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0篇
  免费   624篇
  国内免费   330篇
测绘学   178篇
大气科学   149篇
地球物理   1005篇
地质学   1342篇
海洋学   275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79篇
自然地理   68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128篇
  2020年   141篇
  2019年   144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142篇
  2016年   138篇
  2015年   125篇
  2014年   168篇
  2013年   241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75篇
  2007年   202篇
  2006年   187篇
  2005年   143篇
  2004年   164篇
  2003年   141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77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Outside the limits of Middle Pleistocene glaciation, the river basins of Southern England contain long Cenozoic terrestrial sedimentary records. Of greatest importance are the river terrace sequences, which contain biostratigraphical and sedimentary evidence that testifies to the high-amplitude climatic changes of the Quaternary. However, trends in valley development cannot easily be accommodat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Quaternary climatic change. It is argued in this paper that episodic incision and terrace development result from uplift, a consequence of the interplay between continuing Alpine orogenic movements and erosion-driven isostasy. Using a simple linear model (height–age) an uplift rate of ca. 7 cm ka−1 is estimated for the terrace sequence in the upper Thames valley. This preliminary model is evaluated using the records of adjacent basins. © 199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2.
Comprehensive empirical data of the response of unstable streams over a range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re unavailable. In this study, as a substitute for empirical data, a physically based numerical model of channel evolution is used in a range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designed to predict the sensitivity of channel response to changes in control variables. The scope of the study is limited by the scope of the numerical model which applies to straight, sand-bed streams with cohesive bank materials that have been destabilized by sediment starvation and evolve towards equilibrium through bed degradation followed by channel widening. Results are presented for stable and unstable channel conditions. Stable channel depths are most sensitive to channel discharge, though the critical threshold shear stress for the entrainment of cohesive bank materials and discharge are both significant in determining the width. The sediment load, channel gradient, bank material cohesion, size of failed bank material aggregates and the initial bank height have sensitivities an order of magnitude smaller than discharge for both width and depth. Variations in bed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within the sand-size range are found to have little impact on simulated stable channel morphology. For unstable channels, the relative dominance of parameter sensitivities is examined in the context of an empirical-conceptual model of channel evolution proposed by Thorne and Osman (1988), to highligh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rameter dominance, time, and the processes and forms characterizing individual stages of channel evolution. Rates of change with time of width and depth sensitivity parameters for five tested independent variables (discharge, sediment supply, channel gradient, bank material cohesion and bed material size) are found to vary as a function of time, such that different stages of channel evolution are characterized by variations in the relative dominance of tested variables. The results support the hypothesis proposed by Thorne and Osman (1988) that the critical bank height required to initiate mass-wasting and widening may be regarded as a geomorphic threshold.  相似文献   
993.
内陆河流域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双向优化仿真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Introduction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hina greatly increases the demand for water. However, in arid inland river basins of Northwest China, water resources are very limited. Shortage of water has been one of the key restricting factors of eco-e…  相似文献   
994.
河流阶地的形成、演变及环境效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河流阶地是河流地貌演变的历史产物, 它记录了河流演变过程中的有关环境变化信息, 是剖析河流历史演变的关键地貌体。本文从河流阶地的地貌特征、形成原因、环境响应和有关测 年技术等方面, 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河流阶地的发育、演变及其意义, 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讨 论。认为河流阶地是河流系统和环境综合作用的产物, 对河流阶地的研究可以反演研究区地质构 造、古河流动态及气候等信息, 是揭示研究区环境信息的重要地貌单元。  相似文献   
995.
珠江深水扇系统沉积和周边重要地质事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最近的研究发现了位于南海北部珠江口外白云凹陷陆坡深水区的珠江深水扇系统。珠江深水扇系统以珠江为沉积物源、以持续深沉降的白云凹陷为沉积古地理背景、以与全球海退型海平面相反的相对海侵型海平面变化的沉积层序构成了其发育演化的特殊性,并留下了控制沉积的周边重要事件的记录。23.8 Ma等界面沉积速率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均有突变,反映出物源区的变化,可能折射出与青藏高原隆升、南海扩张有关的重要事件,使得古珠江骤然向西部高原拓展,甚至较今天的珠江流域范围还广阔;承载珠江深水扇系统的白云凹陷持续沉降形成了陆坡内盆地,导致21~10.5 Ma BP多个层序深水扇垂向叠置充填的特殊沉积建造;根据60多口井资料建立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具有与全球海平面变化相一致的三级旋回和不一致的二级旋回。如果能对珠江深水扇系统实施综合大洋钻探获取更为全面和准确的资料,开展珠江深水扇沉积作用与白云凹陷沉降的深部机制、珠江流域演化、海侵型相对海平面变化的耦合性等研究,将有利于揭示南海扩张、边缘海沉积、海平面变化、中国西部高原隆升事件的相关联系和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996.
