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18篇
  免费   586篇
  国内免费   596篇
测绘学   222篇
大气科学   705篇
地球物理   506篇
地质学   1425篇
海洋学   252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400篇
自然地理   317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198篇
  2021年   225篇
  2020年   238篇
  2019年   257篇
  2018年   209篇
  2017年   220篇
  2016年   243篇
  2015年   223篇
  2014年   285篇
  2013年   370篇
  2012年   296篇
  2011年   318篇
  2010年   216篇
  2009年   240篇
  2008年   255篇
  2007年   300篇
  2006年   299篇
  2005年   260篇
  2004年   245篇
  2003年   242篇
  2002年   227篇
  2001年   188篇
  2000年   191篇
  1999年   158篇
  1998年   156篇
  1997年   131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通过对广西云开地区区域成矿特点和区域构造演化阶段的讨论,选择区内主要矿床的控矿地质因素、成矿时代、物质来源等特征进行对比,并根据典型矿床成矿模式概括区域成矿模式。指出加里东期、华力西-印支期、燕山期为本区矿床的成矿期,这是对广西云开地区成矿环境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以期指导区域矿产评价和找矿部署工作。  相似文献   
992.
王杰  姜毅  梁石 《山东地质》2012,(4):45-49
该文介绍了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籍查询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过程。系统开发的主要目的是为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提供简单的地籍管理与查询平台。系统集成了现代电子地图预览、简单的查询与分析以及3D数字威海预览等功能,充分利用了第二次全国土地利用调查的成图数据,实现了地理信息系统应有的效用。  相似文献   
993.
The metamorphic rocks of the Ivrea Zone in NW Italy preserve a deep crustal metamorphic field gradient. Application of quantitative phase equilibria methods to metapelitic rocks provides new constraints on the P–T conditions recorded in Val Strona di Omegna, Val Sesia and Val Strona di Postua. In Val Strona di Omegna, the metapelitic rocks show a structural and mineralogical change from mica‐schists with the common assemblage bi–mu–sill–pl–q–ilm ± liq at the lowest grades, through metatexitic migmatites (g–sill–bi–ksp–pl–q–ilm–liq) at intermediate grades, to complex diatexitic migmatites (g–sill–ru–bi–ksp–pl–q–ilm–liq) at the highest grades. Partial melting in the metapelitic rocks is consistent with melting via the breakdown of first muscovite then biotite. The metamorphic field gradient in Val Strona di Omegna is constrained to range from conditions of ~3.5–6.5 kbar at ≈650 °C to ~10–12 kbar at >900 °C. The peak P–T estimates, particularly for granulite facies condition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most earlier studies. In Val Sesia and Val Strona di Postua, cordierite‐bearing rocks record the effects of contact metamorphism associated with the intrusion of a large mafic body (the Mafic Complex). The contact metamorphism occurred at lower pressures than the regional metamorphic peak and overprints the regional metamorphic assemblages. These relationship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intrusion of the Mafic Complex having post dated the regional metamorphism and are inconsistent with a model of magmatic underplating as the cause of granulite facies metamorphism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994.
The Carboniferous System of South China is famous for its well-developed rock sequence, variety of depositional types, and abundant fossils. Three established Global Boundary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GSSP) markers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several sections in South China. Of these sections, the Pengchong section is the GSSP for the base of the Visean Stage, whereas the Dapoushang and Naqing (Nashui) sections are excellent reference sections for the bases of the Tournaisian and Bashkirian stages, respectively. Other sections have good potential for the four unestablished GSSPs and the Devonian–Carboniferous boundary in South China. The Naqing (Nashui) section is a candidate for the GSSPs of four stages: the Serpukhovian, Moscovian, Kasimovian, and Gzhelian stages. The regional stages of China include the Tangbagouan, Jiusian, Shangsian, Dewuan, Luosuan, Huashibanian, Dalaun, and Xiaodushanian. The history, definitions, reference sections,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biostratigraphy, and correlations of these Chinese regional stages are summarized. A Carboniferous stratigraphic chart of South China is provided, showing the correlation of global chronostratigraphic and biostratigraphic units with those in South China and the lithostratigraphic units of various areas in South China. The chart is presented as a new practical framework for the stratigraphic sub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of the Carboniferous System in South China.  相似文献   
995.
