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2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96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71.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one year of observation data of solar radiation at the ground in Beijing in 1990, a simple empirical formula for calculating UV radiation in overcast sky is established. The formula is Qlw/Quvo = A1S Ao, where Quv and Quvo are monthly mean daily sums of UV exposure in overcast sky and clear sky, respectively. S is the daily sunshine hours. The calculated results agree well with the observed. The maximum and minimum relative biases are 9.9% and 0.1%, respectively, and the yearly relative bias is 2.9%. The ratio of ultraviolet radiation of overcast sky to clear sky in 1990 is between 44.6% and 61.8%, and the yearly average is 53.9%. Thus, almost half of the UV energy is lost in the atmosphere in overcast sky in 1990.  相似文献   
72.
The data utilized in this analysis consisted of extraterrestrial radiation, global radiation, diffuse radiation, direct radiation, total cloud cover and relative sunshine. The annual variations and trend were analyzed for monthly mean daily total global, direct, and diffuse radiation on a horizontal surface and for the relations between global, direct, diffuse radiation and relative sunshine, total cloud cover. The climatological calculation equations of global and direct radiation are put forward. The results show that global and direct radiations are characterized by decrease and diffuse radiation by increase. The main causes are due to the increase of concentr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les and atmospheric turbidities rather than cloud cover variations.  相似文献   
73.
首次应用NOAA卫星的AVHRR资料提取天空云遮蔽信息。以多时次可见光波段反射率平均值与相应月份的日照时数建立回归方程,解译哀牢山区日照场时空分布特征。它具有空间分辨率高、资料信息量多,并客观地反映在坡向、坡度、河谷、平坝等复杂地形及不同植被等综合影响下的光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为深入研究山区光资源提供新的方法和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74.
近40 a来青海湖地区的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选用青海湖流域天峻、刚察、共和、茶卡4站41a(1958—1998年)的气象资料,用主成分分析、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对各气象要素的年、季平均值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海湖地区降水和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较大,但无明显的长期趋势;该地区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平均最低气温都明显升高,其中以平均最低气温上升最为明显;风速呈明显的下降趋势,20世纪70年代最大,80年代最小,90年代又略有增加;该区80年代相对湿度较大,而90年代向暖干发展。  相似文献   
75.
阿克苏市日照时数的突变检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运用气候突变理论对阿克苏市日照时数序列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发现近50年阿克苏市年日照时数总体呈增多趋势,但其间存在两次突变。在1980年前后年日照的突变现象显著,表现为日照时数的急剧减少,主要是由于11、12月日照时数的突然变少引起的;90年代初的突变则从80年代的气候少日照阶段转变成多日照阶段。  相似文献   
76.
天津滨海区50年局地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利用1951~2000年天津滨海新区的气象资料,分析了50年来气温、降水、日照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天津滨海新区年、冬季、夏季气温均呈上升趋势,20世纪50~80年代冬季增温强于夏季,90年代则夏季升温最为明显;降水总体趋势下降,90年代降到50年来的最小值;年平均日照时数也呈总体下降趋势,90年代下降最为显著。表明天津滨海新区气候正在趋向变暖,特别是近10年来气温急剧升高,降水量锐减、日照时数明显减少,使得高温、干旱、少日照成为天津滨海新区气候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77.
天津地区近40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8,自引:4,他引:38  
郭军  任国玉 《气象科技》2006,34(4):415-420
对天津市区、西青、蓟县、塘沽4个站1961~2003年日照时数以及对日照有影响的云量、水汽压和地面能见度等资料的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地区日照时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1961~2003年4站气候变化率分别是为每10年-177.3-、165.2-、174.1-、145.6 h。与60年代相比,90年代4站的年日照时数分别减少了425.1、403.4、486.03、77.5 h,相当于市区每日的日照时数减少了1.2 h、西青1.1 h、蓟县1.3 h、塘沽1.0 h。40年来云量和水汽压的变化不大,而地面能见度呈下降趋势。能见度下降可能主要是对流层大气气溶胶含量上升的结果,这是造成天津地区日照时数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8.
基于广东省8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65—2015年逐月日照时数资料,利用趋势分析和M-K突变检验等方法,对全省多年平均年、季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年日照时数的大值区位于沿海地区,小值区则位于粤北地区。(2)4个季节日照时数均呈下降趋势,秋季下降最明显,其次是夏季,显著下降的区域主要位于珠三角地区。(3)年平均日照时数在1977年左右发生突变。春、夏季日照时数突变分别发生在1997、1992年,冬季突变发生在2008年,但趋势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79.
利用开平市国家一般气象站1959—2017年逐月日照时数和1959—2012年逐年总云量、低云量、雨日、降水量、平均风速、相对湿度等资料,通过数理统计、线性倾向估计、小波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开平市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1959—2017年开平市年日照时数呈显著下降趋势,趋势系数为-7.36h/年,其中1993年为突变年,1993年后下降趋势明显;2)日照时数在4个季节均呈减少趋势,减少幅度从大到小分别为秋季、春季、冬季和夏季,月日照时数平均值为152.3h,其中7月最高为221.6h,3月最低为78.8h;3)日照时数存在3~5、7~8年的短期振荡周期,1980年以前存在准14年的振荡周期,1975年以后存在21~23年的中期振荡周期;4)影响日照时数变化的最主要因子是云量,云量增多,特别是低云量增多,会导致日照时数减少,次要因子是降水,平均风速也是影响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80.
基于乌鲁木齐市及其周边9个气象站1961-2020年气候资料以及综合气候舒适度指数模型,采用统计学方法和ArcGIS的精细化空间插值技术对近60a气候舒适度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气候舒适度及其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差异:(1)气候舒适度指数的年内变化,平原地带呈双峰双谷的“M”型,山区为单峰单谷的“∩”型。(2)受气温升高、相对湿度增大、风速减小、日照时数减少的综合影响,近60a平原地带春、秋、冬季气候舒适度指数显著(P=0.05)增大,夏季显著减小;山区夏、秋季气候舒适度指数显著增大,冬、春季变化不明显。(3)近30a(199l-2020年)较前30a(196l-1990年),春季和秋季平原地带气候较舒适区海拔上限升高了100-150m,山区气候较不舒适区和不舒适区向高海拔抬升了50-100m;夏季北部平原气候较舒适区海拔上限升高了100-150m,山前倾斜平原至中山带的气候舒适区向高海拔抬升了约100m,高山带气候较不舒适区和不舒适区也向高海拔抬升并压缩了50-100m;冬季虽气候舒适度指数有所增大,但全市属于气候不舒适区的状况未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