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11篇
  免费   3759篇
  国内免费   3468篇
测绘学   2672篇
大气科学   1628篇
地球物理   6253篇
地质学   8946篇
海洋学   2636篇
天文学   2073篇
综合类   1494篇
自然地理   3936篇
  2024年   74篇
  2023年   266篇
  2022年   734篇
  2021年   874篇
  2020年   908篇
  2019年   1043篇
  2018年   757篇
  2017年   860篇
  2016年   879篇
  2015年   925篇
  2014年   1111篇
  2013年   1219篇
  2012年   1245篇
  2011年   1275篇
  2010年   1038篇
  2009年   1412篇
  2008年   1393篇
  2007年   1546篇
  2006年   1462篇
  2005年   1237篇
  2004年   1233篇
  2003年   1201篇
  2002年   950篇
  2001年   899篇
  2000年   797篇
  1999年   697篇
  1998年   772篇
  1997年   482篇
  1996年   404篇
  1995年   403篇
  1994年   365篇
  1993年   273篇
  1992年   234篇
  1991年   139篇
  1990年   107篇
  1989年   109篇
  1988年   83篇
  1987年   75篇
  1986年   48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5篇
  1954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赵健  刘展 《海洋科学》2016,40(5):103-108
作者针对BP神经网络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利用灵敏度分析方法对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进行优化。通过BP算法与参数灵敏度分析的结合,寻找网络输入属性与输出属性之间的影响因子;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优选网络输入属性,简化网络结构,以增强网络的泛化能力,减少人为主观因素对网络设计的影响。最后以海洋油气资源预测为例,结合实测资料建立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进行了优化及预测精度评价,表明优化后的模型既能有效提高油气资源预测结果的稳定性,又不损失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932.
根据2013年4月(春季)和9月(秋季)2个航次调查数据,对台山核电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时空分布及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特征进行了分析。共鉴定浮游植物3门61种,其中硅藻类48种,占78.69%;甲藻类11种,占18.03%;金藻类2种,占3.28%。种类组成以暖水种和广温种为主。浮游植物丰度均值春季(11.78×107个/m3)与秋季(29.37×107个/m3)无明显差异;然而丰度水平变化较大,整体表现为春秋两季核电站温排水口附近站位均低于远离站位。春秋两季浮游植物优势种共出现了7种,春季仅出现了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1种,优势度高达0.996;秋季出现了7种,包括中肋骨条藻(0.291)、柔弱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0.222)、拟弯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0.214)和并基角毛藻Chaetoceros decipiens(0.056)等。海域春季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均值分别为0.55、0.18和0.50;秋季分别为2.80、0.62和0.80。多样性指数显示台山核电附近海域水质状态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相似文献   
933.
绿藻水溶性多糖的研究概况和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年来绿藻多糖的提纯方法、组成结构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绿藻多糖的提纯需要经过样品的前处理、提取和精制三个步骤,提取方法包括酸提、酶提、加入钙螯合剂提取、微波及超声波辅助提取。绿藻多糖是水溶性的硫酸化杂多糖。从石莼(Ulva)、浒苔(Enteromorpha)、礁膜(Monostroma)、小球藻(Chlorella)、蕨菜(Bracken)及刚毛藻(Bristles)中提取的多糖的化学组成及结构特征各不相同,而且多糖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受提取方式的影响。绿藻多糖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及抗氧化、抗肿瘤、抗凝血、抗炎、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使其在食品、医药、化妆品及农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有关绿藻多糖的精确结构、提纯方法及化学修饰的进一步研究将使绿藻多糖的应用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934.
张晓举  丁龙  冯春晖 《海洋科学》2016,40(10):43-48
2013年5月对辽东湾中部的大型底栖生物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该海域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调查海域共发现大型底栖生物70种,包括多毛类24种,甲壳类18种,软体动物20种,棘皮动物7种,纽虫1种。相对重要性指数大于100的种类有14种,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日本游泳水虱、毛蚶、日本长尾虫。底栖动物丰度平均值为244.2个/m~2,生物量为52.52 g/m~2,棘皮动物是生物量的重要贡献者。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3.24,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分析结果认为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未受到干扰,底栖生物群落的结构相似性较低,在20%的相似程度上可分为5个组。底层水中溶解氧含量是影响底栖生物的主要因素,不同底质条件是影响底栖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35.
