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8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50篇
大气科学   71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78篇
海洋学   39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33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31.
China’s low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has become the key weakness of its agricultural competitivenes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China’s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lack clear and consistent theory and empirical support. To address this issue, the current study uses the methods of convergence index,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nonparametric test,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among 32 major agrarian countries during 1961-2013. This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gap among countries has been narrowing. The USA takes the leading position among all the countries, while some countries with scarce land like Japan have succeeded in achieving transcendence, and other countries like India have experienced relatively slow speed. The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is significantly driven by agricultural labor surplus,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and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effects of land resource endowment,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nd biochemical inputs have been declining and in some cases are no longer even significant. It is therefore necessary to shift attention to marketization, diversification, and high quality, instead of the former focus on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concentration and large-scale operations, and this shift is probably more closely aligned with current practices. There are more people and less land in China, and the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in China still accounts for nearly 30%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Considering these national conditions,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imultaneous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f small farmers and promote the successful urbaniz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In the medium and long term, it is imperative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agriculture by adopting related policy arrangements such as induced agricultur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duction factor substitution, and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32.
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造使其呈现形态多样化、不连续等特征,此时传统的DEM构建方法难以满足这些区域DEM精度要求。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多模型协同构建DEM的思路,首先按照形态特征和语义信息对地形进行分类,然后对不同类型的地形区域,选择、设计适宜的方法分别进行DEM构建,最后将不同区域构建DEM结果融合拼接形成区域完整的DEM结果。本文选择江苏省南京市城市郊区某区域为实验区,以1:500比例尺地形图为基本数据源进行DEM构建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经典DEM构建方法相比,本文提出的多模型协同的DEM构建方法能够有效表达实验区域不同的地形特征,特别是对于人工改造的地形(如道路、边坡等区域),本文方法构建的DEM其形态精度优势显著;同时,基于验证点法的高程精度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构建DEM的高程精度亦优于传统DEM构建方法,特别是对于一些形态规则而高程信息相对稀少的区域,以边坡区域为例,经典DEM构建法平均误差均超过5 m,而本文构建结果平均误差为0.26 m,精度优势非常明显。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多模型协同的DEM构建方法适用于人类活动改造或显著影响的区域的DEM构建。  相似文献   
133.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文化资源丰度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程晓丽  史杜芳 《地理科学》2017,37(5):766-772
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为研究对象,从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视角,通过构建区域文化资源丰度评价指标体系,对示范区各地市文化资源丰度进行测度,得出如下结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中黄山、安庆、宣城、池州4市的文化资源赋存丰度为优级;马鞍山、芜湖市为良好;铜陵市为差级,优级区主要集中在南部和东西部,南北差异明显。从文化资源组合状况来看,黄山市文化资源组合状况最好,品牌资源众多,开发潜力巨大;其次是宣城、安庆和池州3市,资源类型齐全,组合状态较好;马鞍山、铜陵和芜湖3市较差,类型相对单一,开发难度较大。建议政府部门及旅游业界据此结果,科学评估文化资源的价值和开发方向,探索旅游开发的有效模式,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实现示范区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34.
The few systematic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climate policy strength made so far have serious weaknesses, particularly those that assign arbitrary weightings to different policy instrument types in order to calculate an aggregate score for policy strength. This article avoids these problems by ranking the six biggest emitters by far – China, the US, the EU, India, Russia, and Japan – on a set of six key policy instruments that are individually potent and together representative of climate policy as a whole: carbon taxes, emissions trading, feed-in tariffs, renewable energy quotas, fossil fuel power plant bans, and vehicle emissions standards. The results cast strong doubt on any idea that there is a clear hierarchy on climate policy with Europe at the top: the EU does lead on a number of policies but so does Japan. China, the US, and India each lead on one area. Russia is inactive on all fronts. At the same time climate policy everywhere remains weak compared to what it could be.

Policy relevance

This study enables climate policy strength, defined a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statutory provisions of climate policies are likely to restrict GHG emissions if implemented as intended, to be assessed and compared more realistically across space and time. As such its availability for the six biggest emitters, which together account for over 70% of global CO2 emissions, should facilitate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s (1) by giving participants a better idea of where major emitters stand relative to each other as far as climate policy stringency is concerned, and (2) by identifying areas of weakness that need action.  相似文献   

