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1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157篇
测绘学   129篇
大气科学   174篇
地球物理   74篇
地质学   300篇
海洋学   95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43篇
自然地理   28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165篇
  2021年   161篇
  2020年   167篇
  2019年   162篇
  2018年   120篇
  2017年   144篇
  2016年   188篇
  2015年   154篇
  2014年   175篇
  2013年   181篇
  2012年   191篇
  2011年   211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186篇
  2008年   195篇
  2007年   169篇
  2006年   163篇
  2005年   158篇
  2004年   130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991.
人地关系是透视中国城镇化进路的重要视角。论文在历史向度上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人地关系转型的发展脉络和基本逻辑,认为中国人地关系经历了在地化、去地化和再地化3个阶段。在地化阶段,农本立国的经济形态决定了人们对乡土的经济依附和情感依恋,人地关系的在地化逻辑难以动摇;去地化阶段,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转型推动农民离土出乡,人不离土的价值观束缚发生了结构性松动,在土地与户籍制度的影响下,被动失地的农民与主动离地的农民共同主导了人地关系的去地化过程;再地化阶段,制度变革引领农民真正成为城镇化的主体,乡愁推动城乡文明走向共生,二者助推中国人地关系重塑。对人地关系变迁的历史脉络和基本逻辑的梳理,可以为适应新时代的人地关系的制度调节和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顺利实践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992.
在中国制度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与政策变迁紧密相关。论文采用多变量交互作用的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csQCA)方法,基于多源流理论探索乡村旅游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分析由组织/领导变更、乡村规划政策变更、本地文化政策变更、东道主居民参与以及旅游市场舆情组成的乡村旅游政策变迁影响的构型。研究发现:① 单项因素影响中,组织/领导的变更对文旅局层面的旅游政策出台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力,东道主居民参与在市级政策的出台上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力,但所有单因素均不构成乡村旅游政策变迁的必要条件;② 在可能形成的32条路径组合中,存在4个充分性条件的特定组合路径影响市级层面的乡村旅游政策变迁,3个充分性条件特定组合路径影响文旅局层面的乡村旅游政策变迁;③ 对于市级旅游政策变迁来说,乡村规划政策变更、旅游市场舆情和东道主居民参与具有同等重要的影响力,旅游部门的领导变更在组合中影响力相对较小;④ 对于文旅局层面的政策变更来说,组织领导变更、乡村规划政策变更、本地文化政策变更具有同等重要的影响力,东道主居民参与和旅游市场舆情在路径中影响较小;⑤ 多源流的政策变迁动力下旅游政策的效应涉及社会民生等多领域。研究可为未来政策研究领域的深入与政策制定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993.
基于大数据挖掘的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是旅游流深化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论文基于网络爬虫技术抓取携程旅行网上的中国东部沿海5大城市群旅游线路相关数据,构建城市群旅游流网络,进一步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密度、节点结构特征、网络凝聚子群、核心—边缘特征、结构洞等方面揭示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主要结论有:中国东部沿海5大城市群旅游流网络结构具有层级性和位序—规模特征;各凝聚子群内部联系较为紧密,但各子群之间的互动较少;核心区均位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核心节点对边缘节点的“涓滴效应”有限;北京、厦门、青岛、广州、中山、杭州等城市在旅游流网络中的结构洞优势较为明显。大数据视角下的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的揭示,对于深入认知“流空间”的内涵以及优化城市旅游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4.
随着共享经济蓬勃发展,依托互联网平台的共享住宿业态也逐渐成熟,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在都市和乡村共享住宿市场分异背景下,已有研究集中探讨了乡村民宿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但对都市地区共享住宿分布特征的探讨有所忽视。都市地区共享住宿与以观光、购物、文化体验等为特征的都市旅游活动关联密切。论文基于途家网的上海共享住宿房源相关数据,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刻画了上海市共享住宿空间分布特征,并探究了都市旅游背景下共享住宿空间分布的影响机制。主要研究发现如下:① 上海市共享住宿分布呈现“大集聚、小分散”与“双核心”的特征,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的旅游商业区和位于郊区的迪士尼乐园2大旅游热点区域,形成了显著的“旅游商业区效应”与“迪士尼效应”;② 共享住宿空间分布与上海市都市旅游活动密切相关,其空间集聚的产生是主体游客的行为决策与客体房源的区位条件之间供需作用的结果。最后,根据共享住宿集聚区差异化的影响机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95.
中国城乡转型的时空格局及其优化决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郭远智  王介勇 《地理科学进展》2021,40(11):1799-1811
城乡转型是一个多领域、多层次的综合过程。科学认知城乡转型的概念内涵,系统探讨城乡转型的格局、过程和机理,对于解决新时代突出的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城乡转型理论认知的基础上,论文综合解析了中国省域城乡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格局,并基于城乡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剖析了城乡转型的格局,探讨了不同类型城乡转型区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及其对策。结果表明:① 城乡转型是城市地域系统演化与乡村地域系统演化交互作用的结果,其外在表征是这2个过程耦合协调的状态;② 2000—2018年,各省城市和乡村发展水平快速上升,城乡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实现了由濒临失调向中级协调的转变,但中西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显著低于东北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③ 2000—2018年,全国城乡转型整体上实现了由低水平城乡统筹向中等水平城乡融合的转变,在空间上呈现出中西部地区城乡转型滞后于东部沿海地区的特征;④ 全国城乡发展可划分为高水平城乡融合区、中等水平城乡融合区、低水平城乡融合Ⅰ区和低水平城乡融合Ⅱ区4种类型,各类型区城乡转型的关键在于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补齐短板等措施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落实。  相似文献   
996.
