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44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EOS/MODIS卫星遥感监测四川省森林火灾的阈值设置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2004年4~6月四川省农业气象中心EOS/MO-DIS资料为基础,参照四川省护林防火办公室的地面森林火灾观测资料,在充分研究EOS/MODIS传感器性能的基础上,通过多次试验研究,根据四川林区的气候特点,设置合理的川西山区森林火灾遥感监测参数,提高了森林火灾遥感监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松辽盆地姚家组—嫩江组沉积演化与成藏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辽盆地姚家组—嫩江组是一套完整的基准面升降旋回沉积地层,嫩江组二段底部最大湖泛面形成了盆地范围内稳定分布的油页岩,不仅是层序及地层对比的标准界面,而且成为重要的烃源岩层和盖层。姚家组及嫩江组一段是湖进形成的大型湖泊与退积型三角洲沉积,嫩江组二段到五段是强制性水退形成的大型湖泊与进积三角洲沉积;在湖进期嫩江组一段长轴物源方向发育大型重力流水道及末端浊积扇沉积,在嫩江组二段强制性水退环境下进积型三角洲前方发育大型滑塌扇沉积;储集层是湖进-湖退过程中形成的大型三角洲复合体,以分流河道、河口坝及席状砂体为特征,这些砂体向湖盆中心延伸楔入湖相泥岩及成熟烃源岩中,形成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关系,特别是盆地长轴物源方向发育的大型三角洲复合体成为油藏集中发育的良好场所,是松辽盆地成为巨型陆相含油气盆地的重要地质条件,同时重力流水道及滑塌扇体也具有形成岩性油气藏的有利条件,是不可忽视的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3.
瞬变电磁法是重建地下电阻率等电性结构的重要方法.传统磁性源和电性源瞬变电磁法主要观测横电极化场,横电极化场仅对良导目标敏感,对高阻目标的分辨能力有限.横磁极化场对高阻目标具有较强的分辨能力,但未得到有效利用.双线源瞬变电磁法可以增强观测电场中横磁极化场的占比,但对该方法的响应特征和分辨能力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为此,本文以双线源为例开展瞬变电磁横磁场响应特征与分辨能力分析.双线源瞬变电磁水平电场的响应强度要小于传统接地导线源,在发射源的中垂线上,层状大地模型的响应为零,观测的水平电场响应只能由地下的三维目标体产生.分别提取双线源和传统接地导线源激发电磁场中的横磁场和横电场,双线源瞬变电磁场中的横磁场占比要大于传统接地导线源,特别是在中晚期,横磁场远大于横电场,横磁场占比得到明显增强.通过均方根差和三维数值模拟的计算,双线源瞬变电磁水平电场显示出相较于传统接地导线源更强的高阻目标分辨能力,特别是在赤道向,水平电场对高阻目标分辨能力的增强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4.
利用电成像测井图像的直观特征进行岩性识别是目前砂砾岩储层评价的一项主要内容,但是对于电成像的利用研究仅仅停留在定性阶段,缺乏定量的表征,主要成果为基于电成像的图像-岩性识别模式.特别是由于电成像测井资料有限,在缺乏定量数据的前提下,无法将电成像取得的成果推广到常规测井资料,这一难题一直制约着砂砾岩岩性识别的研究.以盐家油田沙四段砂砾岩为例,对其电成像测井图像进行灰度化、盲区充填、图像滤波、图像分割、砾石提取等操作后,电成像图像可转化为连续的岩心砾石信息,进而可以提取纵向的砾石含量、最大粒径、最小粒径、平均粒径等参数.以最大砾石粒径作为砂砾岩储层岩性指示的标志,通过粒径与常规曲线的敏感性分析,建立了砂砾岩岩石粒径与电阻率、自然伽马和密度等常规测井曲线的统计关系,并提出了该地区岩性识别的定量标准.  相似文献   
15.
