥浩 《地理研究》2004,23(4):561-569
依据入户调查资料 ,文章重点分析了现阶段西藏农牧民的收入结构 ,包括收入来源、收入性质、现金收入等内容 ,探索了不同地区 (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一江两河农业开发区、城郊区等 )及不同收入段农牧民收入结构和收入来源的差异。通过分析发现西藏农牧民收入有以下特征 :①收入以实物为主 ,现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少 ;②城郊区农牧民收入多样化指数高 ,农牧民收入高 ,收入多样化指数与农牧民收入正相关 ;③低收入农户收入来源单一 ,抗风险能力弱 ,收入增加困难 ;④从生活质量看农区优于牧区 ,半农半牧区农牧民生活质量最差 ;⑤影响农牧民人均收入的主要因子为人均生产性投入、区域通达度等。  相似文献   
68.
西方城市居住区位决策与再选择模型的评述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城市居民居住区位选择行为影响着居住空间结构,城市社会分异、种族隔离、人口迁居和住宅郊区化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居民住宅区位再选择行为作用的结果,因此,研究居住区位对探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西方城市居民居住区位再选择行为模型构建的基础和研究视角,并且重点介绍和评述了西方居住区位决策与再选择的主要模型。  相似文献   
69.
Nonemployment income from investments, pensions, welfare benefits, and so forth provides one third of total personal income in the United States. Spatial concentrations of this income occur in places such as Florida, Michigan, Arkansas and the Great Plains. These concentrations result largely from the presence of older persons who are the principal recipients of nonemployment income. In turn, spatial concentrations of older persons result from “aging in place,” which typifies the Great Plains, or from amenity-bound immigration by older persons, which characterizes Florida.  相似文献   
70.
农户是耕地最主要的经营主体,基于农户视角构建耕地细碎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更为合理。本文选取湖北省“江夏区—咸安区—通山县”作为研究区域,采用改进的TOPSIS法,利用农户问卷调查数据,对耕地细碎化程度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耕地细碎化程度衡量指标的选取应基于耕地细碎化的属性特征,从农户微观视角,选取地块平均面积、地块数量、地块间的平均距离3个指标,衡量某一区域的耕地细碎化程度;②耕地细碎化在岗地平原地区与低山丘陵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岗地平原地区的耕地细碎化程度低于低山丘陵地区;③研究区域地形地貌呈现出“北部岗地平原—南部低山丘陵”的分布特征,耕地细碎化的综合程度基本上呈现出“北部低—南部高”的分布规律;④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耕地细碎化存在显著差异,在岗地平原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耕地细碎化程度越高;而在低山丘陵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耕地细碎化程度越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