135.
主要探讨了基于SINEX的BERNESE和GAMIT/GLOBK的联合数据处理流程。选取东北地区的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陆态网络)GNSS连续运行基准站和周边IGS跟踪站组成区域网,利用GAMIT进行区域网基线解算。在BERNESE ADDNEQ框架下实现全球统一网平差,利用3种方法综合验证解算精度,并达到毫米级,为大规模GNSS控制网联合数据处理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6.
地心天球参考系(GCRS)与国际地球参考系(ITRS)之间有两种坐标转换模型:基于春分点的岁差章动转换和基于CIO的无旋转原点转换。IERS 2003和2010规范针对这两种转换模型分别推荐了相应的转换参数。以DE421历表中太阳系10个天体为例,计算并分析了两种坐标转换模型之间、以及两个规范之间的差异对于坐标转换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同一个规范而言,两种坐标转换模型之间的差异对坐标转换的影响在5μas以内;对于同一种坐标转换模型而言,两个规范之间的差异对坐标转换的影响在0.5 mas以内。  相似文献   
137.
近20年国际地缘政治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宋涛  陆大道  梁宜  王倩 《地理学报》2016,71(4):551-563
地缘政治学以地理的视角探讨国际关系,极大地影响了世界政治发展历程。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中,地缘政治在国际舞台复兴,成为全球格局解读和政策制定的重要学科。科学认识和总结国际地缘政治学最新发展是推进学科发展的前提。以Web of Science 中地缘政治的学术论文为依据,借助于科学计量工具,系统回顾了1996-2015 年地缘政治学的发展脉络,揭示了地缘政治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剖析了国际地缘政治学的重点研究领域和研究转向。从文献计量统计分析来看,近年来在政治地理及地理学相关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不断增加;地缘政治全球高引用文章重点关注了国家与边境的地缘政治诠释、批判性地缘政治学、情感地缘政治、女性主义地缘政治等主题。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回顾了边境与领土空间、全球化下的地缘文化与经济、热点区域与中国模式、资源冲突与生态政治、价值情感与文化的地缘政治学分支领域研究趋势。通过文献系统回顾发现,国际地缘政治学的研究出现了如下趋势:后冷战时代中,国家、边境等仍为地缘政治的核心研究方向;地缘政治在进一步强调地理重要性的同时,也出现了向批判性地缘政治,尤其是从人本主义(情感地缘政治、女性地缘政治)对传统地缘政治进行反思的转变。最后提出,中国地缘政治界应强化地理空间与尺度的重要性,采用叙述、 过程等多元方法,并融入人本主义的思想,来进一步丰富地缘政治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8.
杨忍  徐茜  余昌达 《地理科学》2016,36(7):1017-1026
利用综合评价、耦合协调度、空间滞后模型(SLR)等模型,对2000~2010年的中国分县农村综合发展水平及2010年的分县道路交通优势度进行综合测度,解析其两者的空间耦合协同特征,并探索道路交通对农村发展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 2000~2010年,中国分县的农村综合发展水平的东、中、西差异格局未突破,农村综合发展水平整体提升了33.20%。东部地区的农村发展进入优化整合提升阶段,中、西部地区在政策、产业转移、城镇化、工业化等驱动下农村综合水平提升较快,乡村多维空间历经转型重构。 2010年,县域道路交通优势度呈现出典型的“点-轴”的地域结构特征,存在东、中、西部和交通枢纽中心地与外围地区之间的地域差异,其与农村发展水平耦合协同性整体较差,处于轻度失调以下状态占县(区)总数的88.25%,西部地区协调度普遍低于0.40,交通发展与农村发展协同性较好地域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域和道路交通优势极核及轴带的县(区)。道路交通等级、密度、可介入性等影响农村综合发展。道路密度对农村发展正向影响较大,国道、省道、县道沿途邻近可进入性强,对农村综合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高速公路和铁路有景观生态学“廓道”性质,空间上起连通作用,结构的不可穿越性,封闭性影响可介入性,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和火车站空间布局对农村发展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地级市交通中心地对农村发展带动影响明显,大城市的强聚集能力易促成周边县区的农村发展“灯下黑”的地域结构特征。道路交通设施建设的等级、阶段对农村发展的传导效应及区域交通建设的超前或滞后的科学判断核心理论,将是人文经济地理学及乡村地理学亟待关注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39.
针对时空数据可视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由可视分析模型(VAM)和交互协同模型(ICM)组成的多视图协同可视分析模型,将可视分析过程划分为数据变换、数据分析、可视映射和可视绘制4个过程;以可视分析过程中的参数作为协同主题,利用观察者模式,实现关联视图在交互过程中的协同一致;设计了Web环境下,基于"图数协同"和"图图协同"交互模式的多视图协同可视分析架构;构建了犯罪时空数据可视分析原型系统,并利用系统分析了福州市扒窃案的时空分布规律,对涉案价值较高的扒窃案进行了犯罪模式分析。  相似文献   
140.
海上石油国际合作项目的风险评价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进行海上石油国际合作是今后我国3大石油公司在国际能源合作市场中经常面临的问题,如何看待海上石油国际合作项目中的各种风险因素是进行项目经济评价中最复杂的问题。从海外海上油气田勘探开发的经验教训中探讨了地质风险、技术风险、经济风险、政治风险诸因素对项目经济评价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