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66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50篇
地质学   154篇
海洋学   36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8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在全球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成为经济高速发展、人类活动高度集中、人地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区域,人工环境下“第二自然格局”的形成以及剧烈的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效应使得城市自然地理学在城市复杂系统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对城市自然地理学的缘起、学科发展的综合分析,从学科理论体系、研究内容以及前沿发展领域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期丰富和深化城市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并进一步推动城市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和发展。未来,城市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应从以下方面开展:①关注基础理论研究,深化学科理论体系;②发展多学科的交叉视角,深化城市地表系统多要素变化研究;③聚焦城市自然—人文复杂系统,揭示自然和人文多要素间耦合机理及驱动机制;④拓宽城市服务应用领域的研究,提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多目标决策。  相似文献   
62.
网络约束点格局分析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聂可  王振声  杜清运  罗平 《地理科学进展》2017,36(10):1196-1207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高速发展,地理相关大数据使得传统的空间分析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平面空间分析方法在分析网络空间点要素空间过程、揭示其空间分布时的弊端日益凸显,由此对探索网络约束点要素特定的分析方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本文定义了网络约束的思想,详细阐述了网络约束点格局分析方法体系,并分别从网络约束点格局的理论和应用出发,梳理了网络约束点格局分析的一阶方法、二阶方法及其他方法上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网络约束点格局分析在交通安全领域、犯罪学领域和其他城市点要素中的典型应用,最后在方法与应用层面,讨论近年重要的研究动向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3.
理论平均值及p分布实例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杰 《测绘科学》2001,26(1):23-24,47
推导了理论平均值公式。它是介于算述平均值和中位值之间的一类估计方法。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对抗差与效率进行适宜选择。并用 p分布的几种情况进行了实验。  相似文献   
64.
场地的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决定了场地土结构及土动力学参数的区域性差异,对强震地面运动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为了考虑这种控制作用,以便合理地进行成都平原地震动小区划,本文根据一定数量的地震反应分析结果和所处的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建立了地貌单元、土层厚度和土层结构等因素与各类地震反应谱和各档峰值加速度的统计直方图。并引入分量分析方法,对原始因素进行正交变换,用产生互不相关的新因素来代替它们。正交变换之后,根据因子得分矩阵建立模糊关系矩阵 R,根据反映新因素重要程度的因子载荷矩阵生成新因素权重矩阵 A,然后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判别成都平原东部各点的地面地震动类型,并由判别结果勾划了本区地震动小区划图。  相似文献   
65.
A series of model tests were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behavior of vertical pressure imposed on the bottom of a trench. The tests were conducted in two phases to generate soil arching due to soil deformation: (1) the backfilling phase and (2) the lowering-bottom phase. First, the backfilling phase was performed by filling sand into the trench, in which soil deformation was developed due to selfcompaction by the weight of the sand. The lowering-bottom phase was then conducted by lowering the bottom plate of the trench to induce additional soil deformation. The behavior of the vertical pressure acting on the bottom of the trench during the backfilling phase can simulate that of the vertical pressure imposed on the bottom of buried rigid pipes. The behaviors of buried flexible pipes could be observed during the lowering-bottom phase, in which both the minimum and the maximum vertical pressures could be obtained according to the induced soil deformation. A novel method for predicting the vertical pressures in each phase was proposed. The agreements between the predictions by the proposed method 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ere demonstrated.  相似文献   
66.
The long-term settlement of a subway tunnel, especially the differential settlement affects the safe operation of the subway. In this article, the settlement of a subway tunnel was studied from the theoretical and numerical analyses based on the monitoring data. According to the monitoring data, the deformation of segments at different locations is different, and the deformation around a channel is larger than other places. The settlements of tunnel calculated by two theoretical methods are consistent with that obtained in the centrifuge model test.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vertical displacement is much bigger than th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相似文献   
67.
长江口海图深度基准面换算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长江口不同时期的海图采用的深度基准面不一样 ,为充分利用诸多历史海图资料 ,需要了解历史海图深度基准面之间的关系。本文介绍了海图理论深度基准面 (前苏联弗拉基米斯基的低潮面 )的推算方法 ,用Matlab语言实现了对海图理论深度基准面的人机交互式计算。利用 1977年实测潮位资料计算获得的调和常数 ,计算了长江口 10个验潮站的深度基准面 ,探讨了不同深度基准面之间的换算关系  相似文献   
68.
̩��̨��ײ�Ӧ��۲��ʵ�ر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峱???????????????????????·??????????????????????????????????????????????????????????????????????????????????????????????????????????????????????????????????????????????????仯?????????????????????ν?????????  相似文献   
69.
何冠  姚仰平 《岩土力学》2022,43(Z2):11-22
Hashiguchi下加载面本构模型是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超固结土本构模型之一。因此,选取该模型进行理论和构建方法分析,并与UH模型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Hashiguchi下加载面模型通过定义单一的数学公式来拟合超固结土内变量的变化规律,从而得到了超固结土应力−应变关系的公式;而统一硬化(unified hardening,简称UH)模型掌握了超固结土体的强度特性,因而能够更准确、合理地描述超固结土的应力−应变关系。相较于Hashiguchi下加载面本构模型,UH模型在理论上更为先进。同时,两个模型的试验预测与试验数据的对比也验证了UH模型在数值计算上的正确性与优越性。  相似文献   
70.
陈泰江  向欣  章广成 《岩土力学》2022,43(9):2410-2420
落石与坡面或者防护结构接触过程中冲击参量随时间变化特征是描述落石碰撞过程的重要指标,对于揭示落石与坡面相互作用机制以及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现有的相关设计规范中,并没有给出关于落石冲击力时程关系的计算方法,仅参照有关规范或经验方法确定一个落石最大冲击力值。为此,首先基于线黏弹性接触理论,建立落石冲击地面力学模型,根据位移-速度组合初始条件以及速度-加速度组合初始条件分别推导得到两种落石冲击特征参量理论解析解;然后基于 ANSYS/LS-DYNA 非线性动力学软件,建立落石冲击地面三维数值模型,研究球体落石冲击地面力学特点;最后将理论结果对比室内试验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得出以下结论:(1)Hertz 弹性接触理论结果中各参量变化在加载阶段和恢复阶段均呈现对称的趋势,速度、加速度初始条件下的落石冲击特征参量和动力有限元法非常接近,而位移-速度初始条件组合并不适用于研究落石冲击下的动力特征;(2)不同速度和下落高度下,落石最大冲击力值随落石下落高度和冲击速度的增大而增加,而落石冲击作用时间随下落高度和冲击速度的增加而减小;(3)计算结果得到的落石最大冲击力以及落石冲击作用时间与室内试验结果和已有成果相接近,相比室内试验和有限元结果的震荡性,此结果更能体现落石冲击力变化规律; (4)多种冲击速度下,对比不同方法得到的落石最大冲击力,可知计算结果均在各种冲击力计算结果的范围内,具有很好的可靠性。考虑到现有研究理论的不足,难以求解落石冲击力时程关系,求解结果丰富了落石碰撞理论,可以指导工程有关落石灾害的防护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