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19篇
  免费   713篇
  国内免费   1375篇
测绘学   68篇
大气科学   592篇
地球物理   941篇
地质学   3232篇
海洋学   1187篇
天文学   106篇
综合类   236篇
自然地理   945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09篇
  2022年   247篇
  2021年   235篇
  2020年   230篇
  2019年   251篇
  2018年   207篇
  2017年   203篇
  2016年   247篇
  2015年   266篇
  2014年   349篇
  2013年   389篇
  2012年   332篇
  2011年   386篇
  2010年   248篇
  2009年   360篇
  2008年   368篇
  2007年   308篇
  2006年   336篇
  2005年   262篇
  2004年   255篇
  2003年   208篇
  2002年   190篇
  2001年   170篇
  2000年   195篇
  1999年   152篇
  1998年   137篇
  1997年   130篇
  1996年   98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91.
新疆吐哈盆地北缘三道岭煤田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的植物化石属于Coniopteris-Phoenicopsis植物群的典型组合。从该植物群中挑选出优势属种,分别为似银杏、拟刺葵、枝脉蕨以及斯堪尼狭轴穗,对其进行稳定碳同位素分析。前3种为叶片化石,它们的δ13C值分布在-21.66‰~-23.83‰,属于典型的C3植物。最后一种为繁殖器官化石,其δ13C值为-20.91‰,比叶片的值高。将δ13C值根据公式转换为大气CO2的δ13Ca值,发现基于银杏类叶片获得的现代和中侏罗世的δ13Ca值与其他方法获得的值相似。这说明银杏类叶片是重建地质历史时期δ13Ca的一类可靠植物,为今后研究中生代-新生代δ13Ca变化提供了一个简便而可行的方法。Ci/Ca比值是一重要的植物生理生态特征值,因此进一步将银杏类化石叶片的δ13C值换算成Ci/Ca。化石似银杏的Ci/Ca值为0.6,而现生银杏的Ci/Ca为0.63,二者相似。虽然三道岭地区中侏罗世的CO2浓度约为现在的4.5倍,但是化石和现生银杏类植物的Ci/Ca值仍然保持恒定,表明银杏植物的气孔参数对CO2变化比较敏感,是重建古CO2浓度的良好指示植物。这也为判断一种植物能否用来重建古CO2浓度提供了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92.
长期以来,羌塘盆地烃源岩的研究一直限于中生代地层,而对其古生代地层生烃能力一直缺乏系统研究。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选择羌塘盆地石炭—二叠系8条剖面的暗色泥岩及碳酸盐岩样品,对其从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热演化程度等方面进行了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研究发现,石炭—二叠系可能烃源岩类型包括泥岩和碳酸盐岩两种,其分布总体上受沉积相的控制,碳酸盐岩烃源岩可能为局限台地相发育的泥晶灰岩,而泥质烃源岩主要为三角洲及斜坡相发育的暗色泥岩及凝灰质泥岩。石炭—二叠纪泥岩有机碳含量较高,具有较好生烃能力,大多达到烃源岩标准,尤其是刻莫石炭系剖面及贡日二叠系剖面,大多为中等—好烃源岩。碳酸盐岩有机碳含量总体比较低,为非烃源岩。石炭—二叠系碳酸盐岩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Ⅱ1型,泥质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2-Ⅲ型。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热演化程度总体较高,除盆地东部刻莫石炭系剖面处在成熟阶段外,大都处在高成熟—过成熟阶段,非常有利于天然气的生成,具备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993.
土壤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碳储量研究在全球碳循环变化中意义重大。利用山东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2003年)获得的双层网格化大密度、高精度土壤有机碳(SOC)含量数据,估算了全省0~20 cm、0~100 cm及0~160 cm的土壤碳密度和储量,并对SOC密度和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土壤固碳潜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省0~20 cm、0~100 cm和0~160 cm土层SOC密度分别为222 kg/m2、764 kg/m2、1009 kg/m2,各土层SOC密度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19 kg/m2、1164 kg/m2和1534 kg/m2);(2)0~20 cm表层SOC密度分布总体呈现为沿海地区低,鲁西北平原、鲁东丘陵中等,鲁中南山区偏高的分布格局;(3)与18年前第二次土壤普查(1985年)数据对比,表层SOC密度从143 kg/m2升高到222 kg/m2,全省陆域(1570万km2)0~20 cm表层SOC储量则由22641 Mt增加至35065 Mt,净增了12424 Mt,SOC密度以0044 kg/(m2·a)的平均速率在土壤中积累,整体表现为“碳汇”效应;据估算,尚有50523 Mt的固碳潜力。  相似文献   
994.