弓长岭铁矿床磁铁富矿形成机制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弓长岭沉积变质型铁矿床是我国鞍山式铁矿床的典型代表,矿床中的磁铁富矿体的形成一直都是矿床研究的重点问题。研究表明,弓长岭富铁矿体赋存于反S型褶皱中,局部矿体出现褶曲现象。磁铁富矿体产于主要是由斜长角闪石、磁铁石英岩构成的含铁岩系中。磁铁富矿的围岩主要是绿泥片岩、石榴绿泥片岩、绿泥石榴岩和少量黑云母绿泥片岩。对绿泥石片岩、石榴绿泥片岩和绿泥石榴岩的常量、微量与稀土元素的研究和对绿泥石、石榴石、黑云母铁含量与磁铁矿品位的研究表明,含铁岩系在沉积间歇中出现的含铝的泥质-粉砂质物质在富铁矿形成过程中起对磁铁石英岩中带出的硅消耗(带入)形成石榴石、绿泥石、黑云母等的作用。区域变质作用为磁铁富矿的形成提供了储矿空间,同时区域变质作用产生变质热液,变质热液淋滤途经的磁铁石英岩可从中带出FeO,变质热液是磁铁富矿形成过程中重要的物质载体。在进变质过程中,区域变质作用为矿物转换提供所需的温压条件。可见,区域变质作用是磁铁富矿形成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96.
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少、交通不便、基础测绘程度低、通讯条件极其落后,属于典型的开展区域重力调查工作的困难地区。在这些地区开展区域重力调查工作,在重力仪选择及标定、GPS控制点的建立及其控制范围、重力测点水准高程求取,以及近区地形改正、物性标本采集等方面都会遇到很多与内地一般地区工作时不一样的问题。笔者通过对青藏高原地区开展的多个1:20万区域重力调查项目的野外工作过程进行总结,分析了困难地区区域重力调查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问题,认为可通过尽量选择高精度、稳定性好的重力仪,合理延长闭合时间,采用CQG2000似大地水准面模型求取测点水准高程,扩大GPS基准站的控制半径等办法解决。这些措施可作为以后在青藏高原地区及国内其他困难地区开展区域重力调查工作时的参考。  相似文献   
997.
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陆域19条重要成矿带之一,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有色金属勘查基地。2006至2008年,笔者参加了内蒙古兴安盟哈拉黑等四幅1:5万矿调项目,通过对以往地质资料和本次工作成果的总结,本文阐述了区域地质背景、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矿产特征,分析了控矿地质因素,对区域成矿模式进行了探讨,以期开阔该地区的找矿思路,为今后矿产勘查工作的部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8.
柴达木周缘金属矿床成因类型、成矿规律与成矿系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位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古亚洲构造域与特提斯构造域结合部位的柴达木盆地周缘地区,是一个具有复杂构造演化历史的多旋回复合造山区.同时,该区也是我国重要的、极富潜力的金属成矿带.在综合分析以往多年工作成果基础之上,较系统总结研究了区域成矿地质构造背景、区域构造演化、主要矿床类型、区域成矿规律与成矿系列.结果表明:该区地质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前寒武纪古陆形成、早古生代造山、晚古生代—早中生代造山和中新生代叠复造山等4个构造旋回.其中,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旋回与区内金属成矿关系密切;总结出6个主要矿床成因类型,分属于拉伸裂解构造背景的喷气-沉积矿床组合(包括VMS型、SEDEX型)和与造山过程有关的造山矿床组合(包括斑岩型、矽卡岩型、热液脉型、造山带型金矿等);该区成矿作用具有多期、多矿种和多类型的特点,初步总结划分出5个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即与新元古代—寒武纪裂解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奥陶—志留纪裂解有关的铜钴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晚加里东陆-陆碰撞有关的金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晚古生代裂解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晚华力西—印支期造山有关的铁铜铅锌金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999.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编图是科学表达区域土壤地球化学分布和特征的图示方法,大区域的编图一般可能涉及到对不同的工作区、不同实验室和不同时间的测试数据,以及不同景观条件和网度的表层、深层土壤元素数据或不同分度带的网格数据分别进行拼接合并,因此区域编图对原始数据的整理和网格化处理不可避免.而不同的数据整理方法及其计算参数所形成的结果是非常不同的,数据本身的特点也对编图具有很大的影响.为了真实客观地反映区域内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数据整理和处理的方法及技术参数的选择是关键技术问题.作者就化探数据处理中常用的几种插值方法进行了对比评价,并分别从网格间距及搜索半径大小等方面做比较,提出了自己在编图中采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及选用的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000.
陈乐 《地理科学进展》2022,41(7):1325-1337
集聚经济理论自诞生之日起便与城市经济增长存在着本源联系。论文系统梳理集聚经济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归纳集聚经济阐释城市空间形成与发展的核心思想,明确集聚经济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是具有本源联系的。进一步回顾集聚经济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程度与机制,发现以人口密度等指标为代表的集聚经济能够显著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可从“宏观过程”与“微观过程”两大视角探寻城市集聚经济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解释机制。这一工作不仅是以往集聚经济与城市经济增长相关文献回顾的一个延续,也为后续集聚经济影响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提供了一个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