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2篇
  免费   157篇
  国内免费   201篇
测绘学   158篇
大气科学   43篇
地球物理   238篇
地质学   505篇
海洋学   20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66篇
自然地理   9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基于CUDA的三维重建过程实时可视化方法(英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某些用于在线控制的CT系统中,经常有必要在扫描过程中检查中间结果从而排除故障。然而实时的重建与体绘制对系统计算能力的要求非常高,难以实现。本文针对锥束CT提出了一整套实时重建可视化方法,并在最新的图形处理器Tesla C 1060上实现。与传统的工作方式不同,这种方法在扫描得到每一张投影后,实时显示重建过程的中间结果。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到投影数据逐步合成三维重建结果的过程,也可以预先看到探测器的缺陷对重建结果造成的破坏。同时,这种方法也是实现4D CT可视化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72.
Modelling dam-break flows over mobile beds using a 2D coupled approach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am-break flows usually propagate along rivers and floodplains, where the processes of fluid flow, sediment transport and bed evolution are closely linked. However, the majority of existing two-dimensional (2D) models used to simulate dam-break flows are only applicable to fixed beds. Details are given in this paper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2D morphodynamic model for predicting dam-break flows over mobile beds. In this model, the common 2D shallow water equations are modified, so that the effects of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and bed evolution on the flood wave propagation can be considered. These equations are used together with the non-equilibrium transport equations for graded sediments and the equation of bed evolution.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are solved using a matrix method, thus the hydrodynamic, sediment transport and morphological processes can be jointly solved. The model employs an unstructured finite volume algorithm, with an approximate Riemann solver, based on the Roe-MUSCL scheme. A predictor–corrector scheme is used in time stepping, leading to a second-order accurate solution in both time and space. In addition, the model considers the adjustment process of bed material composition during the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process. The model was first verified against results from existing numerical models and laboratory experiments. It was then used to simulate dam-break flows over a fixed bed and a mobile bed to examin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redicted flood wave speed and depth. The effects of bed material size distributions on the flood flow and bed evolution were also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am-break flow predictions made over a fixed bed and a mobile bed.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a dam-break flow, the rate of bed evolution could be comparable to that of water depth change. Therefore, it is often necessary to employ the turbid water governing equations using a coupled approach for simulating dam-break flows.  相似文献   
973.
We study density-driven flow in a fractured porous medium in which the fractures are represented as manifolds of reduced dimensionality. Fractures are assumed to be thin regions of space filled with a porous material whose properties differ from those of the porous medium enclosing them. The interfaces separating the fractures from the embedding medium are assumed to be ideal. We consider two approaches: (i) the fractures have the same dimension, d, as the embedding medium and are said to be d-dimensional; (ii) the fractures are considered as (d − 1)-dimensional manifolds, and the equations of density-driven flow are found by averaging the d-dimensional laws over the fracture width. We show that the second approach is a valid alternative to the first one. For this purpose, we perform numerical experiments using finite-volume discretization for both approaches.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the two method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each other.  相似文献   
974.
中国物流发展对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搜集整理1991-2009 年19 年的相关统计年鉴数据和实际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依据现代区位论原理、重力模型原理,建立物流量指数模型,利用此模型计算出2008 年中国31 个省区(直辖市、自治区) 之间的陆路物流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2008 年31 个省区之间的陆路物流交流状况、东北三省区(东北物流区域) 与全国其他省区、物流区域之间的陆路物流交流状况,计算出通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潜在物流量。利用一元回归模型,预测了2020 年、2030 年、2040 年、2050 年中国31 个省区之间的陆路物流交流量。根据预测结果,借助ArcGIS 9.2 软件系统,计算出2020、2030、2040、2050 年通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东北三省区(东北物流区域) 与其他省区、物流区域的物流交流量。计算了中国物流重心移动的轨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区域物流发展对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的影响,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结论表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建设,使东北三省区(东北物流区域) 与其他省区或物流区域的物流交流,不仅节约了大量的资金成本,还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成本,进而节约了大量的动力资源,其潜在的无形中的效益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975.
