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5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38篇
海洋学   21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9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通过对台儿庄经济开发区用地现状调查,分析评价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测算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对比分析,得出台儿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高,并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开发区高效集约利用土地的建议.  相似文献   
242.
济南市土地利用现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综合分析、综合指数、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济南市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济南市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资源集约处于发展期;土地资源生态质量处于发展衰退期,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土地生态资源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综合指数都较前几年有明显提高,土地集约处于发展提高期,反映土地集约程度显著提高和改善。  相似文献   
243.
以土地集约理论为依据,运用TOPSIS方法对花都区与珠三角主要城市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建立了PSR集约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广州市花都区土地利用集约水平较低,其集约度指标值仅为0.2238,在珠三角主要城市中处于较低水平,仅优于江门市与肇庆市,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太大、地均二三产业GDP小等是其主要原因,并就提高花都区土地集约水平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44.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增长间存在密切关系。借助Eviews5.0软件,分析了无锡市1991-2007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增长间的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发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增长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短期存在失衡关系,短期失衡向长期均衡回归的速度达0.9709;长期内,经济增长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弹性为0.2848,短期则为0.2681;无锡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增长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45.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济南市用地紧张,人地矛盾不断增大。对济南市土地进行集约利用分析,能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缓解土地利用压力提供支撑。当前济南市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有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集约利用程度较低等。在未来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土地的价格以及用地压力将会不断加大。且当前济南市并未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该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及模型,对济南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济南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虽然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从整体上来说情况仍不容乐观。在未来发展中,济南市始终要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升土地产出效能,加大土地监管力度,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注重土地集约发展。  相似文献   
246.
1997~2005 年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度变化 与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不同区域内的14 个省会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城市承 载力和城市协调度两个方面挑选了20 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计算得出14 个城市1997—2005 年间的城 市土地集约利用值,得出了重要主成分所含的指标及其在研究期间内的变化与差异;然后从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 用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不同区域内城市土地集约度变化的一致性和变化趋势;以变化为基础,将影响因子分为自然 导向型、投入导向型、产出导向型和城市容貌导向型四个不同类型,分析了这些类型的影响因子在研究期间内的变 化,同时结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分析了这些类型影响因子的作用。本文一方面全面掌握了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 用变化的趋势;另一方面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挖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47.
碳泄漏问题评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摘 要:《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对世界经济格局和贸易流向可能产生巨大影响,而碳泄漏是描述这种影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碳泄漏问题是环境与贸易冲突在气候变化领域中的体现,也是涉及国际气候制度谈判的重大政治经济问题。首先介绍了碳泄漏的概念;并对当前学术界关于碳泄漏率与流向问题进行了分析;特别从多方面分析评价了全球能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对中国的影响;最后分析了碳泄漏对我国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48.
依据西南地区现今构造、活动断裂和历史地震活动特点以及西南地区断裂带间相互作用等,将西南地区划分为次级构造区或次级块体——即将西南地区划分为5个构造次级块体,川青甘块体、川西块体、滇中块体、滇西南块体、川东南块体;针对西南次级构造区或次级块体的现今强震活动特征和历史中强地震特点,将中强地震归属划分为5个地震预测跟踪区,探讨基于西南次级构造区或次级块体的分区强震预报。  相似文献   
249.
滇池流域集约化农田区氮素损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约化农田区氮素流失是构成滇池流域面源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基于滇池流域集约化农田区产业结构特征、施肥方式、土壤物化性质分析,利用现场模拟试验,探讨水土生复合系统中氮素输移、分布和损失机制,量化不同情景下氮素损失量。研究表明,集约化农田土壤氮素损失主要途径是通过气态(NH3、N2O、NO/NO2、N2等)、作物吸收、生物作用和淋失。气态氮损失受温度、土壤特性、施肥类型、方式与施肥量、地下水埋藏条件等因素综合制约,NO-3 N是氮淋失的主要形式。根据试验与计算结果,Ⅰ区和Ⅱ区的合理施肥的氮利用率分别为30 8%和20 8%,高于习惯施肥的11 5%和8 5%,气态损失和淋失率均低于习惯施肥。显然,施肥的合理性是控制集约化农业区氮素损失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50.
Land use issue is an important constraining force to limit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Urban and rural rapid expansion depletes valued land resourc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apid urbanization. An extensive use pattern might cause a serious waste of land resources. The study on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land intensive use(LIU) in China at the county level is a key tool for effective LIU practice and policy-making. This paper uses OLS model, Spatial Panel Lagged model and Spatial Panel Error model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s of five class factors and 17 variables supported by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nd MATLAB. And a comprehensive data set was developed including physical geography and socio-economic information of 2286 counties. Meanwhile,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LIU has discussed by means of G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patial Panel Data models are slightly superior to OLS model in terms of significance and confidence level.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se models indicate that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location, transportation and policy have significant impact on LIU of counties. The variables of physical geography are less significant than socio-economic variables. An ignored variable of historical factor, however, became the best significant factor. In the future, the LIU at the county level should take advantage of the new situation by enhancing favorable factors and reducing disadvantageous ones, which can be acquired by improving the entire level and quality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We argued that an efficient and complete land market and operating system should be built to reflect market-oriented activities at the first place, then, differential LIU regulation policies and measurements should be optimized according to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meantime, we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loc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 when conducting LIU pract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