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1篇
  免费   173篇
  国内免费   312篇
测绘学   200篇
大气科学   139篇
地球物理   266篇
地质学   623篇
海洋学   156篇
天文学   141篇
综合类   64篇
自然地理   23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丽江7.0级地震前地震分形异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石绍先  邓志辉 《地震研究》1997,20(1):132-137
本提供了丽江7.0级地震前滇西北地震活动空间容量维、关联维、信息熵十分显的异常图像;这些异常是在大震孕震区形成、应变释放加速阶段之后出现的,恰好揭示了源区、近源区大释放前的非线性变化过程。这与1965年以来云南及邻区8组大震前地震分形研究的结论完全一致;进一步说明地震活动分形异常对地震孕育的短临阶段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2.
一次暴雨过程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场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俞莲芬  陈大任  张代平 《气象》1997,23(2):25-28
通过对199御7月14日的大-暴雨天气过程所获取的3824多普勒天气雷达平均径向风场资料的分析,发现边界层急流与较强的降水相伴。表明多普勒天气雷达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和灾害性天气预报有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43.
气候噪声和气候系统的分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相空间嵌入定理,按照Grassberger和Procaccia提出的计算分数维的方法,利用近百年来南、北半球地面气温资料,估算了气候吸引子的分数维,计算结果表明:气候吸引子的分数维南半球为3.3~3.7,北半球为3.2~3.7。它提供了气候吸引子的自相似结构的基本信息,表明模似气候系统最少需要4个独立变量。另外,还讨论了气候噪声对估算维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44.
人地非线性相关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刘继生  陈涛 《地理科学》1997,17(3):224-230
从自组织系统思想出发,提出了人地关系的基本特性,通过逻辑斯蒂听数学变换,分析了人地非线性相关作用的混沌特性,进而讨论了人地关系的分形性质。基于混 过程与分形结构的因果关系,指出: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人文分形景观乃是人地非线性关系的混沌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45.
侯贵廷 《地球科学》1996,21(1):53-56
在褶皱形态的分形分析基础上,利用分形理论和褶皱的岩石力学成因理论推导出了褶皱的分数维(D)与岩层厚度(h)和粘度(μ)的关系式,即找到了褶皱分形分布的岩石力学成因机制,在相同的构造应力场条件下,岩层的厚度和粘度越小,则越易产生较复杂的褶皱,即褶皱的分数维越大,因此,利用褶皱的分形测量,可以定量了分析褶皱形成的岩石力学性质,这是分形研究从形态研究到机制研究的一种探索。  相似文献   
46.
用土的分形结构确定土的水份特征曲线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运用筛析法和比重计法,分析了宁夏膨胀土的颗粒分布,发现粒径介于0.002~0.1mm的粒度分布是分形的,分维介于2.46~2.67;运用上孔隙分布的分维确定水份特征曲线,得到了很好的结果。此外,还探讨了粒度分形分布的机制。  相似文献   
47.
分形几何用于岩石损伤扩展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对岩石损伤扩展机理的研究,运用分形几何理论,建立了岩石损伤变量ω与分形维数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48.
GIS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波  周斌 《高原地震》2004,16(3):28-33
GIS是处理空间信息的强大工具,GIS应用于油气勘探中,能够有效的分析潜在资源,发现新资源或扩展现有资源。今后,网络GIS、三维甚至高维GIS是GIS在油气勘探领域应用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9.
苏北海岸带潮成辐射砂脊群的形成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黄海潮成辐射砂脊群的面积约为20000km2,以160° 的角度从弓京港向海展开。它与以弓京港为顶点的辐聚辐散潮流场相伴而生。60余个钻孔揭示,毗邻海区辐射砂脊体系的江苏沿岸平原上存在一个面积约3000 km2潮成砂区,其顶点位于东台,同样呈扇形以130°的角度向东展开。在潮成砂区内潮成砂质沉积单元位于冰后期海侵型砂坝-湖沉积层之上,二者之间具明显的冲刷面。砂坝-湖沉积层位于晚更新世基底硬粘土层之上,二者之间有较长的沉积间断。潮成砂沉积层上覆潮坪沉积层,二者呈渐变关系。以潮成砂层底部的侵蚀面为界,其下为海侵序列,其上为海退序列。古潮流的研究揭示,潮成砂区内同样存在辐聚辐散的古潮流场,其顶点位于东台附近。由此推断,沿海平原的潮成砂区内也是辐射状潮成砂脊体系,它形成于全新世海退时期。由于长江和黄河三角洲的前展,以东台为顶点的潮成砂脊体系逐渐暴露成陆。陆上和海域潮成辐射砂脊群形成于相同的潮汐动力环境,但处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前者形成于全新世中期,后者发育于全新世晚期。矿物分析揭示,陆上和海区的潮成辐射砂脊体系主要由长江和黄河沉积物组成,其中长江沉积物由南向北运移,且时间较早;黄河沉积物由北向南运移,时间较迟,这种泥沙的运移趋势一直延续至今。随着海平面上升趋于减缓,长江三角洲增长,江苏海岸线向外推进,苏北潮成砂区逐渐出露成陆。1128年黄河由苏北入海,大量的黄河沉积物的加入,加快了本区海岸线的推进速度。潮成辐射砂脊体系与辐聚辐散的潮流场相伴而生,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辐聚辐散的潮流场的位置曾经历三次变化,第一次以长江古河口湾为顶点,第二次位于现今陆上潮成砂区,第三次位于以弓京港为顶点的现代海域,代表了潮成辐射砂脊体系发育的三个阶段。只是长江古河口湾的潮成辐射砂脊体系由于河流的巨大改造作用,可能未很好保存,至今未发现典型的辐射砂脊体系。  相似文献   
50.
Abstract Several differently scaled strike‐slip faults were examined. The faults shared many geometric features, such as secondary fractures and linkage structures (damage zones). Differences in fault style were not related to specific scale ranges. However, it was recognized that differences in style may occur in different tectonic settings (e.g. dilational/contractional relays or wall/linkage/tip zones), different locations along the master fault or different fault evolution stages. Fractal dimensions were compared for two faults (Gozo and San Andreas), which supports the idea of self‐similarity. Fractal dimensions for traces of faults and fractures of damage zones were higher (D ~1.35) than for the main fault traces (D ~1.005) because of increased complexity due to secondary faults and fractures.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another fault evolution study, single event movements in earthquake faults typically have a maximum earthquake slip : rupture length ratio of approximately 10?4, although this has only been established for large earthquake faults because of limited data. Most geological faults have a much higher maximum cumulative displacement : fault length ratio; that is, approximately 10?2 to 10?1 (e.g. Gozo, ~10?2; San Andreas, ~10?1). The final cumulative displacement on a fault is produced by accumulation of slip along ruptures. Hence, using the available information from earthquake faults, such as earthquake slip, recurrence interval, maximum cumulative displacement and fault length, the approximate age of active faults can be estimated. The lower limit of estimated active fault age is expressed with maximum cumulative displacement, earthquake slip and recurrence interval as T ? (dmax /u) · I(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