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38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41篇
海洋学   23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红原Ⅰ、Ⅱ泥炭地植被生态特征与泥炭堆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泥炭的形成与堆积,除了受控于地壳运动、古气候、古地貌等因素外,更直接的因素是植被生态特征及其变化。本文着重论述了红原Ⅰ、Ⅱ泥炭地植被生态特征,并阐明泥炭的形成与堆积  相似文献   
102.
东昆仑红水川中更新世晚期沉积序列及其时代依据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庆文  张克信  侯光久  朱云海  王国灿 《地球科学》2000,25(2):122-126,221,222
中更新世晚期 ,东昆仑布青山已开始大幅度崛起 .布青山北坡查干额日格地区第四系厚达百余m ,整体上为具多元结构的洪冲积扇复合建造体 ,其中较细粒沉积层中产丰富的孢粉化石 .根据冲洪积层中植物孢粉组合分析 ,确定其时代为中更新世 ,孢粉组合所反映的当时植被类型为混交林 -荒漠草原 .冲洪积层中部的热释光年龄为 (30 2± 2 2 )ka ,古地磁测量确定出琵琶反向极性 1和琵琶反向极性 2两个亚时 ,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 .  相似文献   
103.
对南海北部B106站柱状剖面进行了高分辨率孢粉与藻类研究,部分样品作了AMS14C年代测定。根据孢粉成分的变化将南海B106站从下至上划分了3个孢粉组合带,依次为:1带(294~194 cm)以Pinus-Quercus(常绿)-Gramineae-Polypodiaceae-Pterdium-Dicranopteris为主孢粉带;2带(194~94cm)以Pinus-Quercus(常绿)-Polypodiaceae-Pteridium-Dicranopteris为主孢粉带;3带(94~4 cm)以Pinus-Polypodiaceae-Pteridium-Quercus(常绿)-Dicranopteris为主孢粉带。并相应恢复了南海北部11 000 aBP以来3个植被、气候、古环境演替阶段,结合AMS14C测年资料,对B106站柱状地层时代划分作了讨沦,为南海古气候、古环境演变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4.
冀东探区南堡凹陷北13井、北26井、北28井、高6井、高7井、高10井、高20井、高27井和高39井124个样品的孢粉资料显示南堡凹陷东营组为波形榆粉高含量孢粉组合。其裸子植物的松科花粉含量高,被子植物的榆粉属、栎粉属、胡桃粉属和桦科植物花粉丰富。该孢粉组合在东营组三段上亚段为波形榆粉(Ulmipollenites undulosus)-栎粉属(Quercoidites)亚组合;东营组二段为胡桃粉属(Juglanspollenites)-椴粉属(Tiliaepollenites)亚组合/松科(Pinaceae)-藜粉属(Chenopodipollis)亚组合,并详细分析东营组二段两个不同孢粉亚组合的形成原因;东营组一段为雪松粉属(Cedripi-tes)-云杉粉属(Piceapollis)亚组合。通过南堡凹陷与渤海湾盆地其他凹陷孢粉组合的对比,结果显示南堡凹陷与渤海湾盆地其他凹陷孢粉组合特征总体一致,然而又具有自己的特点。根据孢粉组合中主要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花粉的分布时限以及少量新近系繁盛分子的出现,判断南堡凹陷东营组的时代为渐新世。  相似文献   
105.
塔里木盆地阿克1井二叠纪孢粉地层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阿克 1井是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喀什凹陷乌恰构造带阿克莫木背斜北高点的第一口预探井 ,该井中二叠统比尤列提群 (P2 by)钻厚 2 5 5 .5 0 m(395 4— 4 2 0 9.5 0 m,未钻穿 ) ,为灰褐、灰、深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同色灰质泥岩近等厚互层 ,偶夹薄层浅灰、灰色泥灰岩、泥晶含泥灰岩及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 ,产大量孢粉化石 ,可建立Florinites- Protohaploxypinus- Vittatina组合 ,地质时代为中二叠世。该井二叠纪地层的钻揭 ,具有非常重要的地质意义 ,不但完善了该地层小区的地层层序 ,而且丰富了二叠纪的孢粉化石资料 ,填补了该区二叠纪古生物研究的空白 ,还改变了对该区生油条件的评价 ,提高了对该区的含油气远景评价等级。  相似文献   
106.
