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9篇
  免费   296篇
  国内免费   439篇
测绘学   327篇
大气科学   738篇
地球物理   175篇
地质学   514篇
海洋学   189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17篇
自然地理   333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24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The strong vertical gradient in soil and subsoil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is characteristic feature of the hydrology of catchments. Despite the potential importance of these strong gradients, they have proven difficult to model using robust physically based schemes. This has hampered the testing of hypotheses about the implications of such vertical gradients for subsurface flow paths, residence times and transit time distribution. Here we present a general semi‐analytical solution for the simulation of 2D steady‐state saturated‐unsaturated flow in hillslopes with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that declines exponentially with depth. The grid‐free solution satisfies mass balance exactly over the entire saturated and unsaturated zones. The new method provides continuous solutions for head, flow and velocity in both saturated and unsaturated zones without any interpolation process as is common in discrete numerical schemes. This solution efficiently generates flow pathlines and transit time distributions in hillslopes with the assumption of depth‐varying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The model outputs reveal the pronounced effect that changing the strength of the exponential decline in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has on the flow pathlines, residence time and transit time distribution. This new steady‐state model may be useful to others for posing hypotheses about how different depth functions for hydraulic conductivity influence catchment hydrological response. Copyright © 201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62.
统计数据基于地理信息的集成,可以弥补传统的统计信息单一、不直观的表现形式,充分发挥其在政府管理决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本文通过研究建立综合统计数据模型,阐述了数据来源、数据组织、空间数据模型建立及查询逻辑。以安徽省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为例,在基于天地图·安徽的地图服务和Arc GIS API For Flex开发包的基础上,完成Flex框架下的客户端设计,采用Web Service数据通信技术来完成综合统计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相似文献   
63.
从土地执法监察管理的实际需求出发,探讨了基于"一张图"平台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系统建设方案,设计了土地执法监察系统结构和功能模块,并进一步给出了土地执法监察数据库建设和数据交换的技术方法。该系统方案的应用将有利于快速、准确地监控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强化对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的监控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国土部门执法监察工作效率和执法水平。  相似文献   
64.
城镇地下管线就像是城镇的脉络,对于城镇的运转非常重要,肩负着为城镇运送物质能量、输出废弃物的重要使命。随着城镇的扩建,敷设于地下的管线不断向周围扩张,其规模不断膨胀,因此,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传统的管线管理方式不仅数据的查询效率低,导致因管线错挖而造成的爆管事故频发,而且不能及时准确地进行应急处理。所以在告别传统落后的地下管线管理方式的同时,我们应思考如何能够更好的管理大量的地下管线数据,从而提高了数据的查询与应急管理的效率,为城镇规划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65.
国产机载LiDAR系统安置角误差检校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载激光扫描仪(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集成,其中,安置角误差是集成误差中最大的误差源,安置角误差检校的方法多种多样,高效率、高精度的检校方式还需要试验的支撑。本文对平差模型法和几何模型法进行了试验分析,试验结果很好地证明了不同方法的优越性,为机载LiDAR系统的安置角检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6.
基于昌吉市2008—2015年逐时自动降水资料,分析了主汛期(5—8月)降水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降水主要集中在夜间21:00至翌日03:00,最大值出现在02:00,最小值出现在14:00;逐时降水频次为明显的单峰型,降水易发生在21:00至翌日08:00,降水频次的高峰值出现在01:00,降水最不易产生于午后15:00至18:00;降水强度变化的波动性较大,大值区出现在21:00至翌日02:00和午后15:00至19:00,最高值出现在18:00,最低值出现在04:00至08:00;在≥0.1 mm、≥1 mm和≥3 mm的逐时降水频次中,夜间降水频次较白天高,≥0.1 mm的降水出现次数较多;降水主要以夜雨,且以短时间(1—4h)的降水为主,贡献率最大的是持续7h的降水,最小的为12h;总云量和低云量的变化与降水量成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7.
自适应联邦滤波器在GPS-INS-Odometer组合导航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多传感器观测信息较多、计算效率较低、对动力学模型误差稳键性不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联邦滤波器并应用于GPS-INS-Odometer组合导航。首先介绍GPS-INS-Odometer组合导航的动力学模型和观测模型,比较分析了信息分配因子和自适应因子的共同特性,论证了联邦滤波器和自适应滤波器的等价性及其等价成立条件,提出了自适应联邦滤波器的信息分配因子构造方法。最后利用实测数据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相比于基于GPS和Odometer(里程计)初始方差构造信息分配因子的联邦滤波器,本文提出的自适应联邦滤波器兼容了联邦滤波器高效计算效率,且具有较好的抵抗动力学模型误差效果,能够有效削弱多传感器动力学模型误差对于导航解算的影响,对直接可测参数和间接可测参数的精度提高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8.
胡红  赖鑫生 《测绘工程》2016,25(11):43-49
为降低可达性度量的实现难度,弥补现有GIS软件没有集成可达性分析模型或方法的不足,在详尽分析有关模型或方法与GIS集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以改进潜能模型作度量模型,按GIS内部集成方式,使用面向ArcGIS 10的Python脚本编程技术集成开发可达性分析工具的设想,对可达性潜能模型分析原理、工具开发环境配置、使用数据的预处理要求、工具的具体设计流程和实现方法等作了详细叙述。最后以评价某市小学教育资源空间布局合理性为例,阐述工具在实际应用中应采取的使用方法和流程,实例评价结果验证工具开发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9.
对苏吉泉东金矿进行激电测量,获得激电异常数据(电阻率ρ_s和视极化率η_s)。把不同测线上性质相同的电阻率ρ_s和视极化率η_s的反交点按对应关系联接起来,分别作为相应的破碎带和极化体位置,同时结合地质资料多次反馈,逐步逼近真实地质体。圈定了PSD1,PSD2两个破碎带和Jht1,Jht2,Jht3三个极化体,通过ρ_s和η_s的一维反演及二维反演,拟合出破碎带和极化体的形态特征及相对深度,为矿产勘探提供了较为明确的地球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70.
秋季南黄海浮游动物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晓  姜美洁  刘萍  张学雷  王燕  王宗灵 《海洋学报》2016,38(10):125-134
基于2007年秋季在南黄海(32°20'~37°00'N;124°E以西)进行的浮游动物及环境因子大面调查;分析了秋季南黄海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果如下:共鉴定浮游动物113种(不包括25种浮游幼体);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强壮滨箭虫(Aidanosagitta crassa)、磷虾幼体(Euphausia larvae)和小齿海樽(Doliolum denticulatum)是秋季优势种;浮游动物丰度为(156.37±12.04)ind/m3;生物量为(172.57±10.41)mg/m3;与历史调查数据相比;本航次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相对处于较高水平;磷虾幼体分布趋势与中华假磷虾(Psudeuphausia sinica)一致;说明秋季是中华假磷虾种群的一个重要的补充时期;小齿海樽在南黄海的大量出现系自身种群补充的结果;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和肥胖软箭虫(Flaccisagitta enflata)主要分布在深水区;在近岸海区很少出现。中华哲水蚤、强壮滨箭虫丰度高值区倾向分布于海洋锋附近;进一步佐证了海洋锋对浮游动物的积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