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9篇
地球物理   16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甘肃省各数字测震台下方地壳速度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甘肃省数字台网的资料,应用远震接收函数方法对各个台站下方的地壳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Moho面的深度都在50 km左右,甘南的Moho面深度普遍大于河西;地壳可以分为两层,20 km为其分界面.上地壳普遍存在低速层,其成因不是岩石熔融所致,而是其它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因素所致.另外各台站下方地表盖层的速度也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山丹地震台地电阻率资料发现,在2019年9月16日张掖MS 5.0地震前地电阻率出现了明显的异常变化,即2016年11月开始EW测道观测数据出现年变畸变异常,年变幅度几近消失,该异常持续至2018年年底。采用傅里叶滑动去年变分析发现,同段年变消失,去年变后数值出现超阈值异常;采用矩平处理方法分析发现,2016年11月至2018年10月观测值小于矩平拟合值,出现低值异常。研究表明,该异常可能与2019年9月16日张掖MS 5.0地震有关。  相似文献   
13.
用接收函数反演甘肃测震台网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对甘肃测震台网下方的一维S波速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甘肃测震台网各个台站下方地壳内部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深度为20~25 km之间;第二层为Moho界面,其平均深度约为50 km,界面上表面的速度约为3.8 km/s,界面底部的速度约为4.5 km/s。  相似文献   
14.
老虎山断裂带大地电磁地震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研究了2004年10月至2006年9月在老虎山断裂带附近一测点的5次大地电磁重复观测资料。 观测期间在其断裂带的近距测点十数公里处,发生了最大震级为ML4.6的一组3级以上地震。 揭示出了由大地电磁法观测到该地震活动过程所显示的深部电性变化的前兆特征,表明在震源区一相应深度范围在地震孕育过程中介质电阻率出现下降—上升—发震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中强地震前的地电场变异及构成解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及邻区的地电场常态波形存在场地的选择性现象,场地的岩石结构、裂隙及裂隙水、构造活动等因素影响地电场的常态波形,较大湖泊有助于附近出现TGF-A波形,在第四纪沉积层较厚、岩石含水度高和透水性强的地区多出现TGF-B波形,而构造活动剧烈的基岩山区易出现无日变形态的地电场.该地区中强地震前,地电场的短临异常存在时间上或同步或有十余天差的丛集现象,而在空间上可分布于该区多个断层附近,表现出离散现象,这种时间上丛集、空间上离散的现象是该区域地电场短临前兆特征.引入Σ-Δ求和方法从地电场观测数据中解析出自然电场通常的稳定性,说明了中强地震之前部分地电场的背景值跃变是一种自然电场变化现象;建立潮汐谐波振幅比TA值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从定量角度说明了青藏高原地区TGF-A、TGF-B和无日变波形的潮汐影响在逐次降低;使用一阶差分ΔE方法,解析出地电场分钟数量级的高频电磁成分,通常这种高频突跳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随机性、有限性.三种不同的分析方法,从地电场的构成中解析出自然电场、大地电场和高频电磁成分的特征,为地电场的物理解析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简单介绍了法国DEMETER(detectionofelectro—magneticemissionstransmittedfromearthquakeregions)地震电磁卫星的科学任务,以及所搭载载荷和观测模式。利用卫星观测资料研究了2006年6月20日16点52分(UT时间)发生在我国甘肃境内的5.0级地震。结果发现,在此次震前第5天电离层就开始出现异常现象,在震前大约1~2天时,这种异常达到最大。最后简述了发展卫星观测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