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8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任丘油田地下液体流动情况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丘油田1975年9月开采,1976年底开始深井注水,1977年油田内部地震频度增加,1978年出现小震群,1979年发生两次M_33.0级以上的地震,到1981年9月,共记录到地震52个。本文通过保角映射的方法,利用油田注采资料,计算雾迷山组油藏的地下液体流速,从而反演该区地下液体流动情况,反映注水采油与地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地震活动性参数不确定性对城镇危险性估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玮琼  吴宣 《地震学报》2003,25(6):615-620
着重研究了由于统计时段选取不唯一性产生的地震活动性参数的不确定性, 对全国310个地级市以上城镇地震危险性估计的影响;并绘出中国大陆分区50年不同超越概率水平下烈度平均变化值和峰值加速度平均相对变化值示意图,为实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3.
黄玮琼  吴宣 《中国地震》2002,18(4):377-381
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历史地震资料是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关键。鉴于我国西部地震资料记载年限短,地震活动水平高的情况,本文提出一种对中国西部地区如何使用有限资料,确定未来地震活动水平和合理估计地震活动性参数的方法。该方法是引入相对应变这一物理量,通过分析各地震带中强以上地震在时间上的相对应变释放速率,达到尽可能合理估计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Introduction A great earthquake occurred on Sept. 25 of 1303 (Seventh of Dade, Yuan Dynasty) around Zhaocheng and Hongtong in Shanxi Province. The great earthquake is a very famous one, which is affirmed as the first earthquake with magnitude 8 in Chinese history. The catastrophes took place; meanwhile, huge archives of the disaster were recorded. According to these disaster recordings, the first isoseismal map in China was delineated, which provide us with abundant information of intensi…  相似文献   
15.
黄玮琼  吴宣 《地震学报》2005,27(4):409-413
在考虑地震活动时空不均匀性的非均匀分布模型中, 就地震统计区活动性参数不确定性在某些城镇产生地震动参数不确定性最大变化值异常区的问题, 寻找出在100deg;~120deg;E、 29deg;~42deg;N范围内, 50年不同超越概率水平下地震动参数不确定性最大变化值异常区的分布特征. 探讨了地震统计区活动性参数不确定性引起的场点危险性估计不确定性与潜在震源区划分的关联性以及异常区产生的原因. 研究表明, 在非均匀分布模型中, 地震统计区活动性参数的不确定性对区内各场点危险性估计不确定的影响是不均衡的, 其与潜在震源区划分方案有关, 尤其在8级以上潜在震源区及其附近, 往往会出现地震动参数不确定性最大变化值的异常区. 而在均匀分布模型中, 统计区内活动性参数的不确定性对各场点的影响是均衡的, 各场点危险性估计的不确定性取决于场点的位置. 一般位于统计区中部的场点, 只与所在统计区的参数不确定性有关, 而位于或靠近不同统计区的交界处, 则可能同时受到几个统计区活动性参数不确定性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6.
黄玮琼  吴宣 《地震学报》2000,22(4):345-351
川滇地区 MS≥ 6.0的地震多聚集成带、成团 ,与构造走向大体一致 .在南北地震带中、南段 ( 98°~ 1 0 5°E,2 1°~ 34°N)可划分成 7个小区 .每个小区历史上都发生过 MS≥ 7.0的强震 . 1 970年以来该区发生的 1 0次 7级以上地震 ,分别出现在 5个小区内 .经研究 ,这 5个小区中强震发生的时间与累积频度间均符合幂函数或指数关系 .通过内符检验 ,表明其对每个小区强震的中长期预报具有一定的意义 .  相似文献   
17.
In the paper, we have discovered the abnormal area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maximum variation values of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uncertainty with different probabilities of exceedance in 50 years within the range of 100°~120°E,29°~42°N for the purpose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abnormal areas of maximum variation values of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uncertainties emerge in a certain cities and towns caused by seismicity parameter uncertainty in a seismic statistical region in an inhomogeneous distribution model that considers tempo-spatial nonuniformity of seismic activity. And we have also approached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the risk estimation uncertainty of a site caused by seismicity parameter uncertainty in a seismic statistical region and the delimitation of potential sources, as well as the reasons for forming abnormal areas. The results from the research indicate that the seismicity parameter uncertainty has unequal influence on the uncertainty of risk estimation at each site in a statistical region in the inhomogeneous distribution model, which relates to the scheme for delimiting potential sources. Abnormal areas of maximum variation values of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uncertainty often emerge in the potential sources of Mu≥8 (Mu is upper limit of a potential source) and their vicinity. However, this kind of influence is equal in the homogeneous distribution model. The uncertainty of risk estimation of each site depends on its seat. Generally speaking, the sites located in the middle part of a statistical region are only related to the seismicity parameter uncertainty of the region, while the sites situated in or near the juncture of two or three statistical regions might be subject to the synthetic influences of seismicity parameter uncertainties of several statistical regions.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主震和余震属于同一发震构造形成的震源区之原则,提出了历史地震余震参数的复核方法:首先在核实资料的基础上,判断是否属于余震;考虑主震震源区范围,综合确定余震震中位置,当资料不够充分时,也可直接以主震震中代替;按有感半径和区域烈度衰减关系来估算震级值.进而运用以上方法以1604年福建泉州海外7(1/2)级地震、1605年海南琼山7(1/2)级地震和1668年山东郯城-莒县8(1/2)级地震的13次余震为例,探讨了此方法的普适性.结果表明13次余震中有12次地震震中位置和6次地震的震级值发生了变化,使得原有余震参数的不确定性得到了明显改变,判定了主震和余震是属于同一发震构造.这些结果为在相关地区合理识别发震构造创造了条件,也可为今后修编历史地震目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文献记载资料和大连地震台的观测资料为主要依据,对1916年、1917年和1944年发生在北黄海鸭绿江口附近的3次重要地震参数进行复核确认,复核后的震中位于现代小地震活动相对密集的地段,且与大连台的观测结果更吻合.本文结果为合理识别发震构造和修订地震目录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20.
台湾及台湾海峡地震活动对大陆地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已有和近年来补充调查的资料,阐明了台湾及台湾海峡地震对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影响的差异,并通过对以下问题的分析,探讨了其结果在震害防御与历史地震考证方面的意义:①台湾地区的强震频度较高,间隔时间从几年到数十年,但对大陆沿海地带的最大影响烈度仅为Ⅵ度,最大有感半径达1100km,有感地带的宽度大于500km.这些地震在大陆地区可产生数毫米位移的长周期地面运动;②台湾海峡西侧滨海断裂带发生的强震,其频度不如台湾地区高,却因距离大陆较近,最大影响烈度达Ⅷ——Ⅸ度,最大有感半径大于1000km,有感地带的宽度大于400km;③我国东南沿海地带的震害防御策略,宜在着重考虑滨海断裂带强震影响的同时,还要注意台湾地震对工程结构造成的损伤,以及恐震心理引发的哄动社会效应影响;④大陆地区记载到的1517年5月19日地震事件,宜视为台湾地区的强震影响更为妥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