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96篇
  免费   2335篇
  国内免费   792篇
测绘学   103篇
大气科学   48篇
地球物理   7704篇
地质学   3891篇
海洋学   468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494篇
自然地理   1106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244篇
  2021年   315篇
  2020年   369篇
  2019年   442篇
  2018年   351篇
  2017年   328篇
  2016年   311篇
  2015年   362篇
  2014年   478篇
  2013年   530篇
  2012年   574篇
  2011年   607篇
  2010年   501篇
  2009年   618篇
  2008年   671篇
  2007年   782篇
  2006年   808篇
  2005年   673篇
  2004年   667篇
  2003年   588篇
  2002年   467篇
  2001年   357篇
  2000年   401篇
  1999年   337篇
  1998年   299篇
  1997年   256篇
  1996年   300篇
  1995年   227篇
  1994年   207篇
  1993年   195篇
  1992年   127篇
  1991年   74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60篇
  1988年   48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6篇
  195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41.
A review and quantitative comparison of existing deterministic sliding block methods for predicting permanent displacements of earth structures subjected to seismic loading is presented. The reviewed sliding block methods are divided into two main group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 earthquake parameters referenced in each method. One group uses the maximum horizontal ground acceleration and velocity, and the other uses the maximum horizontal ground acceleration and the predominant period of the acceleration spectrum. Displacement functions published by previous authors are reformulated to give common non-dimensionalized displacement functions of the critical acceleration ratio which are then use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t methods for the estimate of permanent seismic displacement of soil structur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different methods were formulated using a wide range of earthquake records an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 seismic parameters, permanent displacement values predicted using these methods fall within a reasonably narrow band. Selected acceleration data from three recent earthquakes that occurred in California are used to evaluate and compare the accuracy of the reviewed displacement methods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942.
943.
在分析地震活动性,地壳形变和其它前兆资料基础上指出,1990年景泰6.2级地震前后甘肃东南部地区的区域异常具有变化速率小,起始时间不同步,异常反央的力学性质不一致等特征,其中以异常变化速率小了为显著。  相似文献   
944.
Nullspace shuttl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45.
946.
从宽角地震数据得出的特提斯喜马拉雅南部的速度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作为INDEPTH计划的第一阶段,完成了一条跨过特提斯喜马拉雅南缘的深地震共中点(CMP)剖面,它绘制出俯冲到喜马拉雅之下的印度大陆地壳的顶部(主喜马拉雅道冲或MHT)和底部(莫霍层)轮廓。我们用移动式地震仪记录了CMP剖面的爆炸,偏移距最大达155km。短偏移距数据证实了CMP剖面的数据,而我们的大偏移距数据则以强反射带为主。我们将这一反射带的强的初始相位解释为藏南滑脱系(STD),而其最后一个相位则为MHT的反映。我们用CMP剖面的初动数据去详细地模拟最上部2km的结构。亚东裂谷系中年青的伸展盆地的深度约束在2km,给出了裂谷东侧的断距为4.6km,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内的正断层,E-W向伸展1.5%。宽角数据用于建立地表到MHT的地震波速度模型。STD反射体北倾13°,从约6km深(在CMP剖面南端之下)到22km深,然后变平,倾角减至5°。这样,我们的观测提出STD是一个深的基底断裂,对MHT,我们观测到倾角为75°,NNE倾,从高喜马拉雅山脊下的-20km海拔到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南约70km处的-36km海拔(地表下40km)。我们提出印度地壳可能俯冲到缝合带地表之下,却不可能是整体俯冲。  相似文献   
947.
南海双船地震勘探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船地震法包括ESP和SAP法是研究地壳深部结构和构造的有效方法.本文介绍了这两种方法资料处理的主要问题和步骤.预处理工作主要是解决在海洋动态环境下,两船和两套系统同时工作带来的一系列与定位、计时和地震系统有关的问题.着重介绍了用ESP的τ-p记录及x-t域记录进行速度分析的各种方法,它们大都不受反射波时距曲线是双曲线假设的限制.各种方法有各自的特点和限制,用户可根据实际工作的条件和需要选用.SAP的资料处理按四个子系统分别进行,处理方法与一般水平叠加剖面的常规处理相同,获得高质量剖面的关键是求准各层速度得到符合实际情况的叠加速度文件.仔细对比四个子剖面,反复进行处理,最后再有条件地将四个子剖面合成浅、中、深都清晰的合成排列剖面.在资料处理和解释过程中,两种方法相互配合、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948.
湖州台的近震监测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湖州地震台DD-1地震仪记录的1980—1990年期间Δ<500km的近震资料和仪器放大倍率,利用理论计算Δ—Mmin曲线,b值检验3种方法,对湖州台的近震监测能力进行了估算和评价,得出了该台对目标监测区域内的有效监测震级。最后对区域地震台站的近震监测能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49.
由环境应力值寻找地震危险区的尝试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作者根据位错理论,采用二维矩形破裂模式,在导出了平均震源速度谱的基础上,导出了用地震波计算环境剪应力τ_0的公式。计算了1987—1991年中国和邻区大约1000多次4级以上中强地震的环境剪应力值τ_0,并把τ_0≥10MPa的地震看作是高剪应力值地震。自1987—1991年5年内,我国及邻区共发生M_s≥6.0的强震45次,和160余次高剪应力中强地震(M=4.0-5.0,τ_0≥10MPa),大约有1/4的强震和1/3的高应力值地震发生在台湾地区。说明台湾地区是一个高地震活动区和高应力值地区。新疆的喀什—乌恰—乌什地区也是高地震活动区和高应力值地区。我们对发生在其地区的强震,向前追溯了环境应力值τ_0的变化。发现有11个强震事件(约占全部事件80%)在震前1—5年内,在以强震为圆心,半径为200km范围内(个别略远),均有1—2个或多个高应力值地震出现。说明当高应力值地震发生时,该地区环境应力在增高,它可以作为将要发生强震的前兆。据此,推测了今后3年内大陆强震发生的可能地区是:①中印缅三国边境地区;②西藏波密地区;③青海北部到宁夏北部地区;④新疆伊宁地区;⑤纵贯新青藏90°E±2°线地带;⑥晋北忻州地区;⑦苏北及黄海地区;⑧山东长岛地区。  相似文献   
950.
依据台站两年来实测的地震震级和江苏省区域测震台网定的震级进行比较,计算出各个地震的偏差值和台站的震级校正值,并获得相应的标准误差,最后对影响震级差值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