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王照波  王江月 《地质论评》2019,65(3):603-622
鉴于王乃昂教授、李吉均院士等否定了蒙山拦马墙等冰川遗迹的冰川成因,本着学术的辩论是接近科学真相的有效途径,故撰写本文。重点就王乃昂教授在其论文中采用人工采样坑作为地震撞击坑的证据问题、冰川擦痕认知的局限性问题进行了阐述。详细描述了蒙山存在的擦痕、颤痕、新月形裂纹、新月形裂口、新月形凿口、钉头鼠尾擦痕等类型丰富的冰川遗迹,并与四川海螺沟现代冰川槽谷各类擦痕、美国缅因州的颤痕等进行了对比。就争议较大的拦马墙巨石垄的组构特征、形成过程与形成时代进行了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冰川与洪水、泥石流之间的动力学差异进行了讨论。研究发现,脱离了"冰是固体"这一基本的认知范畴,必然导致泥石流论的泛滥。蒙山类型丰富、形迹清晰的冰川擦痕,为我国第四纪冰川遗迹的研究提供了实物样本。  相似文献   
12.
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活动贯穿整个第四纪,旋回性明显,发育良好的冰川遗迹,为火山喷发与冰川作用的耦合性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文章通过对长白山天池第四纪火山喷发旋回及火山岩分布特征研究,收集火山喷发年代学与冰期-间冰期旋回年代学数据,并利用卫片解译了火山喷发与冰蚀U谷的关系。在年代学数据的约束下,根据天池火山锥体周边广泛发育的U谷遗迹,将研究区冰川作用分为3个冰期:锦江冰期、漫江冰期和二道白河冰期,分别对应中国东部鄱阳冰期、大姑冰期和庐山冰期。长白山天池火山造锥阶段喷发形成的白头山组3个阶段(Ⅰ、Ⅱ、Ⅲ),与上述3个冰期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天池内部冰斗为白头山冰期(即中国东部东山冰期,MIS4)产物,经黑风口冰期与气象站冰期(即中国东部蒙山冰期,MIS2)、全新世冰川作用及火山作用的双重改造,其基本特征保存至今。长白山天池冰盖消融导致的释压反弹,可能诱发了天池火山呈旋回性喷发。  相似文献   
13.
广布于松辽平原科尔沁沙地的巨型弧形沙垄的成因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释,该项研究采用罗根冰碛变形机理对该区的巨型弧形沙垄、密布的湖泡等特征地貌进行分析,发现其与斯堪的纳维亚冰盖、劳伦泰德冰盖的冰下软基变形地貌特征具有同一性,从而确认巨型弧形沙垄为冰盖冰流形成的巨型流线、罗根冰碛与锅穴构造的遗留,从而佐证了“松辽冰盖”的存在。研究发现松辽平原的巨型弧形流线显示出具有从盆地周围向沉降中心延伸、汇聚的特征,这表明流线的走向受制于地势的控制,而非所谓的风力所为。此外根据巨型冰川流线的展布形态与松辽分水岭之间存在的反常关系,发现在冰盖消融后松辽分水岭发生了北移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可能与冰盖消融后导致的松辽盆地的失压反弹隆升有关。根据松辽分水岭的迁移时间、风沙层序年龄、荷载构造扰动地层年龄的综合约束,初步判断松辽冰盖的最近一次的发生时间在晚更新世早期(MIS4阶段)的东山冰期。  相似文献   
14.
古雪线直接反映了冰期时的气候特征,因此雪线是古冰川研究最终要解决的问题。2017年笔者等基于蒙山雪线的初步研究,发现东亚地区存在的雪线低洼区,采用了东亚冷槽的概念来表述该槽状雪线低洼区,并初步绘制了东亚冷槽的雪线高程。本文主要介绍了山东段(蒙山-崂山)的研究情况。根据山东蒙山、崂山34个光释光、宇生核素等方法获得的冰碛年龄数据及对应冰期雪线高程研究,表明崂山的雪线比蒙山要低,且在MIS6之前的冰期,崂山东侧冰碛多被现代海面淹没。研究表明,我国东部的气候敏感度要明显强于西部高原区,冰期时强劲的北路寒潮是我国东部地区冰川形成的核心气候因素。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东部中低山区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作用一直存在争论。冰川作用使山体遗留冰蚀遗迹,通过研究冰蚀遗迹可进一步分析山体地貌的演化过程,辨识是否存在冰川作用。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大视域俯视观察山体地貌,可突破地面视野对山体地貌观察的局限性,为冰蚀地貌结构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喜马拉雅山广泛发育现代冰川,冰蚀地貌清晰且典型。通过研究喜马拉雅山脉冰蚀地貌结构,发现了冰蚀三角脊链,揭示了山体冰斗集群发育过程及规律。根据冰斗系统剥蚀推进方向,分辨出对蚀三角脊链、斜蚀三角脊链与追蚀三角脊链3种基本组合形态。冰蚀三角脊链是冰蚀作用的结构性遗迹,我国东部中低山区广泛发育冰蚀三角脊链,进一步佐证我国东部地区曾广泛发育第四纪冰川。  相似文献   
16.
根据山东蒙阴各类金伯利岩及其相关幔源捕掳体的化学成分,研究了金伯利岩壳源混染程度与岩石类型之间的关系。发现橄榄岩—碎裂状橄榄岩—粗斑金伯利岩—细粒金伯利岩之间,其壳源混染程度逐渐增高。粗斑金伯利岩的壳源混染程度接近碎裂状橄榄岩,表明粗斑金伯利岩是碎裂状橄榄岩的进一步碎裂的产物;金伯利岩经历了地幔橄榄岩的部分熔融形成碎裂状橄榄岩、斑状金伯利岩。根据金伯利岩中大理岩包体、黄铁矿的ReOs同位素研究,获得了蒙阴金伯利岩的侵位时间分别为227.97Ma和245.80Ma,属于三叠纪,与苏鲁大别造山带的形成时间一致,由此分析蒙阴金伯利岩的侵位与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的碰撞有关,也似乎暗示了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初始阶段。华北冰盖冰川对于金刚石的搬运方式、搬运路径与流水搬运之间存在巨大差异,需要对金刚石的供源与分散进行重新认识。地表大量分布的人造金刚石对金刚石的找矿工作已经造成干扰与误导,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