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3篇
地质学   2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4 毫秒
11.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探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在综述我国土壤污染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特点,介绍了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并对各种修复方法的应用特点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上海低效工业用地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及生态风险状况,在某区域选取3种典型低效工业用地地块,分别检测As、Cd、Cr、Cu、Pb、Ni、Zn、Hg八种重金属。结果表明:区域内土壤重金属因人类活动呈现出富集现象,其中个别点位Cd、Hg、Ni超标,大部分点位重金属均超过背景值。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Hg与Cd可能主要来源于生活垃圾及周边电镀等工业企业;Cu、Pb、Ni、Zn和Cr可能主要来自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气、汽车尾气,污染气体中的重金属通过干湿降落后渗入土壤;As可能主要受成土母质的影响。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及生态风险预警结果表明:以上海市背景值为参照,Hg和Cd处于中等至高等风险水平,其它重金属皆为低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更注重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统一。在此背景下,城市地质工作需要转型发展,应围绕城乡一体、资源集约利用、生态宜居的发展战略,以地质环境评价、水土污染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等作为工作重点,以期更好地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长江入海泥沙在复杂的河口地貌和水动力条件下,自然岸带的冲淤频繁多变,给沿海重大工程带来不利影响,成为上海地区重要的地质灾害种类。本文结合长江河口地区泥沙运移监测成果,分析了其对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的影响,为工程的日常维护与安全运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刘媛 《化工矿产地质》2012,34(2):126-128
分析测量中标准物质的利用在于保障数据的正确性,所以不论采用何种标准物质的测量方式,均应符合以上定位。标准物质在分析测量中的作用,主要为:保障分析方法、测量仪器的准确性和保障产品质量,及用于实验室认证工作。为最大实现以上应用功效,应保障标准物质的有效期、有针对性的使用标准物质,充分考虑测试方法的不确定性和使用质量控制图,并积极研发纳米标准物质作为未来技术提升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基坑开挖是建筑物基础施工的重要阶段,在软土地区常因地质条件的特殊性导致诸多环境地质问题,并可引发工程事故或安全隐患。结合某高层建筑基坑开挖与降水作业工程实例,分析了水土突涌、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提出了软土地区基础施工过程中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利用物探方法圈定含水破碎带和热储水层的区域分布,是地热勘查的有效手段.采用微动勘探技术,取得了某地块地热勘查视S波速度剖面,其中低速异常表征的破碎带判定为热储含水构造.结果表明,微动勘探方法对深部低速层的分辨能力较高,对破碎带等低速异常体探测效果良好,能有效圈定含水破碎带区域,有助于提高地热勘查精度,可为地热井位选址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上海重塑粘性土的直剪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地区浅层广泛分布的淤泥质粉质粘土、淤泥质粘土和粘土具孔隙比大、含水量高、压缩性大、强度低等特点,容易对工程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对这三种土重塑样的直剪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试验方法包括固结快剪和固结慢剪,剪切过程中量测剪切位移和竖向压缩量,剪切结束后量测了破坏面上的土样含水率。结果显示,固结慢剪试验中土样均硬化,剪切位移达6mm时仍未破坏;而固结快剪试验中,除粉质粘土外另两类土在0.2mm的位移下就达到剪切强度。通过试验得到了剪切应力与剪切位移关系、剪缩变形量和抗剪强度参数等。结合试验结果,对粉质粘土与粘土的不同结构导致直剪特性的差异进行了分析讨论。可为上海重塑土的结构及力学特性研究提供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上海市的浅层地热能资源作了初步分析,并通过实例对浅层地热能勘察利用的方向进行了探讨。为了取得地源热泵勘察热物理参数,提出了充分利用工程勘察物理参数来求解的设想。为解决水源热泵随抽随灌问题,提出了延时回灌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上海地区5处深度均为153m的地温长期监测孔实测数据,地表以下至约19m为变温带;深度约19~36m范围为恒温带,地温平均约18.3℃;36m以下为增温带,增温率为3.08℃/100m。分析了地温随时间与地层岩性的变化特征。成果可为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