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1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1.
周安朝  张慧等 《地质论评》2001,47(2):175-183
本文对辽宁南票及内蒙古大青山区上石炭-下二叠统地层中火山事件沉积进行了系统的岩矿鉴定,差热,X光,电镜测试及微量稀土元素定量分析,两剖面自下而上共划分出12期火山事件沉积序列,包括了34-39层火山事件沉积层,由于各层均具有特定的岩石矿物及地球化学特征,为进一步查明华北板块北缘火山事件沉积的展布规律,并利用火山事件层作为标志层进行地层对比,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徐俊 《地质论评》1992,38(1):40-51
五台山区的金矿床都是叠加成因的矿床。金源层的微量分散金,被构造热事件所活化,迁移到容矿构造中重新,同一容矿构造多次活动和成矿,致使金品位逐次升高,形成矿床。这些金矿床具多源性、多期性、多成因和多类型叠加之特征。  相似文献   
13.
孙自明  洪太元  张涛 《地质科学》2008,43(2):309-320
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前陆冲断带北段的哈拉阿拉特山,以往认为是一个典型的逆冲推覆构造带。笔者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对地震与大地电磁测深(MT)资料的综合解释研究,发现该区总体表现出走滑—冲断复合构造特征。其形成受控于达尔布特断裂在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活动,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二叠-三叠纪是以逆冲推覆为主兼具走滑的斜向冲断,形成该区以逆冲推覆构造为主要特征的走滑—冲断构造;侏罗纪以来主要以左行压扭走滑变形为主,沿达尔布特断裂变形强烈,形成花状构造,并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前期形成的逆冲推覆构造,但强度较弱。因此,目前在哈拉阿拉特山地区所见到的构造现象实际上是二叠纪至三叠纪斜向冲断和侏罗纪以来的压扭走滑两期构造变形的叠加样式,总体构成走滑—冲断复合构造。这一地质构造模型的建立对地震解释具有指导作用,同时指出逆冲推覆构造下盘的隐伏背斜未经后期走滑改造,是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山西煤类齐全,煤质较优良,是我国主要的炼焦煤和无烟煤基地。以山西多年来的煤炭资源预测资料和众多矿区勘查资料为基础,全面总结了山西省太原组和山西组煤类分布特征及其变质作用。研究认为,山西的煤类分布具有明显的南北分带性,38°线以北煤变质程度较低,煤类较单一,以气煤为主;38°线以南煤变质程度相对较高,煤类较多;山西省煤变质类型主要有深成变质、岩浆热变质和接触变质三种类型,深成变质是基础,也是山西省最重要的变质类型,岩浆热变质主要是燕山期岩浆活动叠加于深成变质的基础上造成的,接触变质只是局部的,对区域性的变质影响甚微。研究成果可以为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The Jurassic Yanan Form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al-producing formations and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in the Ordos Basin, North China. To evaluate the shale gas potential of the Yanan shale, a total of 48 samples from north Ordos Basin were sampled, and their geochemical, petrological, mineralogical and pore characteristics were investigat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shale samples are a suite of early mature source rock.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content ranges from 0.33% to 24.12% and the hydrogen index (HI) ranges from 43.31mg/g to 330.58 mg/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max and HI indicates the organic matter is type Ⅱ-Ⅲ. This conclusion is also supported by the organic petrological examination results, which shows that the kerogen is mainly liptinite and vitrinite. Minerals in the samples are composed mainly of quartz, clay and feldspar, and the clay minerals are composed of prevailing kaolinite, illite/smectite, chlorite and a small amount of illite. Under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OM pores in the Yanan shale are scarce except pores come from the kerogen intrinsic texture or clay aggregates within the organic particles. As the weak compaction caused by shallow burial depth, interparticle pores and intraparticle pores are common, the hydrocarbon storage capacity of the Yanan shale was improved. According to evaluation, the Yanan shale is considered as a good shale gas reservoir, but its hydrocarbon potential is more dependent on biogenic and coal-derived gas as the thermogenic gas is limited by the lower thermal maturity.  相似文献   
16.
在收集和整理大量山西省煤岩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该省太原组和山西组煤的显微煤岩组分,并对各煤田太原组和山西组煤的R0,max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山西省太原组和山西组煤中显微组分一般以镜质组为主,并且有从北向南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惰质组次之,其趋势与镜质组相反,壳质组最少;太原组反射率值在0.6%~3.9%,整体上呈北低南高、西低东高的趋势,煤级从中煤级煤Ⅰ到高煤级煤Ⅱ都有赋存;山西组反射率值在0.6%~4.2%,其反射率变化趋势和煤级赋存特征与山西组类似。研究结果为评价和利用山西省的煤炭资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鸡西煤田面临严峻的资源接替问题。以煤田探采、地震及野外勘查资料为基础,对区内煤层分布规律,盆地构造演化对煤层聚集与改造的控制作用及找煤方向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城子河组煤层的聚集和保存受箕状断陷的形成和演化影响较大;平面上南北两个向斜的北翼和盆地东部是煤层聚集和保存较好的区域;剖面上城子河组可采煤层主要发育于该组中下部的低水位体系域和水进体系域;位于区内南部向斜北翼的玄武岩覆盖区域有较好的煤层保存。  相似文献   
18.
根据GPS点观测结果计算得出山西断陷带各地段1999-2003年的水平形变场存在差别,并有瞬时变化,应变场也有同样的情况。山西断陷带内的M≥4地震多发生在GPS点位移速率矢量较大的地区,且随着震级增大形变特征也愈显著。地震区的最小主应变速率和最大剪应变速率一般都较大;最小主应变轴的优势方向各时间段差别较大。山西断陷带的主体走向与最小主应变速率轴夹角较小,与最大主应变速率轴夹角相对较大,在最小和最大主应变速率轴代表的主压应力和主张应力共同作用下,山西断陷带的主体应变发生右旋张剪活动。  相似文献   
19.
沁水盆地煤与煤层气地质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涛  杨德义 《中国煤田地质》2007,19(5):28-30,61
沁水盆地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含煤面积29 500km^2,煤炭储量5 100亿t,为特大型含煤盆地。通过分析沁水盆地煤层埋深、厚度、构造特征、顶底板岩性及煤储层特征,认为该区主要煤层含气量高,煤层割理、裂隙发育,煤变质程度高,煤层厚度大、埋深适度,构造简单,煤层气资源量大,产出条件优良,是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最有利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20.
1303年9月27日的山西洪洞8级地震发生于山西断陷盆地带中的临汾盆地,这是我国自有地震历史记载以来的第一次8级地震,也是一个在活动陆内盆地中发生的大地震. 2003年9月17~18日在山西太原市召开了1303年山西洪洞8级地震700周年暨陆内盆地与强震活动研讨会. 会上交流的论文讨论了我国不同地区发育的不同性质的陆内活动盆地,包括拉张构造区的地堑、半地堑张性盆地,挤压构造区的压陷盆地和前陆盆地及走滑构造带内的拉分盆地与强震活动的关系. 本文对这些问题作了简要的总结,本期刊登的论文是由部分会议论文组成的专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