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9篇
  免费   687篇
  国内免费   1140篇
测绘学   157篇
大气科学   458篇
地球物理   445篇
地质学   2319篇
海洋学   579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288篇
自然地理   86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134篇
  2021年   184篇
  2020年   176篇
  2019年   169篇
  2018年   160篇
  2017年   183篇
  2016年   214篇
  2015年   183篇
  2014年   242篇
  2013年   251篇
  2012年   296篇
  2011年   222篇
  2010年   211篇
  2009年   213篇
  2008年   195篇
  2007年   242篇
  2006年   226篇
  2005年   222篇
  2004年   219篇
  2003年   184篇
  2002年   130篇
  2001年   137篇
  2000年   139篇
  1999年   94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浅谈西部测图工程野外测绘工作如何进行有效管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阐述了在西部测图工程中,结合两年的野外测绘生产实践,总结出一套完整的西部测图工程野外测绘工作的有效管理模式,为西部测图的顺利实施提供可靠保障,使西部测图工程野外测绘工作的管理更加科学和高效.  相似文献   
62.
徐刚郑达兴  李述靖 《地质通报》2008,27(11):1837-1845
渭北高原西段新构造活动强烈,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频繁发生。通过1:5万专题遥感解译和重点地质调查,全区遥感解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点共计611处,其中大型滑坡17处、中型滑坡194处、小型滑坡385处,小型崩塌15处。结合区域地理、地质环境特征,将区内大、中型滑坡地质灾害点划分为5个集中分布区、6个集中分布带。区内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主要受地形地貌、新构造与岩性条件的控制,以地质灾害点集中分布区、带为基础,参考重点地质灾害点的影响范围及人类活动的状况,将千阳县城关镇—崔家头镇、陇县杜阳镇—千阳县草碧镇、陇县峡口河—杨河沟地区列为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63.
祁连山北缘—河西走廊西段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是我国新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通过野外对研究区主要活动断裂的调查研究、结合年代学测试和综合分析,认为祁连山北缘—河西走廊西段地区的旱峡—大黄沟断裂、玉门断裂、新民堡断裂和阴洼山断裂都是晚更新世至全新世活动断裂。旱峡—大黄沟断裂形成于中新世晚期,一直活动至今;玉门断裂形成于上新世早期,在距今7.6ka左右和3.2ka左右发生过2次强烈的新构造活动(古地震),也是2002年玉门地震的发震断裂;阴洼山断裂形成于上新世晚期(3.0Ma左右),在距今19.9~21.0ka、8.6~10.0ka、4.1~5.0ka发生过3次强烈的新构造活动,也可能是1785年惠民堡(现新民堡)地震的发震断裂;但是位于近盆地中心的新民堡断裂形成时代明显晚的多,起始于中更新世晚期(0.17Ma左右),在距今28.3ka、4.4ka和1.2ka左右发生过强烈的3次新构造活动。在运动形式上,上述4条断裂均为自南南西向北北东的逆冲推覆。在变形性质上,新民堡断裂以非地震性的蠕滑为主,其他3条断裂主要为地震性的粘滑变形。在祁连山北缘—河西走廊西段的北北东剖面上,逆冲推覆断裂表现为前展-后展复合发育模式,即形成时代最新的是位于酒西盆地中心的新民堡断裂,在酒西盆地中心以南部分的剖面中断裂发育为前展式,由祁连山腹地向河西走廊盆地中心断裂形成时代越来越新,而酒西盆地中心以北部分的剖面中断裂发育为后展式,即从盆地中心到盆地北缘断裂形成时代越来越老。  相似文献   
64.
成矿理论与勘探实践证明,东部一些老矿由于勘探深度、范围的限制以及认识上的局限,在矿区深部、周边仍有一些矿未能发现和查明,其中相当一部分仍具有找矿潜力;而寻找西部新的煤炭资源是国家“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战略需要。针对中国东西部不同的地质条件和勘探目标,其地震勘探野外施工方法及资料处理原则有所差异;而资料解释在东部以查明地层赋存形态、煤层赋存范围、构造发育特征为主,西部则以寻找煤系地层波阻抗差异明显、连续性好的反射波组为解释重点。地震勘探技术在中国东西部的二个典型地震时间剖面佐证了其在深部找矿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5.
