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9篇
  免费   193篇
  国内免费   316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69篇
地质学   989篇
海洋学   77篇
天文学   46篇
综合类   132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We study the orbital evolutions of various systems of planetary embryos in the transneptunian region, undergoing mutual scattering and perturbations from the giant planets. We show that about 15-20% of the original embryos should survive in the transneptunian region at the current epoch. The orbital dispersion of the surviving embryos depends on their individual mass, so that only lunar mass embryos could survive with semimajor axis smaller than 50 AU. In all cases, we show by a Monte Carlo model that at least one of the surviving embryos should have already been discovered by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Kuiper-belt surveys. This implies that planetary embryos did not form in the transneptunian region (or have been removed by some external and unknown mechanism). Therefore, we conclude that the Kuiper belt was not excited by resident planetary embryos, unlike the asteroid belt. We also compute with the Monte Carlo model that a significant number (order 10) of Pluto-size bodies could exist only on very eccentric and long-periodic orbits, typical of the scattered disk, while the existence of about 30 bodies brighter than absolute magnitude 4 in the classical belt is compatible with the discovery of Varuna by the Spacewatch survey.  相似文献   
92.
该文全面介绍了华蓥山地区的山地地质灾害的情况及类型。重点从地质因素、水体因素、人为因素等三方面分析了华蓥山地地质灾害的成因。  相似文献   
93.
In northern China, the Quaternary loess-soil se-quences[1] and the Hipparion Red-Earth Formation in the eastern Loess Plateau[2―6] provide a continental climate record for the past 8 Ma. The recently reported Miocene[7] and Pliocene[8] loess-soil sequences near Qinan constitute an eolian record of the western Loess Plateau from 22 to 3.5 Ma. Earlier studies[9] place the Miocene loess deposits into the so-called Gansu Sys-tem. Our investigations show that the Gansu System contains inde…  相似文献   
94.
骑马沟铅锌矿赋存于熊耳群条纹状硅质大理岩与火山凝灰岩之间.通过对矿床地质、岩石、矿物组合特征等方面的初步研究,认为该矿床为热水沉积-热液改造成因铅锌矿床,其成矿主要与熊耳期火山岩及火山气液作用有关.这是在河南熊耳群火山岩中首次发现的该类矿床类型.  相似文献   
95.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矿床高温高盐度流体包裹体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多不杂铜矿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上发现的第一处大型斑岩铜矿床,矿床位于羌塘—三江复合板片南缘的多不杂构造岩浆带中。多不杂斑岩铜矿总体上具有典型的斑岩铜矿矿石特征和蚀变分带特点,围绕斑岩体从岩体中心向外,可以划分出三个主要的蚀变带,依次为钾硅化 绢英岩化带、绢英岩化带和黄铁矿化—角岩化带。矿床以岩体内部和外部均发育强烈的磁铁矿化蚀变、而外围青磐岩化带不发育等特征有别于国内其他斑岩铜矿。对斑岩铜矿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和均一测温结果表明斑岩铜矿石英含有丰富的流体包裹体,包裹体类型众多,而以大量发育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为突出特征。子矿物种类有石盐、钾盐、赤铁矿、红钾铁盐、石膏、黄铜矿等,有时一个包裹体含有多达5~6个子矿物,在我国其他斑岩铜矿中是不多见的。金属子矿物大量发育表明流体成矿金属元素含量很高。成矿流体由来自岩浆的高温、高盐度流体和以天水成因为主的中低温、低盐度流体两个流体端员组份组成。高温、高盐度流体为主要成矿流体,以含子矿物多相流体包裹体为代表,其形成温度>450℃,盐度在28%~83%NaClequ.,平均达到58%~60%NaClequ.,流体组分主要属于H2O-NaCl-KCl-FeCl2体系。高温高盐度流体是在浅成条件下于岩浆结晶的最后阶段从浅部岩浆中直接出溶形成的。中低温、低盐度流体主要来源于天水或天水与晚期岩浆热液的混合,温度在360℃以下,盐度3.71%~14.15%NaClequ.。含矿硫化物主要在300~420℃温度区间沉淀,沉淀富集主要与温度降低有关,多不杂斑岩铜矿为与浅成斑岩体侵入有关的高温岩浆热液型斑岩铜矿。与世界上其他斑岩铜矿相比,多不杂斑岩铜矿具有与Bingham和Grasberg等世界级超大型斑岩铜矿相似的流体包裹体和蚀变分带特征,暗示该矿床具备形成超大型斑岩铜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96.
本文着重论述了上庄坪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矿淀化,进行了成因分析。认为含矿岩系的物源主要来自海底火山喷发作用形成的黄铁矿化矿源层。经燕山期构造热液的叠加,驱使矿源层中的成矿元素活化、迁移,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97.
杨义录  鲍贤军 《贵州地质》2007,24(2):101-105
通过对闪锌矿的矿物共生组合,成分、形态及物理性质标型特征的研究,讨论了台江龙井街铅锌矿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温度及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98.
山东德州凹陷地下热水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典型地区地下水成因和演化机制的研究不仅对于热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可以为日后的地热资源勘查评价提供重要信息。笔者通过对德州凹陷的地下热水的化学成分、同位素及其水文地质特征的分析,进而对这一地区的地下热水的成岩和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地下热水的形成受区内深大断裂和基底构造对地热形成的控制,地下热水补给是来自大气降水,为入渗变质水,水化学成分以易溶盐溶解作用为主,其气体组分主要起源于大气、地壳和地幔的混合物,反映了地下水长期径流及深循环中各种水化学作用。  相似文献   
99.
内蒙古赛乌素金矿是产于中-新元古代白云鄂博群变质碎屑岩中的石英脉型金矿,矿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成矿热液来源复杂,可能有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作用;成矿早期的硫来自花岗岩浆,成矿晚期的硫有一部分可能来自地层,铅同位素特征表明铅来自地幔,因此推断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100.
广西佛子冲铅锌矿田地质特征及找矿模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广西佛子冲铅锌矿位于桂东南博白-岑溪多金属成矿带北东端。矿床的形成是古生代地层的岩性差异、长期构造活动带以及燕山期多次侵入的壳慢混合型岩浆岩三方面联合效应的结果。作者通过对该矿床地质矿产特征、矿床温压地球化学的总结,建立了佛子冲铅锌矿田成矿模式;并依据前人工作的大量地质和测试资料,建立了该矿田的综合找矿模式。指出了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