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5篇
  免费   525篇
  国内免费   624篇
测绘学   388篇
大气科学   397篇
地球物理   642篇
地质学   1408篇
海洋学   751篇
天文学   46篇
综合类   204篇
自然地理   70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113篇
  2020年   125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35篇
  2016年   134篇
  2015年   149篇
  2014年   178篇
  2013年   213篇
  2012年   215篇
  2011年   194篇
  2010年   172篇
  2009年   243篇
  2008年   251篇
  2007年   219篇
  2006年   239篇
  2005年   189篇
  2004年   185篇
  2003年   137篇
  2002年   155篇
  2001年   123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101篇
  1998年   92篇
  1997年   94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01.
近年来,随着核探测与分析技术的日趋成熟,使复杂γ谱的获取、解析达到了在线测量的要求,从而使在线PGNAA(中子活化瞬发γ射线分析)技术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它可对一些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全物料进行在线测量,其分析精度、可靠性等皆能满足在线元素含量分析的需要,因而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这里介绍了基于PGNAA技术的在线分析系统的基本原理、组成和发展,并概述了它在水泥、煤炭等行业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02.
地球内部放射性产热元素U、Th及K(HPE)含量如何随深度的变化而变化是固体地球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在限定地壳的热和流变学结构、地球化学、岩石和构造模型中起关键性的作用。对HPE深部分布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对大型花岗岩岩基的研究及对地表热流值和产热率之间关系的模拟,对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的HPE随深度的分布缺乏认识。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实施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届时将提供超过5km的岩心,为确定苏鲁超高压带的HPE结构提供了最好的机会。对CCSD的100~2000m岩心的732块样品详细的放射性产热元素含量的测试及现今产热率计算的初步结果表明:(1)花岗质片麻岩具有最高的产热率,平均为1665×10-11W/kg;(2)副片麻岩(变沉积岩)具有中等的产热率,为994×10-11W/kg;(3)金红石榴辉岩及石榴石橄榄岩具有最低的产热率,为17×10-11~20×10-11W/kg;(4)放射性产热元素的浓度及相应的产热率随岩性的变化而变化,呈现阶梯状的分布特征。产热率随深度的变化特征表明CCSD主孔中的HPE三明治结构。该结构可能代表着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中的典型HPE结构,比大型花岗岩岩基的HPE结构更复杂,与传统的HPE指数衰减分布模式不吻合。CCSD主孔中所揭示的三明治式HPE结构是大陆被动陆缘中的基性及超基性岩、沉积岩及花岗岩在深  相似文献   
103.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主孔地区岩石圈热结构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岩石圈热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热量在壳幔的配分比例、温度以及热导率和生热率等热学参数在岩石圈中的分布特征。岩石圈的热结构直接影响着岩石的物理性质和流变学性质,同时还控制了化学反应的类型和速度,从而制约着岩石圈的发展和演化。本文在前人CCSD主孔岩石主、微量元素研究基础上,利用Rybach生热率公式计算了钻孔岩石的放射性生热率,并结合岩石热导率的测定研究了CCSD主孔100-2000m岩石的热结构和主孔榴辉岩在不同退变质程度下生热率、热导率的变化:钻孔中岩石的平均生热率为0.95μWm-3,平均热导率为2.96mWm-1K-1。,其中片麻岩生热率高迭1.01-1.7μWm-3,热导率为2.76-2.96mWm-1K-1;基性超基性岩石生热率最低(<0.21μWm-3),热导率则高达3.20mWm-1K-1以上;新鲜榴辉岩生热率、热导率居中,分剐为0.16-0.44μWm-3和3.31-3.85mWm-1K-1。钻孔中榴辉岩生热率、热导率变化主要受岩性控制:从新鲜榴辉岩到完全退变榴辉岩,热导率总体上降低,但从强退变榴辉岩到完全退变榴辉岩,岩石热导率升高;而在此过程中岩石生热率总体上升高,仅当从中等退变质榴辉岩退变为强退变质榴辉岩时,岩石生热率出现降低趋势。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预测CCSD主孔5000m深度处温度为139℃,温度范围为131-151℃。根据区域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成果对CCSD主孔地区岩石圈热结构进行了研究:上地壳底部温度为256℃,中地壳底部温度为492℃,Moho面温度为683℃,岩石圈底部温度为1185℃,来自地幔的热流为44.1mWm-2,对地表热流的贡献率为58%。研究结果表明,由岩石物理方法获得的CCSD主孔地区岩石圈地温曲线与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包体推断的中国东部地温曲线十分吻合,本文从实验岩石物理学角度为CCSD主孔地区岩石圈热结构研究提供了重要约束  相似文献   
104.
