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5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191篇
测绘学   93篇
大气科学   48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817篇
海洋学   197篇
综合类   162篇
自然地理   209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125篇
  2021年   119篇
  2020年   113篇
  2019年   126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125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56篇
  2011年   177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66篇
  2008年   190篇
  2007年   179篇
  2006年   182篇
  2005年   165篇
  2004年   166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133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110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张晓娟 《地下水》2004,26(2):145-146,148
本文以运城市基础工作为起点,分析了地下水超采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2.
曹小虎 《地下水》2004,26(4):300-302
地下水在山西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极为重要,多年不合理的开采已形成了严重超采局面,并引起了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本文通过对山西地下水开发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分析,阐述了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3.
重庆市的地学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可划分为岩石圈旅游资源等4个大类、地质旅游资源等11个基本类型、地层旅游景观等18种景观和黔江县上白垩统正阳组剖面等107个景区(景点)。它们具有类型齐全、分布广泛、岩溶精品和森林独特的特点。从加强岩溶旅游资源调查等6个方面入手,就可提高对它们的开发利用程度.  相似文献   
104.
苏州城市规划区Ⅱ承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预防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孔隙承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的关系上存在2种观点。水、土应力平衡理论认为:只要开采承压水,就会引发应力失衡并导致地面沉降;而水、土动态平衡理论则认为:除非开采水压力至水、土应力平衡面以下,否则不会引发地面沉降。苏州城市规划区第Ⅱ承压水开采水位与地面沉降动态观测表明,在-33m处存在一个天然动态水、土应力平衡面。第Ⅱ承压含水层形成后,经上覆堆积物自重压力长期压缩作用,其水压力具较高的压强.这种天然状态下产生的弹性释放储存量可开采利用多少,取决于开采状态下水、土应力平衡时可消耗压力水柱高度中的水头值。因而地面沉降的根本原因是开采水位超过了-33m,突破了天然状态水、土应力平衡面水位。Ⅱ承压含水层在天然状态受上覆堆积物重力产生的高压强弹性释放储存量现象,可以帮助我们确立该地区孔隙Ⅱ承压水开采不产生地面沉降的临界水位(水、土应力平衡面)。这一点对承压水开采条件、可开采资源性质具有重大实际意义。同样可以应用于饱受地面沉降困扰的无锡、常州及周边地区,为地下水开发利用政策由单一的封井停采转为目标水位控制开采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此政策在承压水动力学机制上找到了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05.
Researching the South African tourism and development nexu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Under apartheid, tourism was essentially anti-developmental in focus and tourism research largely centred on the recreation of white South Africans. Since the 1994 democratic transition tourism has become recognised a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sector for South Africa's economy and for achieving the government's goals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a review and critical analysis is presented of the changing directions and foci of tourism scholarship in South Africa. It is shown that South African scholars are beginning to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s posed by tourism as a developmental focus.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06.
嘉陵江流域旅游开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游勇  文学菊 《山地学报》2004,22(5):633-636
在研究嘉陵江流域旅游资源优势和开发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该流域旅游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以期能为该流域的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7.
在首次对特色生物资源的内涵科学界定的基础上,探讨了特色生物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及战略意义,重点介绍了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攀西地区特色生物资源综合开发与示范”项目的设计思路、研究内容及实施路线,对项目实施的社会、生态与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认为该项目为我国特色生物资源开发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8.
文化与旅游互动机理探析--以腾冲县旅游发展为例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所在,是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主要因素之一,文化差异越大,能为旅游业所利用的文化资源也就越多;旅游业的发展又能为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在多个层面上存在着互动关系。从影响旅游业的文化层面出发,分析了文化与旅游业的相互关系,认为文化与旅游能够实现互动发展,通过腾冲的实证研究,对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关系作了进一步说明。  相似文献   
109.
国内旅游文化开发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旅游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在旅游地开发过程中,文化事项如何转化为旅游产品,即旅游文化开发是一个极具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目前,国内对于旅游文化开发的研究还没有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并且缺少成熟的研究方法,具体到实践中可操作性还比较弱。在查阅了国内近20年中的众多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试图从应用理论、开发实践、方法探索3个方面对国内的旅游文化开发研究做一个系统的总结。  相似文献   
110.
The Singapore River thematic zone: sustainable tourism in an urban context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tourism and how it applies to urban destinations such as Singapore. As tourism is an important industry in Singapore, in terms of employment, business activity and an income generator, the Singapore Tourism Board is continuously looking at potential avenues to make Singapore a competitive destination. We examine the use of thematic zones in Singapore as a strategy to achieve its ambition of becoming a tourism capital of the world. By focusing on a case study of the Singapore River thematic zone (one of the 11 thematic zones identified by the Singapore Tourism Board), we assess the viability of thematic zones in ensuring sustainable urban tourism. The paper closes with some theoretical reflection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arising from our key find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