Lake Manitoba, the largest lake in the Prairie region of North America, contains a fine-grained sequence of late Pleistocene and Holocene sediment that documents a complex postglacial history. This record indicates that differential isostatic rebound and changing climate have interacted with varying drainage basin size and hydrologic budget to create significant variations in lake level and limnological conditions. During the initial depositional period in the basin, the Lake Agassiz phase (12–9 ka), 18O of ostracodes ranged from –16 to –5 (PDB), implying the lake was variously dominated by cold, dilute glacial meltwater and warm to cold, slightly saline water.Candona subtriangulata, which prefers cold, dilute water, dominates the most negative 18O intervals, when the basin was part of proglacial Lake Agassiz. At times during this early phase, the 18O of the lake abruptly shifted to higher values; euryhaline taxa such asC. rawsoni orLimnocythere ceriotuberosa, and halobiont taxa such asL. staplini orL. sappaensis are dominant in these intervals. This positive covariance of isotope and ostracode records implies that the lake level episodically fell, isolating the Lake Manitoba basin from the main glacial lake.18O values from inorganic endogenic Mg-calcite in the post-Agassiz phase of Lake Manitoba trend from –4 at 8 ka to –11 at 4.5 ka. We interpret that this trend indicates a gradually increasing influence of isotopically low (–20 SMOW) Paleozoic groundwater inflow, although periods of increased evaporation during this time may account for zones of less negative isotopic values. The 18O of this inorganic calcite abruptly shifts to higher values (–6) after 4.5 ka due to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increased evaporative enrichment in a closed basin lake and the increased contribution of isotopically high surface water inflow on the hydrologic budget. After 2 ka, the 18O of the Mg-calcite fluctuates between –13 and –7, implying short-term variability in the lake's hydrologic budget, with values indicating the lake varied from outflow-dominated to evaporation-dominated. The 13C values of Mg-calcite remain nearly constant from 8 to 4.5 ka and then trend to higher values upward in the section. This pattern suggests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the lake was initially constant but gradually increased after 4.5 ka.This is the sixth in a series of papers published in this issue on the paleolimnology of arid regions. These papers were presented at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Palaeolimnology Symposium held 19–21 April, 1993 at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anberra, Australia. Dr A. R. Chivas served as guest editor for these papers.  相似文献   
66.
豫西后造山阶段存在变质核杂岩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曹高社  赵太平 《地质论评》1997,43(4):365-372
不少学者用变质核杂岩模式解释豫西造山阶段基底隆起和与之相伴的盆岭构造的构造格局。介一本区基底隆起的形态、机制、时限和地壳剥露层次均没有变质核杂岩特征与基底隆起相伴的断陷人舅地也不同于变质核杂岩模式中的半地堑。  相似文献   
67.
近几年,西北地区的旅游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其发展相对于东部地区却显得落后,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西北地区的旅游资源过于分散,景点间距过大,由此导致游览行程过长,游览内容单薄,这在客观上影响了游客的选择。而与此同时,在国外,列车旅游早已作为各国旅游业的重要旅游产品为世人所熟知。文章从分析我国西北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入手,针对景点分散这一制约我国西部旅游业发展的客观不利因素,肯定了开发旅游列车产品的思路。作者以西北地区为例,结合目前我国旅游专列发展现状,提出开通“西部之星”旅游列车的构想,并进行了初步的设计。  相似文献   
68.
电导率成像系统在西部地下水勘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电导率成像系统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和适用范围, 结合西部地区不同类型地下水勘查的应用实例, 说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9.
西部煤炭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与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有信 《物探与化探》2005,29(5):404-408
阐述了西部地区煤炭三维地震勘探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 对三维地震勘探的观测系统设计、地震波的激发与接收条件选择、施工技术措施等进行了讨论, 通过几个地区的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实践, 说明在西部地区复杂的地形地质和地震地质条件下, 煤炭三维地震勘探同样可取得较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70.
声波探测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和信号发射频度,可以获得高品质浅地层剖面,显示出沉积地层的结构与构造细节、斜层理等三角洲沉积标志特征。展示了渤海湾西部浅地层声纳探测原始记录。探测发现,在大沽口以东27km处存在一个以前不为人知的埋藏槽谷,涉及地层的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期与全新世中期。宽达几百米到1km,深约30m,走向北北西,形成时代距今约5000-6000a,可能代表了某种重大地质事件,其成因有溺谷充填和构造断陷2种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