张晨晨  张顺  魏巍  吴朝东 《沉积学报》2015,33(5):891-898
本文应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地质学及盆地动力学分析方法,阐述了松辽盆地嫩江组凝缩层形成机制及其意义。松辽盆地嫩江组底部发育10~15 m厚的凝缩层,其形成机制是在嫩江组强制性水退旋回作用下导致湖盆萎缩,在进积型层序远端湖相区形成浓缩水体的高盐度还原环境,由此沉积了以油页岩为标志、以钟形高电阻为特征的凝缩层。该凝缩层底界面以SB07最大湖泛面为等时边界,向上包含了进积型层序较长的时间跨度,不具等时性,同时来自东部物源向西的强烈进积堵塞了海侵通道,也使松辽盆地嫩江组发生过"海侵事件"的推论无法成立。因此,凝缩层形成机制的认识在松辽盆地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地质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成藏分析认为嫩江组凝缩层既是烃源岩也是区域性盖层,在其上下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同时由于强制性水退型层序在钻井及地震上具有易于识别的结构特点,是含油气盆地评价及层系优选的结构性标志。因此,凝缩层的认识不论在层序地层、沉积环境及成藏分析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根据广西北海近岸表层沉积物取样测试结果,通过统计方法分析了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重金属Cr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Cr含量为5.2×10~(-6)~66.7×10~(-6),在不同沉积物显示出不同统计特征;由于波浪淘选作用,表层沉积物砂分布最为广泛,粒级主要在~0.5mm到~0.25mm之间;砂由于颗粒较粗,其粒级与Cr关系较为分散,但总体上仍然存在着线性关系,且随着粒级变细相关性提高。黏土质砂的粒级与Cr线性关系明显改善,吸附粒级拐点在~0.125mm至~0.063mm之间;Cr含量与分选和平均粒径为线性关系,与偏态、峰态为聚类关系,并划分出五类聚类类型;有机质随沉积物颗粒变细而升高,变化范围为0.02%~1.29%,在黏土质砂中与Cr为显著线性正相关,且高、低值分段拟合关系稳定。Cr/Org比值变化很大,在(43~419)×10~(-6)/%之间,高、低值段Cr与有机质关系均表现稳定。长石/石英比值为0.03~0.08表明化学风化尚在初级阶段,Cr与该比值的关系尚不明显;以最小二乘法线性拟合参数|k|·R~2来综合表示沉积物组分、成分和粒级对Cr之影响性,砂沉积物中以砂组分影响力最大,砂质黏土中,砂组分含量大为降低,有机质权重最高。  相似文献   
17.
针对总电子含量(TEC)非线性、非平稳特性,将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引入此领域的数据处理中,利用EMD分解后的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预报。采用IGS提供的2010年电离层TEC数据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此方法预报5d内TEC的平均相对精度为92.25%,而采用单一时间序列分析预报的平均相对精度为89%。  相似文献   
18.
主要应用地震沉积学方法对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上白垩统嫩江组沉积体系及沉积相进行地震成像。在一个相对的地质时间范围内,以测井和地震资料相结合进行的三级层序对比为基础,应用可视化属性解释和地层切片等地球物理技术对地下地质体进行精细刻画和解释,以揭示高分辨率储集层沉积体特征。经研究,在齐家—古龙凹陷发育重力流水道、湖底扇和河流三角洲等沉积相。在对该区沉积相地震成像的基础上,探讨了嫩江组沉积体成因及地震地貌样式,揭示了嫩江组发育的典型沉积体的空间展布及河道变迁,指出砂岩主要分布在分流河道、下切谷、河口坝以及滩坝中,为在松辽盆地湖相泥岩中寻找岩性油气藏提供了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19.
向才富  冯子辉  王富东  张顺  彭鹏  梁晓东 《地质学报》2012,86(11):1799-1808
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存在两期流体活动,第一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流体活动代表了受成岩作用控制的储层流体活动,只存在小规模的油气运移,可以根据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埋藏史分析限定其流体活动年龄在白垩纪末期-古近纪初期;第二期代表了受构造控制的流体活动,并与油气大规模运聚密切相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超过了取样点地层所经历的最大埋藏温度,不能通过埋藏史确定其形成时间,显示了部分幕式流体活动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根据储层自生伊利石是油气充注最晚期形成的矿物的基本假设,在系统自生伊利石钾氩测年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第一期流体活动在白垩纪末期之前,代表了储层埋藏成岩期的流体活动,而第二期流体活动在古近纪,是伴随着燕山期强烈构造活动的油气充注作用。大庆长垣的自生伊利石年龄随深度的演化关系表现出两种模式,即正斜率模式和负斜率模式。其中正斜率模式下部储层油气充注时间晚,而上部储层油气充注时间早,主要分布在大庆长垣的核部;负斜率模式与正斜率模式相反,主要分布在大庆长垣的翼部,两者的分界线大致沿大庆长垣的-900m高程展布。油气成藏年龄模式阐明了大庆长垣的油气成藏过程是典型的背斜型油气充注过程,在大庆长垣的周缘(海拔<-900m)是油气在浮力的控制下向输导层顶面的运移过程,表现为下部储层油气成藏时间早,上部储层油气成藏时间晚;而大庆长垣的主体(海拔>-900m)是背斜油气的充注过程和油气的脊运移阶段,上部储层油气成藏时间早,下部储层油气成藏时间晚。测年数据表明大庆长垣-900m高程的油气在晚白垩世-古近纪初期(59~69Ma)的10Ma中已经充注完成,在此范围内已开采的油气约为7×109t左右,据此即可推算平均每天油气的注入量约2t。可见油气充注是高效的幕式注入,而不是传统所认为的稳态成藏。由于第二期流体活动与燕山期主幕构造活动密切相关,而松辽盆地的储层中不存在明显的幕式流体活动的证据(气烟筒现象),因此文章认为大庆长垣的油气高效快速充注主要受控于构造作用,即存在受构造作用控制的幕式油气运移和成藏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