依据河北省衡水市西北郊区纪家庄、赵家屯井孔岩心,采用岩性描述、岩相划分、地层测年、古气候孢粉样品分析及钻孔间地层对比等方法,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获取如下认识:(1)纪家庄井孔(ZK1)、赵家屯井孔(ZK2)岩心揭示出衡水地区全新统厚度为8~9 m,上更新统厚度为31~36 m,中更新统厚度为72~75 m;(2)依据各井孔及岩心所揭示的同一岩组底界海拔高程,推测研究区位于向东方向缓倾的古斜坡带上;(3)以岩石地层学、年代地层学为主导,结合以气候地层(孢粉地层)、宏观特征为主并与微观标志相结合的综合划分原则,多井孔岩心揭示出研究区同一地质年代岩组厚度相当,且中更新世以来处于较为稳定的整体沉降环境中,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升降运动。  相似文献   
107.
甘肃和内蒙交界的北山地区早白垩世发育众多小型内陆沉积盆地,富含煤、铀、油气等能源资源,但由于该地区岩石地层系统划分较为混乱、时代归属不清,从而制约了近年来的大规模资源勘探工作。本研究基于众多钻孔及露头剖面的沉积序列特征和孢粉等古生物资料,系统清理了该地区的下白垩统归属关系,建议将该地区的下白垩统老树窝群划分为3个组,自下而上依次为驼马滩组、甜水井组(新名)以及马鬃山组(新名),驼马滩组和甜水井组呈不整合接触。驼马滩组以灰黑色、深灰绿色含煤泥岩、粉砂岩及粗砂岩为主,含早白垩世早期孢粉Aequitriradites,但早白垩世中晚期繁盛的Cicatricosisporites含量极低且类型单调,指示驼马滩组的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大致为贝里阿斯期晚期至瓦兰今期早期)。甜水井组以灰绿色泥岩、粉砂岩为主,Ephedripites、Cicatricosisporites等孢粉含量丰富且类型多样,指示其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期(大致为欧特里夫期至巴雷姆期)。马鬃山组以紫红色、浅灰色粉砂岩为主,含有少量三沟类早期被子植物花粉化石,指示其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可能为阿普特期至阿尔布期)。以上研究初步整理了甘、蒙...  相似文献   
108.
通过对大兴安岭中南部宝日勿苏地区地质调查井宝D1井井深22~255.70m井段发现的孢粉化石的系统分析研究,共获得孢粉化石47属65种(包括未定种).根据孢粉化石属种类型及其含量和变化特征,将孢粉化石组合划为Lycopodiacidites-Densoisporites-Piceaepollenites组合,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孢粉化石赋存地层相当于白音高老组.通过系统分析孢粉组合中主要孢粉属种及其母体植物的生长环境,推测大兴安岭中南部地区在早白垩世早期为暖温带-亚热带气候条件.同时旱生植物的大量出现,表明该区在早白垩世早期受到了干旱气候的影响,但与典型的干旱环境不同,推断与当时的火山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09.
依据南四湖周边地区数十眼钻孔的数据资料,以岩性地层分析对比研究为基础,通过利用14C、热释光等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技术方法,对该地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提出了初步认识。经研究认为,该区中南部的南四湖、北五湖的湖相沉积大约形成于全新世中晚期之后。根据区内松散岩层的沉积物岩性和岩层的组合特征可以划分出5个岩组段。  相似文献   
110.
豫西栾川潭头盆地是一个晚白垩世—古近纪陆相沉积盆地,沉积了一套以红色碎屑岩为主的晚白垩世-古新世地层。本文以孢粉分析为主,综合区内古生物学、岩石学、沉积学等古气候标志,认为研究区高峪沟组下段沉积时期属半干旱的热带气候;上段下部沉积时期为半干旱半湿润的亚热带-热带气候;上段上部沉积时期为半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大章组底部沉积时期属半湿润的暖温带气候。根据区内古气候特征及化石资料分析认为,研究区K/E界线位于高峪沟组上段的上部与下部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