依托“冰上丝绸之路”大背景,综合分析陆河联运路线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纵向联通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两条经济带的路线,即大连到北冰洋季克西港陆河联运路线(简称陆河联运路线)。陆河联运沿线的主要城市包括:大连—哈尔滨—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涅留恩格里—雅库茨克—季克西港。陆河联运路线的陆运段主要是中国大连市到俄罗斯雅库茨克市的铁路,河运段是俄罗斯雅库茨克市到季克西港的勒拿河下游水运航道。陆河联运路线的陆运段各城市节点拥有相对成熟的交通体系、设备完善的交通站点和较好的经济发展前景;河运段每年至少可以通航3个月(7-9月),且在勒拿河中下游河段可通航3000 t以上的船舶。中俄东北亚陆河联运路线在7-9月具备运输距离和时间短等特点。  相似文献   
997.
颜俨  姚柳杨  郎亮明  赵敏娟 《地理学报》2019,74(5):1040-1057
将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价值纳入成本效益分析,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和实现流域生态资源可持续配置的关键。近年来随着价值评估文献量增加,评估的价值及其影响因素等研究结论由于存在诸多争议而难以应用于管理实践。首次应用Meta回归分析对中国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进行综合再评估,结果发现:在价值评估研究中研究对象、受访者、测度方法、撰写发表等4个环节的特征对评估价值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石羊河和塔里木河的评估价值显著高于黑河,上游的评估价值显著高于中游和下游,二分式条件价值评估法所评估的价值与选择实验法没有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其他条件价值评估法;此外,时间对评估价值呈现显著"衰减效应",每年下降2%~3%,且期刊文献的评估价值显著高于其他文献的评估价值;通过运用n-1数据分割技术,本文将Meta回归方程结果运用到样本外效益转移并对其进行评估,得到的中位数转移误差为27.12%。相较于现有研究,该结果处于可接受范围。因此,本文运用的Meta回归分析适用于中国内陆河流域效益转移政策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相似文献   
998.
"科学发展,测绘先行",河道综合治理工程需要先对河道的现状进行测绘,为河道整治工程设计与建设提供翔实、准确的测绘成果数据。遥感技术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无人机遥感技术作为航空遥感手段,配合高性能的后处理软件,能够大大减轻外业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充分地发挥其独有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999.
基于历史地图与遥感影像的近百年来长江荆江段河道演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基于实测的军事地形图和Landsat遥感影像,重建了20世纪30年代至2015年的近百年长江荆江段河道演变空间数据集,并以此为基础使用计盒维数法在ArcGIS 10.2平台上测算得出河道分形维数近百年来的变化过程。研究表明:荆江河道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河道分维数值在1.074 7~1.049 1之间变动,平均值为1.061 3。近百年来荆江河道演变可以划分为2个阶段:20世纪30~50年代和1976~2015年,其分维均值分别为1.074 3和1.052 6。近百年来荆江河道处于逐渐趋于稳定的过程中。各时间断面下荆江的分维值都高于上荆江,下荆江的河流复杂程度大于上荆江,且荆江河道分维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下荆江。近百年来荆江河道分维下降的原因主要是1949年后荆江河道大规模治理和人工截弯取直。  相似文献   
1000.
泥沙是影响河流健康和水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流域水文要素和下垫面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实施大规模的水土保持措施后,部分河流的泥沙含量大幅减少,但在河西内陆河流域发源于祁连山西端的疏勒河流域,受降水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河流泥沙呈增加趋势。本文应用疏勒河流域实测长系列水文资料,采用水文统计法、差积曲线法、趋势检验法、突变检验法、非线性复相关模型法等方法,分析了流域泥沙时空分布规律及水沙关系,结果表明:疏勒河干流昌马堡站年输沙量为333.5×104 t,至下游潘家庄站减少到223.5×104 t;党河党城湾站年输沙量为76.56×104 t,至下游沙枣园站增加到121.3×104 t;疏勒河干流输沙量主要集中在汛期7~8月,占全年的81.9 %~84.0 %,党河流域输沙量主要集中在4-8月,占全年的92.3 %;流域泥沙变化总体呈增加趋势,突变点1998年以后,年输沙量增加了86.3 %~148.2 %。建立了潘家庄站降水~泥沙、径流~泥沙以及年输沙量~年径流量~年最大洪峰流量关系模型,相关关系较好,相关系数达到0.717~0.858。流域出山口以上对泥沙的影响因素主要是降水,出山口以下主要是修建水库、水电站、引水工程、河道采砂等人类活动影响。随着国家对内陆河流域祁连山和河西走廊的日益关注,以及全国河长制的推行,河流生态健康已经提上日程,研究疏勒河流域泥沙分布规律及水沙关系,对国家实施西部生态安全战略、区域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