旅游生态效率评估及空间格局研究是揭示中国省域旅游业发展质量与态势的重要基础。论文以“自下而上”法核算中国省域旅游能源消耗与碳排放为基础,综合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Malmquist指数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探究节能减排约束下2000—2017年中国省域旅游生态效率及其空间分异、收敛和关联格局。结果表明:① 旅游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总体呈先增长、后下降的倒“U”形演化趋势,支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② 旅游生态效率总体呈波动增长趋势,并有较大增长潜力,纯技术效率驱动生态效率优化发展;③ 旅游生态效率在省域、地区尺度上均呈现空间分异格局,但趋向收敛平衡发展;④ 旅游生态效率呈现由强到弱的正向空间关联格局,其发展模式以低—低集聚为主,低—高集聚次之,空间集聚模式待优化。各省区应以生态效率水平较高的地区为基准,通过要素流动、规模效应、技术进步及环境规制等手段,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97.
王睿  张赫  强文丽  李凡  彭竞仪 《地理科学进展》2021,40(12):1999-2010
论文选择中国1897个县级城市作为研究单元,基于CHRED-online碳排放公开数据库以及县、县级市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中国县级城市碳排放空间分布格局及人口、经济、土地多维度城镇化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中国县级城市碳排放量非均衡性较高,碳排放总量高值地区数量少,但数值较大。② 碳排放总量空间分布主要呈现东高西低格局,高值地区主要集中于东部、中部大城市周边和内蒙古中部、北部地区,呈“簇状”分布结构。人均碳排放强度和经济碳排放强度则呈现北高南低格局,主要聚集于内蒙古中部、北部和新疆青海交界地区。③ 经济和土地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异质性对县级城市碳排放总量差异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人口城镇化对碳排放总量影响不明显。经济城镇化及土地城镇化各指标之间交互作用对碳排放影响最为剧烈,并呈现非线性增强作用。④ 在分地区差异性比较中,城镇化水平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影响作用最为剧烈。在同一指标的解释力和关键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方面,东、中、西部地区也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应结合高碳排放区域和城镇化影响作用机制,进行差异化控碳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98.
Global large-scale urbaniz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have become indisputable scientific facts yet are unresolved issues, and are a common concern for manki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topics is unclear and it is not known how to deal appropriately at the scientific level with climate chang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Further exploration of the science, management and practice, are needed to achieve global and regional sustainadevelopment. This paper first considers the basic facts concerning mass urbaniz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and summarizes the interactions and possible mechanisms of urbaniz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Urbanization leads to the heat island effect, an uneven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and extreme weather, together with a local-regional-global multi-scale superposition effect, which aggravates the consequence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urbanization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aspects such as changes of energy consumption, mortality, and the spread of infectious diseases, sea level rise, extreme weather damage to infrastructure, and water shortages. This paper also briefly reviews relevant international research programs and action coalitions and puts forward an analysis framework multi-dimensional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which can adapt to and mitigate climate chan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our key dimensions—population, land use, economy, and society. It is imperative that we strengthen the interdisciplinary activities involving the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s, take urbanization and other human activities into consideration of the land-atmosphere system, and explore the human-land-atmosphere coupling process. The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activities, as represented by urbanization, might be the most critical and realistic way to deal with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999.
Tourism is often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dynamic conservation and adaptive management approaches i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ites. It has been over 15 years since the GIAHS programme was initiated in China, and tourism developed quickly in the Agricultural Heritage Sites, to some extent because many researchers consider tourism as a significant engine of the local economy. However, this is contrary to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as it was proposed in the first place. Apparently, there are some overt problems during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rocess, which are mainly as follows: Some threats to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are ubiquitous;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i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ites is questionable; Community involvement is difficult to implement; And the negative environmental impacts are easy to overlook. Under the context of global development, the UNWTO sustainable tourism criteria provide some guidance for agri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Based on the Global Sustainable Tourism Criteria, combined with previous survey experiences and related research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ourism sustainability of all the 15 GIAHS sites in China, and explores the current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level. On this basis, a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framework was built in an attempt to find the road to sustainability for agri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The framework in the global and local contexts is trying to connect all the important elements related to agri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according to the UNWTO sustainable tourism criteria.  相似文献   
1000.
海岸公园环境管理作为重要的生态经济发展问题,在制定有效政策时,相关信息至关重要,尤其是与娱乐或游憩相关的环境属性经济价值评价。本文以大连沿海公园为研究区域,选取海滩类型、垃圾情况、水质清澈度、拥挤程度四个环境要素,采用三种离散选择模型对游客的环境改善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WTP)进行了估算。研究发现水质改善和减少垃圾的经济价值最高,分别为40.69元和70.55元,另外,游客对于拥挤程度的改善意愿不明显(–0.12元)。此外,本研究针对公园属性组合对受访者偏好及异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给定的属性因素中,不同游客个体特征下的WTP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女性游客较男性对水质改善有着更高的WTP,游客收入水平与支付意愿也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从事游泳和划船活动的游客对水质的WTP较高(59.83元)。这些发现为沿海公园管理者制定有价值的政策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