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3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青海都兰县三色沟铅锌矿区变质岩原岩恢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研究区变质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金水口群中-深变质岩原岩的为一套以火山岩为主的火山-沉积组合。火山岩主要为晶屑凝灰岩、岩屑凝灰岩、角砾凝灰岩、凝灰质砂岩等,属钙碱性岩系。沉积岩为泥灰岩。火山岩构造环境应属活动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12.
白石崖铁矿为都兰地区一处典型的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通过对花岗岩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白石崖花岗岩侵位于(238±1) Ma,富硅(SiO2=70.01%~76.01%)、富碱(K2O+Na2O=6.64%~8.41%)、FeO*/MgO比值(平均22.87)较高、贫镁(MgO=0.04%~0.39%),K2O/Na2O>1,A.I.=0.88~0.99,A/CNK=0.62~0.83,属偏铝钙碱性岩石;稀土分布曲线呈“海鸥式”分布特征,显示较强的Eu负异常(δEu=0.10~0.70);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具较高的Zr (172×10-6~205×10-6)、Nb(11×10-6~31×10-6)和Y(21.9×10-6~50.1×10-6),较低的Sr(40×10-6~223×10-6)、Ba(168×10-6~690×10-6);在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显示明显的Ba,Sr,P和Ti的负异常,表明白石崖花岗岩为A型花岗岩。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为该区花岗岩形成于造山后的伸展环境,属A2型花岗岩。三叠纪时,东昆仑地区处于后碰撞构造阶段,俯冲板片发生断裂,岩石圈拆沉,引发大范围的地壳伸展减薄,软流圈物质上涌,上涌的软流圈物质与地壳直接接触,对上覆长英质地壳的直接加热作用促使其部分熔融,长石、榍石等分离结晶,形成该区A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13.
青海都兰地区前泥盆纪古陆块的物质组成和重大地质事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青海都兰地区前泥盆纪地块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将其由北向南划分为欧龙布鲁克微陆块、沙柳河超高压碰撞带和柴达木陆块三个构造单元.基本查明了欧龙布鲁克古陆块主要由德令哈片麻岩、莫河片麻岩、达肯大坂岩群、万洞沟群和全吉群组成,柴达木盆地北缘高压碰撞带主要为中新元古代沙柳河岩群、花岗闪长质片麻岩、英云闪长质片麻岩、钾长花岗片麻岩、榴辉岩、滩间山群和蛇绿岩,柴达木古陆块主要由古元古代金水口岩群和夕线堇青花岗片麻岩组成.详细厘定了本区前泥盆纪重要地质事件,特别是与Rodinia超大陆有关的汇聚与裂解事件.同时,利用先进的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手段,确定了本区重要地质事件的地质时代和序列,为研究我国中-新元古代古陆块汇聚与裂解关系,以及它们在整个超大陆中的位置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4.
青海省都兰县察汗乌苏绿洲植被覆盖度变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曹永翔  刘小丹  张克斌  陈明 《中国沙漠》2011,31(5):1267-1272
为研究青海省都兰县察汗乌苏绿洲植被覆盖度变化,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提取察汗乌苏绿洲不同时期的植被覆盖度等级图,定量分析评价植被覆盖度的多年变化。结果表明,近16 a来,察汗乌苏绿洲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现波动增长趋势,2001—2006年期间各植被覆盖等级变化幅度明显高于1990—2001年期间的变化幅度,1990—2001年植被整体向好的方向发展,有50 017.50 hm2的极低覆盖度植被转变为更高覆盖度植被,2001—2006年增加了6 026.85 hm2的极低覆盖度植被,并有4 048.47 hm2的高覆盖度植被减少,说明仍存在局部退化。影响都兰县察汗乌苏绿洲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要因子是生态工程措施、气候因素和水资源因素。研究结果可以为该区域植被恢复和荒漠化防治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对巴隆岩金矿成矿地质背景、矿体特征、矿石特征及其控矿因素等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区内矿体与NWW向断裂关系密切,NWW向昆中主断裂为矿床的导矿构造,NWW向F1断裂为矿床的配矿构造,矿区内F2,F3,F4,F5等NWW向次级断裂为矿床的容矿构造;尤其是在拐弯或膨胀处;强烈的印支期岩浆活动,剧烈的构造运动为金元素的活化、迁移、富集、沉淀提供了通道和成矿空间;矿石类型主要为构造蚀变岩型;重砂矿物标志、地貌标志、颜色标志、气味标志、化探异常标志等是该区的主要找矿标志。结合区域上成矿背景分析认为该矿区有着良好的找矿前景,并建议对矿床深部及外围做进一步工作。  相似文献   
16.
李滔  宋秀青  王秋宁 《中国地震》2017,33(1):101-111
通过对2013年6月1日以来全球M_S≥7.0、国内M_S≥5.0地震时都兰台深井地温观测数据的变化进行研究发现,8次中强以上地震时有明显的同震变化反应。其中,地温同震变化的幅度与地震波的最大振幅,特别是与水平向合成最大振幅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地温同震变化的形态与地震发生所处的构造位置有关,当地震与井孔所处位置有直接的构造联系且震级较大时,同震变化形态为下降—转平,其他地区的地震则为下降—回升形态。同时,对地温的同震变化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地温的同震变化可能是由地震波携带的能量引起井孔周边热力场变化所致。  相似文献   
17.