杨青山  张鹏  张佳  王岩  肖超伟 《地理研究》2010,29(11):2070-2079
以长春市这一典型单中心扩展型城市为例,通过对1980年、1985年、2000年和2007年4个时间断面60个道路交叉口交通量的数据分析,研究典型单中心扩展型城市的主要道路交叉口交通量时空演变特征和规律,得出的主要结论为:(1)主要道路交叉口人流量与车流量的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带有典型的单中心圈层式扩展和轴向集聚特点,即圈层式中心放射状特征。具体表现为城市中心区交通量和道路利用率较高,边缘区交通量和道路利用率偏低;(2)主要道路交叉口人流量与车流量时空演变特征存在差异,人流量增幅较小、增速较慢,历年间变异系数均维持较高水平且变化不大,中心集聚特征明显。车流量增幅较大、增速较快,历年间变异系数均较人流量小且变化较大,在中心集聚的基础上,沿主要交通干道呈现明显的点轴式集中特征;(3)虽然1980~2007年主要道路交叉口人流量与车流量发生较大变化,但交通量时空分布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反映出单中心扩展型城市空间结构对交通量空间分布的强大制约性。  相似文献   
976.
钻孔应变资料的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钻孔应变观测中,仅用实际观测资料与理论固体潮进行对比还不能完全反映观测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也无法准确确定其趋势性变化是否是应变变化,而地震前兆研究需要明确这种趋势性变化的性质。从弹性力学理论中导出并通过实测资料验证:同一钻孔中相差45°分布的四分量应变1号与3号测值之和理论上应等于2号与4号测值之和,同时还应等于1.3倍体应变测值;用四分量应变观测资料计算出η值,其绝对值越接近零资料的可靠性越好,这种方法有可能为钻孔应变观测资料的质量评价提供一种新的参考依据;有两种以上钻孔应变手段的台站可开展对比观测,只有四分量钻孔应变一种观测手段的台站要开展1号+3号与2号+4号资料的自检分析,以获取更加可靠的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977.
成矿元素集中或分散程度的理想化研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理想化的假定条件下,借助于热力学与信息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讨论并推导出元素浓集克拉克值K分别与热力学概率Ω、热力学熵S以及信息量I的非线性关系表达式;引用并探讨了元素浓集克拉克值K与成矿能耗E之间的关系。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将有益对成矿作用的研究乃至成矿信息定量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相似文献   
978.
对辽西阜新地区晚太古宙韧性剪切变形变质岩石岩石学,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的研究表明,在中地壳环境下的韧性剪切变形变质进程中,岩石中的元素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主要表现为随变形强度的增加SiO2,Na2O,Zr等组分规律性减少,而Al2O3,CaO,FeO,MgO等常量元素、稀土元素以及Ba,Cr,Sr,Ni,Rb等微量元素规律性增加,本文认为剪切变形变质岩石的成分变异不仅仅是流体作用的结果,而且与剪切变形变质过程中的体积亏损相关。  相似文献   
979.
周建波  胡克 《地质论评》1999,45(3):241-246
稀土元素在韧性剪切带中发生有规律的成分变异,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强,单个稀土元素,轻稀土,重稀土,稀土元素的总量均明显增加,而稀土配分模式不变。通过花岗质构造岩变形前后的等比分析,稀土元素的成分变异主要是由于较大的体积亏损而引起,并根据成分变异与体积亏损之间的函数关系,进一步确定了构造岩变形前后的体积亏损率。  相似文献   
980.
热质输运-反应体系对于热液成矿、污染物迁移等均十分重要.该体系包括热质输运、流体渗流、地球化学平衡计算、多组分化学反应-输运过程耦会等动力学过程.介绍了求解热质输运-反应动力学方程的指数拟合有限体积方法,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软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