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5篇
地球物理   3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1.
1996年顺义地震的背景及其含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1996年12月16日北京顺义4级地震发生的地震活动背景及其主要地震学前兆进行了研究。从地震预报角度,对北京地区中等有感地震发生前后的城地对策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一种通过地震图上的简单测量获得地震矩的方法,并由地震波能量公式的简单变换计算应力降。文中用该方法测定了近几年来发生在北三省(河北、山西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地区,南三省(河北、山西和河南省)交界地区.以及渤地区共30个中小地震(M_(?)为3.7—5.1)的地震矩和应力降。结果表明,这一方法可较方便地测定一些中小地震的震源参数,从而对区域的地震危险性进行判别  相似文献   
13.
关于2002年3月31日台湾M 7.5强震的临震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3月31日,在台湾以东海中发生7.5级强烈地震。这次地震前,笔者在2002年3月21日分析预报中心预报部会商会上,明确提出临震预报意见:3月底前后台湾地区将发生6级左右地震,并上报到有关部门。这次地震虽然发生在我国台湾地区,但它是一次成功的临震预报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b值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近代地震学发展至今的一百多年中,有两个著名的经验关系式得到公认,即震级一频度关系式logN=a—bM和余震次数衰减式N=A/(T+C)~p。其中第二式只能用于表征余震活动,使用范围有限。第一式中经许多统计资料得到验证的参数b值,不仅可用于表征前震(若地震资料足够多时)和余震的特性,还能用于研究不同地区和时间段的地震活动性。由于应用范围广,故近年来对b值的研究发展很快。  相似文献   
15.
发展了一种用小震记录求和和滤波预报特定地点未来大地震地面运动的简便方法,并用洛马普列塔地震(M=7.0)同一地点的余震(M=3.7~4.0)记录模拟主震强运动试验了这一方法。选用凹凸体破裂模型,其中断层面上平均的均方根应力降不随地震矩改变而改变。观测谱表明从3级余震直到7级主震的应力降均不变,而地震矩相差约6个量级。每次模拟对一个个余震图引入与传播破裂相对应的时间延迟后求和,并体现方向性和场地响应。模拟方法遵循常数应力降和振幅谱ω~(-2)滚降模型。当与主震滑动速度函数褶积时,余震拐角频率以上的余震和高频能量不减少,这和早期的求和方法有所不司。尽管每次模拟只用一个余震波形,但大多数情况是模拟的主震记录谱(0.6~20Hz)、峰值加速度以及持续时间与观测的强运动记录比较符合。这种一致性表明:主层的场地响应在加速度约0.3g以内保持基本线性特征。求和余震记录表明具有和主震记录一样的依赖于场地的f_(max)值。因此,f_(max)是场地效应,不是主破裂过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1986年11月7日起在山西省运城地区陶村附近发生了一次小震群活动。根据临汾无线传输台网目录,从1986年11月7日至11月27日06时的二十天内,共记录大小地震487次,其中M_L≥4.0有5次,3.0—3.9级10次,2.0—2.9级有96次,1.0—1.9级有234次,还有142次左右1级以下小震。小震群序列有两次最大地震,震级都是4.5级。震级序列示于图1。  相似文献   
17.
本文据Bruce A.Bolt等提出的方法,处理了辽宁省抚顺地震台记录的39个海城余震共66张记录图,以及沈阳地震台记录的16个海城余震共32张记录,得到地震矩与地震图上记录的S波的最大振幅,震波持续时间和震中距三要素的乘积的对数关系表达式为: LogM_o=(15.24± 0.79)+(0.75± 0.15)Log(C×D×Δ~p)(1) LogM_o=(15,88±1.09)+(0.58±0.20)Log(C×D×Δ~p)(2)并利用(1)式求得辽宁省鞍山台记录的59个海城余震(1977—1978年,M_s2.0-3.2)的地震矩,得到地震矩M′o与M_s的关系表示为; LogM′o=16.8+0.7M_s (3)结果表明,用该方法测定地震矩,结果稳定。 本文同时还对其中42个海城余震的初动半周期和初动振幅进行了测量并求出这些地震的震源参数,对二种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应力降的测定结果表明1977—1978年4月海城余震的应力降似乎高于1975年2—5月余震的应力降。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 1900年以来台湾及东部海域强震 (M≥ 7)时空分布特征,收集和测定了 1933年以来强震震源机制解。 结果表明,台湾及东部海域存在 3个强震活动带及 4个活跃时段。 29个强震震源机制解较好地反映了 3个地震活动带的区域应力场特征和力源。 研究认为,台湾及东部海域自 1986年开始的第四活跃时段与大陆地区强震活动的第五活跃期有同期活动特点。 据推测,我国大陆和台湾的强震活动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9.
华南地区地震活动特征与台湾强震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S5.5以上地震是否发生为标记, 划分华南地区的活跃和平静时段, 结果显示与华南地区2级以上地震频次的应力调制时间过程变化趋势有很好的一致性。 另外, 在活跃和平静时段华南地区的震级频次特点显著不同。 华南地区在中强震发生前有4级左右地震频繁活动和小震群频发的特点。 华南地区的中强震与云南地区7级地震的发生相关。 统计20世纪以来台湾强震与华南中强震的对应关系, 台湾西带6级强震后1年内华南中强震的对应率近0.5, 地区影响似有由东至西逐渐减弱的趋势。 台湾7级地震后2年内华南中强震的对应率只有0.3, 对应地区除台湾海峡、 福建和广东东部地震外, 也有几次对应广西和北部湾地区的地震, 与6级相比, 台湾7级强震影响范围大。  相似文献   
20.
用激光全息干涉法研究了在单轴压力下的镶嵌试件的表面形变,显示了离面位移场的可见图象。发现在载荷达到破裂载荷的90%左右时,沿镶嵌边界出现剧烈形变带和宏观裂纹;当岩芯强度低于或等于外围介质强度时,这种剧烈形变带集中在岩芯以外的一侧;当岩芯强度高于外围介质强度时,这种剧烈形变带形成围空图象。镶嵌试件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地壳的横向不均匀结构,观察它的表面形变过程有助于探讨震前地震活动图象的物理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