刘铭  张伟 《山东国土资源》2014,30(1):28-32,36
青海省都兰县洪利铅锌矿床地处华南板块与柴达木盆地南缘的接合部,位于东昆中断裂带内,总体构造线走向为NW-SE向,构造形迹以断裂、褶皱为主,矿区断裂构造发育,按其走向可划分为2组,即NW,NE向断裂。其中NW向断裂为区内主干断裂,略具规模,控矿明显,为区内主要的导、控矿构造,洪利铅锌矿床即受其控制。次为NE向断裂,但规模不大,且对矿体具错断和破坏作用。区内岩浆活动多集中于晋宁期和华力西期,成矿地质条件较好。受后期构造活动影响,造成了该矿床由于矽卡岩化与热液蚀变在空间上的叠加而使其矿化特征的复杂多变。通过详细的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共圈出锌多金属矿体2个,磁铁矿体6个,金矿体2个,铁矾帽9个。根据围岩蚀变、矿体走向、分布特征及其与岩性、构造的关系,可分为南、北2个矿段,初步划分了Ⅰ,Ⅱ,Ⅲ条矿化带。研究认为铁矾帽、磁异常、地球化学、矽卡岩化、热液蚀变及角岩化是该区的主要找矿标志,其中铁矾帽系该矿区找矿的直接标志。  相似文献   
18.
柴北缘都兰高压麻粒岩的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柴北缘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东端都兰地区,高压麻粒岩以透镜体的形式存在于石榴白云母片岩、花岗质片麻岩以及斜长角闪岩中。高压麻粒岩的主体为基性麻粒岩,并含少量中酸性麻粒岩。基性麻粒岩主要由石榴子石、单斜辉石、斜长石和石英等组成,而中酸性麻粒岩峰期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斜长石+钾长石+蓝晶石+石英±单斜辉石。根据显微构造和反应结构特征,主要识别出3期变质作用:①峰期高压麻粒岩相阶段(M1);②退变质高角闪岩相阶段(M2);③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阶段(M3)。选取典型的中酸性麻粒岩样品进行了锆石LA-ICP-MSU-Pb原位定年分析,获得加权平均年龄为446.9±6.5Ma,且CL图像显示锆石内部发育石榴子石、单斜辉石、斜长石等矿物包体,反映锆石可能形成在峰期高压麻粒岩相变质条件下。岩石学和年代学结果显示都兰高压麻粒岩和邻近的榴辉岩同时形成于同一俯冲带的不同热构造环境,高压麻粒岩并非榴辉岩热松弛作用形成的,两者具有各自独立的变质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9.
于胜尧  张建新 《岩石学报》2010,26(7):2083-2098
在柴北缘HP-UHP变质带东端的都兰地区,大量正、副片麻岩中包裹有少量榴辉岩和超基性岩。这些片麻岩普遍显示出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特征,但是野外关系和少量副片麻岩中的柯石英包体显示这些片麻岩与榴辉岩一起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本文通过两个片麻岩样品的锆石U-Pb年代学测定,结合稀土元素和Hf同位素分析,来确定这些片麻岩的原岩起源和变质作用时代。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分析、稀土元素特征、U-Pb定年结果显示锆石具有明显的核、幔、边结构;岩浆成因的锆石核部获得的不一致线上交点年龄为2322~2365Ma,反映了源区经历过一期古元古代早期的岩浆热事件;岩浆和变质成因的幔部给出的不一致上交点年龄为1830~1837Ma,反映了片麻岩在古元古代晚期经历的变质和深熔作用。锆石幔部获得的不一致线下交点年龄451~465Ma与边部3个近于谐和点的加权平均年龄466Ma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结合锆石增生的边部较为平坦的重稀土配分型式、低的Th/U值,代表片麻岩发生榴辉岩相变质作用的时代。古元古代早期和晚期年龄的锆石大部分具有负的εHf(t)值,锆石的二阶段Hf模式年龄主要分布于2725~2835Ma之间,说明片麻岩的继承性碎屑锆石源区存在太古代的地壳生长事件,并在古元古代经历过两期再循环和改造事件。都兰地区的部分片麻岩具有与其北侧欧龙布鲁克微陆块中变质基底相似的早期演化历史,但前者在早古生代与所夹的榴辉岩的原岩一起发生了深俯冲作用。  相似文献   
20.
Based on high-resolution tree-ring data from Dulan area of Qinghai Province, five spells have been divided: the warm period before 230’s A. D., the cold period between 240’s A. D. and 800’s A. D., the significantly warm period between 810’s A. D. and 1070’s, i. e. “Medieval Warm Period”, the cold period including the “Little Ice Age” 1420’ – 1870’s and the warming period since 1880’s. All the eleven coldest or warmest decades and several great abrupt changes took place before the Middle Ages, indicating that climatic system operated in great instability during the period 150’s – 1100’s A. D., Comparison of the tree-ring data with other temperature proxy data from East China, Guliya ice core as well as the south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 shows that such great climatic events as Eastern Han warm period between the beginning of the 1st century and the previous fifty years of the third century, the cold period covering the span of the Wei, the Jin, and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e well-known “Medieval Warm Period” as well as the “Little Ice Age” appeared in these series such as East China and Dulan area. Only the first two climatic events were recorded conspicuously in Guliya ice core while the “Medieval Warm Period” and “Little Ice Age” is far weaker. Also, the well-defined “Medieval Warm Period” didn’t occurred in the south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 The warming since the 20th century is the warmest in the last 2000 years Guliya ice core, the second in Dulan area and East China, but it scarcely seems pronounc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 Foundation item: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project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Z951-A1-204-02 and KZ951-A1 402-03). Biography: YANG Bao(1971–), male, a native of Yanggao County, Shanxi Province, Ph. D. His research interestinclude global ch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