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3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50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73篇
地球物理   65篇
地质学   88篇
海洋学   2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32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研究了阿拉善典型干旱荒漠植被区C4植物的组成特征、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发现C4植物主要集中在藜科(Chenopodiaceae)和禾本科(Gramineae),生活型以一、二年生草本为主,占到70%以上;旱生和旱中生C4植物所占比例较大,达到48.89%,其区系成分以世界成分、亚洲中部成分和古地中海成分为主。C4植物分布特征表现出不同的规律性:在垂直地带分布上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与降雨呈负相关关系;在水平经度地带分布上主要与降水呈正相关关系,与温度无显著相关,尤其是在极端高温、干旱(主要是额济纳戈壁荒漠区)地区,C4植物的生存受到了限制。这一结果对于揭示阿拉善地区C4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及其与降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82.
水分是干旱区生态过程的第一非生物限制因子,土壤氮由于直接影响着生物生产力和土壤生态过程而被认为是仅次于水分的限制因子。利用人工施加氮肥的控制试验研究了荒漠植被草本层片植物在多度、物种丰富度、高生长以及地上部分生物量等群落学特征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施肥量分别为12.5、25、50 g·m-2时,样方植物多度和物种丰富度在施肥当年和第二年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施肥量越高,降低越明显,这一结果支持来自典型草地和森林植被生物多样性对氮素增加或氮降沉增加响应的结论,即氮素的增加会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地上部分生物量对施氮肥的响应在施肥当年(年降水量为多年平均值的1.4倍)和第二年(年降水量为多年平均值的0.7倍)表现出相反的规律,即施肥当年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生物量显著增加,而在第二年则显著减小,说明水肥耦合同样有利于荒漠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的提高。氮素对植物高生长的影响不明显,各施肥梯度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这可能主要取决于荒漠草本植物本身固有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83.
目前,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生态补偿机制(PES)是为了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保护,采取补贴或支付费用的方式,改变使用者资源利用方式的制度安排。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制度需要全面地考虑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如环境效益的滞后性,不可预见的监督、管理成本和社会经济目标(足额补偿标准、公平)的实现。本文的目标是通过中德两国生态补偿措施的对比(选取中国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德国勃兰登堡州为案例区域进行研究),为今后中德两国的生态补偿理论和实践提供依据。研究着重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中德两国生态补偿的实施框架,目标人群,实施效果评估等。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农户作为最基层的执行单位和实施者,其参与的主动性不够,中德两国生态补偿措施实施的成效有待提高。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今后生态补偿项目设计中,中国应侧重于项目实施的监控和管理制度;而德国应在空间目标规划和具体管理措施和方式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84.
中国草原旅游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旅游发展在我国逐渐成为热点,研究文献不断出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发展战略、旅游经济研究、地方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地管理、旅游环境影响、旅游资源一般理论、旅游产品研究、旅游美学研究、旅游文化研究、目的地营销、旅游纪念品和旅游法规等领域。研究具有明显的时段性,作者所在地域与研究区域具有高度一致性,研究内容过于集中,研究方法以定性描述为主。今后要注意规范旅游研究方法,注重多学科交叉相融,细化研究领域,拓展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5.
Macroscopic reas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urbulences in fluid is the conjunction action of velocity and temperature shears. We use the 2008 spring flux observations in the surface layer over Inner Mongolian grassland, obtain the similarity functions of turbulent intensity under different stratification stability conditions, and calculate the clear day turbulent intensity in the spring, which is then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observed values of turbulent intens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Inner Mo...  相似文献   
86.
祁连山中部亚高山草地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草地碳通量组分的区分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是了解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于2013年6-8月在祁连山中部亚高山草地开展了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研究,利用根去除法区分根系自养呼吸和土壤微生物异养呼吸。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系统测定生态系统呼吸、土壤呼吸及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同时测定10cm处土壤温度和5cm处土壤湿度。分析呼吸速率和环境因子的昼夜变化动态,自养呼吸和异养呼吸速率占土壤呼吸速率的比例,呼吸速率与土壤温湿度及与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生态系统呼吸、土壤呼吸和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的日变化趋势均呈单峰型曲线,具体表现为生态系统呼吸(11.07μmol · m-2 ·s-1)>土壤呼吸(6.31μmol·m-2·s-1)>异养呼吸(4.92μmol·m-2 ·s-1)>自养呼吸(1.39μmol·m-2·s-1);自养和异养呼吸速率分别占土壤呼吸速率的22.03%和77.97%;呼吸速率与10cm处土壤温度呈指数相关,Q10值排序为:土壤微生物呼吸(Q10=3.74)>土壤呼吸(Q10=2.76)>生态系统呼吸(Q10=2.49),呼吸速率与5cm处土壤湿度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双因素模型明显提高了呼吸速率与温湿度的相关性,能够分别解释土壤微生物呼吸,土壤呼吸和生态系统呼吸速率变异的89%,79%和62%;地上生物量和呼吸速率之间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地下生物量与呼吸速率之间呈二次回归关系(P=0.01),未刈割草地呼吸速率大于刈割草地土壤呼吸速率,刈割一年的土壤呼吸速率大于刈割两年的土壤呼吸速率。  相似文献   
87.
