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6篇
  免费   307篇
  国内免费   275篇
测绘学   706篇
大气科学   144篇
地球物理   352篇
地质学   789篇
海洋学   156篇
天文学   201篇
综合类   269篇
自然地理   1141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173篇
  2021年   164篇
  2020年   147篇
  2019年   194篇
  2018年   113篇
  2017年   174篇
  2016年   174篇
  2015年   139篇
  2014年   134篇
  2013年   192篇
  2012年   165篇
  2011年   156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45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147篇
  2003年   124篇
  2002年   102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Examples of extreme events of solar wind and their effect on geomagnetic conditions are discussed here.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two regimes of high speed solar wind streams with a threshold of ∼ 850 km s-1. Geomagnetic activity enhancement rate (GAER) is defined as an average increase in Ap value per unit average increase in the peak solar wind velocity (Vp) during the stream. GAER was found to be different in the two regimes of high speed streams with +ve and-ve IMF. GAER is 0.73 and 0.53 for solar wind streams with +ve and -ve IMF respectively for the extremely high speed streams (< 850 km s-1). This indicates that streams above the threshold speed with +ve IMF are 1.4 times more effective in enhancing geomagnetic activity than those with -ve IMF. However, the high speed streams below the threshold with -ve IMF are 1.1 times more effective in enhancing geomagnetic activity than those with +ve IMF. The violent solar activity period (October–November 2003) of cycle 23 presents a very special case during which many severe and strong effects were seen in the environment of the Earth and other planets; however, the z-component of IMF (Bz) is mostly positive during this period. The most severe geomagnetic storm of this cycle occurred when Bz was positive.  相似文献   
12.
讨论了概率度量空间中t-模生成的概率意义。对构造t-模提供了具体方法,并以实例介绍了这种构造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东营城区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东营城区内建筑物较多,环境干扰较大,地下构造复杂,断裂非常发育,目的层埋藏深,资料信噪比较低的特点,以地震老资料和钻井资料为基础,建立地震地质模型,利用射线追踪技术选取合适的观测系统参数。充分利用卫星数字地图,没计了灵活多变的观测系统,采用可控震源与炸药震源配合使用方法,及时对城区内地下面元的覆盖次数、方位角和炮检距的分布进行质量监控,利用现场处理系统对资料进行及时分析,提高了地震资料品质。所获得的东营城区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资料显示,其浅中层分辨率和中深层信噪比都有了明显改善,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4.
作者引入 I(L)值完全下半连续映射 ,研究其性质。利用 I(L)值完全下半连续映射定义I(L)值完全诱导空间 ,给出 I(L)值完全诱导空间的拓扑基的表达形式 ,证得两个 I(L)值完全诱导空间的映射是连续映射的充分必要条件 ,并建立了乘积空间的 I(L)值完全诱导空间与 I(L)值完全诱导空间的乘积空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利用 1 998年“大洋一号”调查船 DY95 - 8航次在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东、西两小区用多管取样器采集的沉积物样品 ,对小型底栖动物的组成、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 )东、西两小区共有 1 6个类群的小型底栖动物 ,其中线虫类占居显著优势 ,在东、西两小区各占总栖息密度的 71 %和 6 4 %,其次为猛水蚤类和蜱螨类。 (2 )东、西两小区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 3 2 .47ind/1 0 cm2 和 1 8.0 5 ind/1 0 cm2 ,东小区高于西小区。小区各站位间的栖息密度平面分布差异显著。 (3 )东、西两小区小型底栖动物类群栖息密度的垂直分布趋势明显 ,由表层向底层 ,栖息密度逐渐降低。 (4)东、西两小区小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布与底质沉积物、结核覆盖率和底层流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底质较硬、结核覆盖率较高以及底层流较强都不利于小型底栖动物的栖息。  相似文献   
16.
采用相空间重构和关联维数方法,研究了广西沿岸月平均海平面变化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相空间重构的延迟时间τ为3△t,当关联维数趋于饱和时,石头埠,北海和龙尾的相空间维数为7,而涠洲岛为9,它们的关联维数平均值平均值分别为6.6507,6.5414,6.7059.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e reef‐dwelling oyster Dendrostrea frons occupied only a small proportion of space in coral reefs of the Quirimba Archipelago, Mozambique, but supported a disproportionately high variety of taxa. Assemblages on primary (substratum), secondary (dead coral heads) and ephemeral secondary space (D. frons shells) of similar area were compared across 5 depths (5, 10, 15, 20 and 25 m) and at four taxonomic levels (species, genus, class and phylum).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axonomic richness of each type of space differed with both taxonomic level considered and depth. Of the three categories of space considered, ephemeral secondary space had the most taxa at all levels with the maximum at 10 – 15 m. Despite being small in space and time, animal externa, such as shells of D. frons, may provide important niches for particular organisms at many taxonomic levels.  相似文献   
18.
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潮间带贝类资源时空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潮间带贝类十多年来的动态变化,在1992年研究基础上,于2003年度再赴南麂列岛对岩、沙相贝类进行了研究.本次调查鉴定出贝类105种,其中岩相93种、沙相12种,6种为南麂列岛新记录种,对岩相、沙相贝类组合的生态特征进行了分析,岩相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1.25~2.20和0.54~0.70)高于沙相的(0.23~0.95和0.17~0.94).岩相贝类数量为3025.70g/m2和2660个/m2,生物量垂直分布为低潮区最高(6471.99g/m2),中潮区居中(3772.09g/m2),高潮区最小(78.35g/m2),栖息密度为中潮区最大(4245个/m2),低潮区居中(2973个/m2),高潮区最小(439个/m2).沙相贝类数量为16.81g/m2和11个/m2,低潮区(29.43g/m2和11个/m2)大于中潮区(14.01g/m2和10个/m2).通过与以往资料比对发现,岩礁贝类数量有所增加,沙滩贝类数量则明显下降,监控区贝类数量明显多于其他区域,对贝类资源变化产生影响的相关因子作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9.
通过调查和比较,认为在我国渤海和北黄海南岸的套子湾八角海区是一个条件优越的深水港址,在阐述开发八角深水港的重要意义同时,根据城市布局规划和岸线及水域资源,参照国际港口未来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对八角深水港的开发和布局进行了研究,为烟台市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型港口城市”,提出了港区未来建设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CA(cellular automata)和AR(auto-regression)提出模拟人口空间场属性变化的CA-AR模型,以1991~2006年成都市各区、县市的人口统计数据和成都市行政区划图为基础,将行政单元转化为单元网格,分别建立成都市主城区各单元格的CA-AR模型。结果显示,模拟结果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都较小,模拟精度较高,模型的显著性水平都比较高,说明CA-AR模型用于模拟人口空间场的人口数量变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