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4篇
  免费   426篇
  国内免费   575篇
测绘学   130篇
大气科学   727篇
地球物理   969篇
地质学   546篇
海洋学   249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142篇
自然地理   51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120篇
  2019年   121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140篇
  2014年   152篇
  2013年   196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75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142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105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71.
王博  黄晓军  刘萌萌 《干旱区地理》2020,43(6):1635-1647
区域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是揭示土地利用效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土空间开发状态的 重要指标,对其变化进行监测与管治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 段。构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量化模型,以陕西省为例,计算 2000—2015 年县域建设用地开发强度 指数,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揭示其空间格局和演化特征,并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和地理加权 回归(GWR)模型识别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格局演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5 年陕西 省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总体呈现增长态势,内部空间分异显著,高强度区集中在榆林、延安、西安、安 康等地,低强度区集中在咸阳、宝鸡、铜川、商洛、渭南、汉中等地。(2)陕西省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呈 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状态,热点区稳定分布在西安市辖区及周边区县,冷点区分布在延安南部、咸 阳、铜川、渭南和汉中等部分区域;县域建设用地开发强度逐步提升的同时,区域开发不平衡现象 日益突显。(3)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消费水平、财政投入力度、耕地资源和地形条件是影响陕西省建 设用地开发强度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但在不同县域其影响程度大小具有显著差异,且个别因素 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972.
朱文谨  王娜  董啸天  丛新  韩雪  潘锡山 《海洋通报》2020,39(4):475-480,506
选取海州湾近岸潮流和含沙量实测资料,分析水体紊动强度与含沙量对近岸絮凝体沉降速度的影响,提出了新的沉降速度确定方法。研究表明:淤海州湾近岸泥沙沉降速率大部分在 0.05 ~ 2.50 mm/s 之间,潮周期内泥沙絮凝体的沉降速度 有明显变化。于含沙量较小时,泥沙絮凝体的沉降速度基本随含沙量的增加而增加;含沙量较大时,含沙量与沉降速度呈现出负相关,无论是大潮还是中潮,当含沙量达到 0.7 kg/m3左右时,絮团沉降速度最大,而随着含沙量的增大,絮团沉降速度开始减小。盂在涨落潮垂线平均流速最大时刻,紊动强度达到峰值,含沙量较低时,随着紊动强度增加,沉降速度也随之增加,大潮期间紊动强度对泥沙沉降速度的影响高于中潮。榆新的泥沙沉降速度计算公式不仅考虑了含沙量,还计入了紊动强度 G,大大提高了沉降速度计算值与实测值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73.
采用中尺度大气模式MM5和区域海洋模式POM构造了中尺度海气耦合模式,利用该耦合模式模拟了台风Chanchu(2006)从热带低压发展到台风再逐渐衰减的全过程;再以该耦合试验作为对比试验,同时设计一个敏感性数值试验来考察海洋中暖涡对TC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暖涡的存在并没有使得TC更快速增强,但抑制了TC的衰减,使得TC增强的时间延长,暖涡的存在使得TC增强,中心气压减少了15 hPa。分析表明,由于暖涡处的混合层很深,阻止了温跃层的冷水挟卷到混合层中,使得TC引起的海面降温较小,因此抑制了TC的衰减。  相似文献   
974.
975.
基于本体的地理空间实体类型语义相似度计算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理空间实体类型语义相似度对于类型数据库综合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本文以本体作为揭示实体深层次语义信息的方法论,提出了符合认知特性的地理空间实体类型语义相似度计算模型,并通过计算土地利用类型语义相似度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76.
????????????????Ms8.0??????????????????????·???????????????????????????????????й?????????????????????ж??????????????????????????????????λ????????????????????????  相似文献   
977.
The regulation and expression of biological rhythms with respect to sex and ontogeny in deep-water benthic decapod crustaceans constitutes an exciting field in marine biology that is far from understood. Liocarcinus depurator , Munida intermedia and Munida tenuimana are ecologically key crustacean decapod species of the Atlantic and Mediterranean shelves and slopes, and their activity rhythms in the field are poorly known. Our aim was to measure the behavioural rhythms of these specie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defining their type of displacement ( i.e. endobenthic, nektobenthic or benthopelagic). Whether gender and ontogeny modulate the rhythmic behaviour of these decapods is unknown, and we sought to clarify this issue. A temporally scheduled series of trawl hauls and light intensity measures was performed on the western Mediterranean shelf (100–110 m depth) and slope (400–430 m), close to the autumn equinox and the summer solstice. The sex and the size of animals in the catches were analysed. Catch patterns were evaluated through waveform and periodogram analyses. Liocarcinus depurator was captured at night on the shelf, whereas on the slope, animals displayed peaks both in the middle of the day and night. Size-related differences (but no gender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its rhythmic behaviour, possibly due to intra-specific competition ( e.g. fighting) between juveniles and adults. Munida intermedia were weakly diurnal in October and both diurnal and nocturnal in June. Munida tenuimana presented no discernible rhythmicity in October, but was nocturnal in June. Both species showed no evident sex or size modulation of their behaviour. Data were interpreted assuming that all tested species present an endobenthic behaviour ( i.e. animals emerge from the substrate during the active phase of their behavioural cycle).  相似文献   
978.
第四纪加积型红土与下蜀黄土理化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积型红土和下蜀黄土是我国亚热带地区常见的第四纪沉积物。测试了加积型红土的粒度、矿物与石英砂表面特征、磁化率、常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等理化指标,并与下蜀黄土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加积型红土与下蜀黄土在理化特征上具有整体相似性,显示风成特性,但较下蜀黄土经历了更为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同一剖面自下而上为加积型红土至棕黄色下蜀土的沉积序列,揭示了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风化成壤强度减弱、气候由湿热向干凉转变的趋势;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沉积年代相当的下蜀土风化特征差异反映了古环境变化的纬度效应。  相似文献   
979.
广东沿海陆地地质灾害区划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研究中使用了主要地质灾害(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基下沉、地裂缝、水土流失、港口淤积等)大量的野外调查和文献资料的实际数据,根据综合分析并运用“灾害密度”和“灾害强度”2种指标,将广东沿海陆地划分出9个地质灾害一级区及其所属的32个二级分区,其中包括10个重灾区、10个中灾区和12个弱灾区。首次编制了基于数据库和GIS的1:50万广东沿海陆地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与区划图,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的理论研究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基础信息和实际数据。分区的结果揭示了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地质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980.
本文基于凤凰山铜矿田药园山矿床采矿废石的淋溶实验研究,着重探索表生环境下影响重金属淋滤迁移的因素,分析重金属在采矿废石中迁移转化的机制。动态淋滤实验考查了重金属从两种采矿废石中淋出的浓度与淋溶液的pH值、淋滤时间以及淋出液酸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采矿废石中重金属淋滤强度随酸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而淋滤出的重金属浓度并不总是随时间的延长而递减,同时实验研究也表明,淋溶采矿废石的排放水不一定都是酸性的。因此,在评价矿山环境污染以及治理过程中要对当地雨水的平均pH值、所排放采矿废石的岩性以及废石的堆放时间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