在局域网中 ,通过代理服务器等一些软件或者 Internet连接共享路由器此类的硬件来实现在只有一条电话线或者是一个 ADSL接入的条件下共享上网  相似文献   
105.
中国西北部盆地岩石热导率和生热率特征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邱楠生 《地质科学》2002,37(2):196-206
本文根据大量实测数据,首次系统地报道了中国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柴达木盆地内的岩石热导率、岩石放射性生热率数据及其分布特征.对600多个岩石热导率和100多个实测岩石生热率的统计分析表明,沉积盆地中岩石的热物理性质与其岩性、埋藏深度和地层时代密切相关.随深度和地层时代的加大,岩石热导率增大;塔里木盆地的岩石热导率的总体平均值最大,而柴达木盆地的最小.岩石生热率在上地壳的分布是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的,但在沉积盆地的深度范围内几乎不变,其分布是均匀的,仅不同岩性的生热率差别较大.估算的岩石放射性生热产生的热量可以占到盆地地表热流的25%~45%.因此,岩石热物理性质的参数不仅与盆地的地温分布和大地热流特征密切相关,还可以为该地区盆地热历史恢复及深部地球物理的研究提供有效的参数和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106.
The effects of damping in various laminated rubber bearings (LRB) on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a ?‐scale isolated test structure are investigated by shaking table tests and seismic response analyses. A series of shaking table tests of the structure were performed for a fixed base design and for a base isolation design. Two different types of LRB were used: natural rubber bearings (NRB) and lead rubber bearings (LLRB). Three different designs for the LLRB were tested; each design had a different diameter of lead plug, and thus, different damping values. Artificial time histories of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0.4g were used in both the tests and the analyses. In both shaking table tests and analyses, as expected, the acceleration responses of the seismically isolated test structure were considerably reduced. However, the shear displacement at the isolators was increased. To reduce the shear displacement in the isolators, the diameter of the lead plug in the LLRB had to be enlarged to increase isolator damping by more than 24%. This caused the isolator stiffness to increase, and resulted in amplifying the floor acceleration response spectra of the isolated test structure in the higher frequency ranges with a monotonic reduction of isolator shear displacement. Copyright © 200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07.
将广义Kопытов预测模型和乙型水驱曲线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得到了油田开发中后期——递减时期的一种预测水驱开发油田的含水率、产油量、产水量及其相应的累积产量随开发时间变化的方法,此方法克服了在水驱油田预测开发指标中二者所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8.
We have determined the production yields for radionuclides in Al2O3, SiO2, S, Ar, K2SO4, CaCO3, Fe, Ni and Cu targets, which were irradiated with slow negative muons at the Paul Scherrer Institute in Villigen (Switzerland). The fluences of the stopped negative muons were determined by measuring the muonic X-rays.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long-lived and short-lived radionuclides were measured with 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AMS) and γ-spectroscopy, respectively. Special emphasis was put on the radionuclides 10Be, 14C and 26Al produced in quartz targets, 26Al in Al2O3 and S targets, 36Cl in K2SO4 and CaCO3 targets, and 53Mn in Fe2O3 targets. These targets were selected because they are also the naturally occurring target minerals for cosmic ray interactions in typical rocks. We also present results of calculations for depth-dependent production rates of radionuclides produced after cosmic ray μ capture, as well as cosmic ray-induced production rates of geologically relevant radionuclides produced by the nucleonic component, by μ capture, by fast muons and by neutron capture.  相似文献   
109.
利用连续小波变换分析和研究了 1 970年 1月— 2 0 0 1年 1 2月新疆地区 30年来的地震活动情况。结果表明 ,新疆地震活动存在比较稳定的 1 0年左右活动周期 ,并存在 5年和 1 7年左右的不稳定的准活动周期 ,也就是说新疆地区地震活动既存在比较稳定的优势周期 ,也存在一定的时变性。根据 MS≥ 4.7地震时间序列的连续小波变换结果可推测 ,2 0 0 2— 2 0 0 5年新疆地区地震活动相对偏弱 ,中、强地震的发生次数偏少 ,有可能发生 5级或 6级地震 ,而到 2 0 0 6— 2 0 0 7年新疆有可能再次发生 7级左右的大地震。  相似文献   
110.
中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变化对土地生产力影响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23  
王卫  李秀彬 《地理科学》2002,22(1):24-28
在土地持续利用与管理研究中,土地质量变化对土地生产力影响的定量研究是核心内容之一。借助新古典经济学的生产函数法,构建了我国耕地的生产函数模型,定量模拟了我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变化的边际产出率性和边际生产力。初步结果表明,由于我国长期存在耕过度利用导致有机质含量及肥力下降问题,当前提高耕地质量的增产潜力十分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