Organic carbon isotopes in sediments have been frequently used to identify the source of organic matter.Here we present a study of organic δ~(13)C on two sediment profiles influenced by guano from Guangjin and Jinqing islands in the Xisha Archipelago,South China Sea.Organic matter from ornithogenic coral sand sediments has two main sources,guano pellets and plant residues,and their organic δ~(13)C(δ~(13)C_(OM))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Organic carbon δ~(13)C_(guano) is much higher thanδ~(13)C_(plants),and δ~(13)C_(OM)of bulk samples is intermediate.Based on a two-end-member mixing model,the proportions of guano-and plant-derived organic matter in the bulk samples were reconstructed quantitativel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eabirds began to inhabit the islands around approximately1200-1400 AD,and that guano pellets have been an important source of soil organic matter since then.With the accumulation of guano-derived nutrients,plants began to develop prosperously on the islands in the last 200 years,which is reflected by the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plant-derived organic matter in the upper sediment layer.However,guano-derived organic matter decreased greatly in recent decades,indicating a rapid decrease in seabird population.Our results show that organic δ~(13)C can be effectively used to quantitatively determine different source contributions of OM to bulk ornithogenic coral sand sediments.  相似文献   
995.
云南兰坪盆地三合洞组的时代存在争议,有早古生代和中生代两种观点。本文通过对云南鲁史上三叠统三合洞组和挖鲁八组岩石地层、古生物化石、微体化石及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认为三合洞组时代为晚三叠世。本区三合洞组生物碎屑灰岩、泥晶灰岩及白云质灰岩与挖鲁八组炭质板岩呈整合接触关系,与歪古村组砂质板岩呈逆断层接触关系,整体表现为倒转地层。挖鲁八组炭质板岩中采获叉皱海燕蛤、虚海燕蛤等晚三叠世化石,而三合洞组灰岩中的小欣德牙形刺、奥泽克刺、滑梯螺、长卵形槽花介等微体化石时代也为晚三叠世。笔者从挖鲁八组粉砂岩中获得碎屑锆石U-Pb年龄,其最小年龄为218 Ma,指示挖鲁八组的最晚沉积时代为晚三叠世。综合生物化石和同位素年代学资料,认为兰坪盆地三合洞组的时代为晚三叠世。  相似文献   
996.
大荔人遗址黄土-古土壤剖面岩石磁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从大荔人化石被发现以来,其遗址剖面便成为研究热点.先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层的对比划分与头盖骨年龄的推断方面,然而对于载磁矿物的鉴定及其古气候含义方面的研究却相对较少.鉴于此,本文运用热磁分析、饱和等温剩磁和剩磁矫顽力谱分析、磁滞回线分析、频率磁化率分析、热退磁分析等方法,对大荔人遗址剖面进行了系统的岩石磁学性质研究,鉴定出其主要载磁矿物为磁铁矿,赤铁矿,磁赤铁矿,磁畴状态主要是似单畴.磁铁矿,赤铁矿是样品中特征剩磁的携带者;主要起源于成土作用的超顺磁颗粒和新生成的亚铁磁性矿物,是古土壤样品磁化率增强的主要贡献者;古土壤中软磁性矿物的含量高于黄土.样品中磁赤铁矿的含量并不高.黄土-古土壤样品的频率磁化率曲线,古里雅冰芯氧同位素、细微粒浓度曲线,岐山五里铺剖面有机质含量曲线在古气候记录方面具有一致性,都展示出至少从MIS5以来,气候从冰期到间冰期的变化是渐变的,反之则表现了突变特征.上述岩石磁学研究丰富了大荔剖面的磁学领域研究内容,为相关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97.
998.
After having estimated the patterns of flow to the ocean and found some seasonal and tidal differences, mainly with regard to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dissolved and particulate fractions, mercury partitioning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a contaminated lagoon and the Atlantic Ocean was investigated during four tidal cycles in contrasting season and tidal regimes. Mercury was found to be located predominantely in the particulate fraction throughout the year, contributing to its retention within the system. Seasonal conditions, variations in marine and fluvial signals and processes affecting bed sediment resuspension influenced the character and concentr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in the water column. Variation in the nature, levels and partitioning of organic carbon in the particulate fraction affected levels of particulate mercury as well as mercury partitioning. These results highlight the dominant role of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in the distribution of anthropogenic mercury and reinforce the importance of competitive behavior related to organic carbon in mercury scavenging.  相似文献   
999.
中国二氧化碳地区间排放差异分析及减排政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统计数据,参照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方法,对2008年我国各省区CO2的排放情况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对东西部地区进行对比得出:东部发达地区在人均排放量和排放密度等方面均高于西部欠发达地区,但东部地区的排放强度却明显低于西部地区。国家经济战略,东、西部地区技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是造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我国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分解减排任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00.
人类活动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土壤有机碳库动态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碳平衡, 土壤有机碳库研究是全球碳循环研究中的关键。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土壤有机碳库的动态特征及其过程机制,不仅可降低对未来气候预测的不确定性,也可为土壤固碳技术的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从土地利用方式变化、耕作方式与管理两方面详尽阐述了国内外关于人类活动影响下土壤有机碳库动态的研究进展,提出应加强土地管理、采取适当的农业耕作措施来减少土壤有机碳的流失,以提高土壤对碳的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