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24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HYPODD???????????????о????λ????????????CAP?????????????????????????????5??????????????????????????ε??????????????????????????????????????????????е??????????????????????????????????????????????????????????????????-??????????????????????????????????Σ????????о??и??μ????λ????5.5?????????????????????????????????????λ???λ??7??5.5???????????????4????????????????3?????????????????????????-??????????-????4?????????????????????  相似文献   
12.
南昌地震台钻孔应变同震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总结2007年5月以来南昌地震台TJ-2钻孔应变仪的同震效应,并与同期中国地震台网(CSN)提供的全球大震目录中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绘出了震级与震中距的对数关系图,得出南昌地震台体应变仪的映震能力的表达式近似为Ms=1.381gD+ 1.1.  相似文献   
13.
对"十五"期间江西省数字强震动台网的建设内容、技术系统的组成以及运行情况进行了综合论述,该台网的建成结束了江西省无强震动观测的历史,将为当地的工程抗震设防、震害预测、区域地震动衰减规律研究及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区划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江西数字地震台网近震震级偏差与量规函数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江西数字地震台网数字地震记录资料,选取自2007年10月正式运行至2009年12月所记录的138次ML≥1.5的地震事件,计算了各台站单台震级与台网平均震级的偏差、平均偏差和标准偏差,从震级偏差频次分布、量规函数、平均周期等因素对单台震级的影响上作了定量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①除九江、赣州、石城、都昌、高安5个台的震级与台网的平均震级偏差比较大外,其余台站均比较小;②目前所用量规函数在震中距小于40 km时偏小,大于330 km时偏大,给出了量规函数校正值,③平均周期小于0.17 s时,变得极不稳定,离散程度明显增大,这种情况应该是由于单台震中距超过300 km的样本数太少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5.
芦山7.0级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与震源机制解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中国国家和四川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采用HypoDD方法精确定位了四川芦山ML2.0级以上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采用CAP方法反演了36次ML4.0级以上地震的最佳双力偶震源机制解,并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了可能存在的发震断层面参数,从而综合分析了芦山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震源机制和震源破裂面特征,探讨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7.0级主震的震源位置为30.30°N、102.97°E,初始破裂深度为15 km左右,震源矩心深度为14 km左右,最佳双力偶震源机制解的两组节面分别为走向209°/倾角46°/滑动角94°和走向23°/倾角44°/滑动角86°,可视为纯逆冲型地震破裂,绝大多数ML4.0级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也表现出与主震类似的逆冲破裂特征.ML2.0级以上余震序列发生在主震两侧,集中分布的长轴为30 km左右,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5~27 km,ML3.5级以上较大余震则集中分布在9~25 km的深度上,并揭示出发震断层倾向北西的特征.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得到发震断层参数为走向207°/倾角50°/滑动角92°,绝大多数余震发生在断层面附近10 km左右的区域.综合地震序列分布特征、主震震源深度和已有破裂过程研究结果,可以推测主震破裂过程自初始点沿断层的两侧扩展破裂,南侧破裂比北侧稍长,滑动量主要集中在初始破裂点附近,可能没有破裂到地表.综合本文研究成果、地震烈度分布和现有的科学考察结果,初步推测发震构造为龙门山山前断裂,也不排除主震震中东侧还存在一条未知的基底断裂发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八五”,“九五”地震预报攻关研究的成果。对1987年寻乌Ms5.5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性异常特征进行了再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前出现小震活动空区,地震活动“增强-平静”,前兆性震群活动等多项明显的地震活动性异常。这些异常还表现出一些中期向短期过渡的特征。对将来主震的中短期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利用来源于江西区域台网和中国地震台网共6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5.7级地震和4.8级强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并结合地震序列的精确定位结果和区域地质背景讨论了发震构造.结果显示,5.7级主震的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223°,倾角75°,滑动角144°;节面Ⅱ走向324°,倾角55°,滑动角18°.4.8级强余震的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54°,倾角71°,滑动角-160°;节面Ⅱ走向317°,倾角71°,滑动角-20°,这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不完全一致.地震序列在震中空间分布和震源深度分布上也具有复杂性.5.7级主震发生后,余震活动从SE向NW、从浅部往深部发展,在破裂过程中可能遇到障碍体,触发了4.8级强余震.5.7级主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隐伏在瑞昌盆地内的洋鸡山—武山—通江岭NW向断裂,4.8级强余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瑞昌盆地西北缘的丁家山—桂林桥—武宁NE向断裂北段.  相似文献   
18.
罗杰 《华南地震》2008,28(1):85-91
以地震应变能作为响应因子,研究了1997至2007年赣粤闽交界及邻区4.0级(ML≥4.0)以上中强地震临震前的加卸载响应比(Y值)的基本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80%以上的地震在临震前Y值呈现出高值异常形态。因而它可以作为此地区地震预测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9.
采用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方法确定2005年九江一瑞昌5.7级地震序列的分布和震源区的速度结构.结果显示九江一瑞昌地震序列存在NW330.方向和NE550方向的两组共轭分布,其中NW330.方向的优势分布更为明显;震源深度分布在3~18km的范围.地震主体破裂发生在上地壳-中地壳过渡层的P波速度低速区内,主震发生后余震向东南与西北方向两头扩展,其中往西北方向破裂时可能遇到了障碍体,积累的能量转向西南-北东方向继续破裂,引发了4.8级强余震.  相似文献   
20.
采用A(b)值空间扫描方法对1975年以来东南沿海地区ML2.3到ML4.9级地震资料进行了研究。统计分析了Ms4.6级以上地震前A(b)值异常情况。结果显示大多数Ms4.6级以上地震发生前的1~3年内,震中周围出现A(b)≥5.0的高值异常区域。R值检验结果为0.4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