夏季辽东湾西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夏季辽东湾西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作者于2009年8月对六股河口外海域15个站位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整个研究海域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124种,其总平均丰度为(2824±1537)个/m2,总平均生物量为(22.01±38.58)g/m2。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所确定的前三位优势种一致,分别为二齿半尖额涟虫(Hemileucon bidentatus)、深钩毛虫(Sigambra bassi)和独指虫(Aricidea fragilis),其余优势种存在细微差异。各站位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呈现河口和中部海域低,近岸和外围海域高的分布规律。在50%相似度水平上,可将研究海域划分为4个群落。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域底栖环境整体清洁,底层水环境因子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936.
海表面盐度是研究海洋对全球气候影响以及大洋环流的重要参量之一,而卫星遥感技术是获取海表面盐度数据的最有效方法.目前,L波段的SMOS和Aquarius/SAC-D遥感卫星正在用于探测海表面盐度,并根据卫星观测数据和物理机制反演出海表面盐度的产品.但在某些近陆地区域,由于淡水流入及陆地射频(RFI)等因素影响,卫星反演盐度的产品精度较低.文中利用“东方红2号”科学考察船的实测数据、SMOS卫星数据,首次针对中国南海海域提出了用贝叶斯网络模型计算海表面盐度,并用验证数据集(实测Argo盐度)对模型进行适应性评估.经过计算,模型误差和验证误差分别为0.47 psu和0.45 psu,而相应的SMOS Level 2产品的精度分别为1.90 psu和1.82 psu.此模型为海表面盐度的计算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937.
Copper speciation in a collection of Japanese geochemical reference materials (JSO‐1, JLk‐1, JSd‐1, ‐2, ‐3 and ‐4, JMs‐1 and JMs‐2) was achieved by sequential extraction and characterised using X‐ray absorption near‐edge structure spectroscopy. In the first step of the extraction, referred to as the acid fraction, between 1% and 20% total Cu within the reference materials was extracted. Such a result is typically accounted for by absorption of Cu onto clay minerals. However, the presence of Cu sulfate (an oxidation product of chalcopyrite) was observed in some of the stream sediments affected by mining activity (JSd‐2 and JSd‐3) instead. Copper was extracted in the reducible fraction (targeting Fe hydroxide and Mn oxide) (2–49% total Cu). Between 2% and 51% Cu was extracted in the oxidised fraction (targeting sulfides and organic matter). X‐ray absorption near‐edge structure spectroscopy clarified that the reducible fraction consisted of Cu bound to Fe hydroxide, whereas the oxidised fraction was a mixture of Cu bound to humic acid (HA) and Cu sulfide. In the oxidisable fraction, chalcopyrite was the predominant species identified in JSd‐2, and Cu bound to HA was the major species identified in JSO‐1 (a soil sample).  相似文献   
938.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海岛地区,要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发展先机、实现新的跨越,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提质增效。对此,以长岛为例,对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进行了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939.
随着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的启动,国土资源部提出了国家、省、市新的三级地下水监测站网建设要求。该文介绍了各级地下水监测站网的基本概念、主要建设内容,各级地下水监测站网建设服务对象、基本要求,细化了各级地下水监测站网建设要求,规范了建设行动。  相似文献   
940.
20世纪40年代初以来中国大陆沿海主要海湾形态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侯西勇  侯婉  毋亭 《地理学报》2016,71(1):118-129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海岸带正在经历各种剧烈的变化,海湾形态变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地形图资料与遥感影像提取20世纪40年代初至2014年7个时相的中国大陆沿海主要海湾的空间信息,进而分析海湾岸线类型结构,开发利用程度和空间位置的变化特征,以及海湾面积,形状和重心分布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40年代初以来,中国大陆沿海主要海湾的形态变化显著且复杂,主要体现为:海湾岸线的结构变化显著,自然岸线的长度和比例急剧减少;海湾岸线的开发利用程度持续增强;海湾岸线普遍背陆向海运动;海湾面积普遍大幅萎缩;海湾形状总体趋向复杂但个体间的差异在缩小;海湾重心分布位置普遍背陆向海迁移;海湾变化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性等.总的来说,以围填海为主的人类活动是导致海湾发生上述变化特征的主要原因.通过研究,指出应该对中国的海湾进行功能定位划分和分类管理,通过强化以海湾为基本单元的管理,促进中国海岸带综合管理能力的提高和管理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