《水文科学杂志》2013,58(2):375-381
Abstract

Vegetation structure in semi-arid regions of northern Mexico and the southwestern USA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over the last century; shrubs such as mesquite (Prosopis sp.) have expanded into, and have become dominant in, ecosystems that once supported semi-arid grassland. The upper San Pedro River watershed, which extends from northern Sonora (Mexico) to southeastern Arizona (USA), highlights these changes. Between 1973 and 1992, grasslands decreased by 18% and the total area dominated by mesquite increased during the same period by 412%. In the areas where the density of mesquite shrub is medium to high, grass has completely disappeared under the shrub canopy and has been replaced by bare soil. Undoubtedly these cover changes have affected surface—atmosphere interactions by introducing a different partitioning of net available energy into sensible and latent heat flux. At the same time, different root system and root density and plant physiology have introduced a change to the surface water balance, reducing inflitration and increasing runoff. Our study addressed the sources of water used by mesquite (Prosopis velutina) along a natural gradient from an area of high mesquite cover with no herbaceous grass cover, to open savanna with high grass cover and widely spaced mesquite. The presented results from the SALSA 1997 monsoon-season campaign (July—October) show that mesquite shrubs that have access to both ground-water and surface water use surface water when available, potentially competing with grass for surface water and out-competing grass during successive periods of drought when only groundwater is available.  相似文献   
88.
《水文科学杂志》2013,58(6):1079-1093
Abstract

A time series analysis of 152 VV-polarized Advance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ASAR) Wide Swath Mode (WSM) images collected over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s presented for the period from April 2005 to September 2007. The signatures of a grassland and a wetland are studied to identify the impact of three land-surface states on the backscatter (σ°). The considered land-surface states are soil moisture, soil temperature and vegetation biomass represented by Système Pour l'Observation de la Terre (SPOT)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Comparison of the σ° time series with these land-surface states via a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shows that the grassland σ° are well represented by the soil moisture dynamics, while the wetland σ° also has a strong correlation with soil temperature. Further, we found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NDVI to the explanation of the temporal σ° variability is limited for both the grassland and wetland.  相似文献   
89.
西藏高原典型草地地上生物量遥感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准确估算草地地上生物量对合理规划区域畜牧业、评估草地植被的生态效益有重要意义.利用每月两次的野外调查资料和对应的MODIS植被指数,以GIS空间数据处理技术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等为手段,建立了西藏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温性草原3个典型草地类型的地上生物量遥感估算模型和方法.结果表明:MODIS植被指数更适合于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的地上生物量估算,对于高寒草甸,最佳估算模型是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的三次多项式,其相关系数为0.82;对高寒草原,则是基于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的三次多项式,相关系数达0.83;由于温性草原存在很强的空间异质性,估算效果较其他2个草地类型差.MODIS植被指数对草地生长期鲜草生物量的估算和模拟效果要优于总地上生物量.在生长期,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的鲜草生物量与植被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大于0.8,最高达0.92;对温性草原,两者的相关系数也均大于0.67,其中,NDVI是高寒草甸和温性草原鲜草生物量估算的最佳植被指数,对高寒草原则是EVI.对同一草地类型,由于地上生物量差异较小,使得相比其他模型,线性或多项式回归模型更适合于西藏高原草地地上生物量的估算.  相似文献   
90.
高寒草原水热交换的季节性特征显著,土壤冻融过程对地-气水热交换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黄河源区汤岔玛小流域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陆面过程观测数据,将土壤冻融过程划分为完全融化(TT)和完全冻结(FF)两种状态与融冻(T-F)和冻融(F-T)两个过程,并分析了期间高寒草原下垫面净辐射、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地表热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