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2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5 毫秒
11.
龙门山断裂带隆起造山独特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龙门山断裂带位于四川盆地西缘;青藏高原东部;为四川盆地与松潘-甘孜地块的接触构造边界。龙门山地区海拔从东侧100 km外四川盆地的500 m突升至3 000 m高度;明显地标注了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界;其隆升机制也引起了国内外地质工作者的广泛兴趣;并且提出了多种隆升机制模型。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利用SinoProbe-02深反射地震剖面数据对龙门山地区的隆升机制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探讨龙门山地区隆起造山的独特性;并讨论其与传统意义中的造山带的区别;认为龙门山断裂造山带为板块内部构造活动引起岩石圈隆起所形成的。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龙门山地区的构造活动特点;并且有助于了解青藏高原东缘对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构造响应。  相似文献   
12.
随着厦门高集海堤打开及东西海域清淤工程实施,厦门海域边界条件和水动力环境均发生了较大变化.根据最新边界条件、地形条件和水文泥沙条件,通过数学模型研究打开马銮湾对厦门东西海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潮条件下,高集海堤打开后,高集海堤处产生自西向东的净潮量为3 930亿m3,西海域的水体交换能力显著增强;进一步打开马銮湾后,增加的涨、落潮总潮量平均4 560亿m3,增加的潮量分别通过鼓浪屿断面和五通断面进出西海域和同安湾,分配比例接近1∶1.马銮湾开口可以增加东西海域水体交换能力,但东西海域水质是否改善取决于马銮湾水质情况.  相似文献   
13.
利用台湾海峡中部2号大浮标2017年全年的实测波浪资料, 对海浪的基本波要素及其与风的相关性、波谱特性进行统计分析, 得出了重要特征波参数之间的回归关系和适合台湾海峡中部的海浪谱形式。研究结果显示: 1) 台湾海峡中部的常浪向是NE向, 强浪向是NNE向, 月均有效波高的变化范围为0.87~2.98m, 7月波高最小, 12月波高最大, 波周期与波高有着相似的月际变化趋势; 2) 主要波浪类型是以风浪为主的混合浪, 谱型上以单峰为主, 波高与风速整体上呈正相关关系, 大浪主要由台风和强劲的东北季风引起; 3) 波浪的平均周期与大部分特征波周期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 NNE、NE方向的波浪有效波高和有效波周期线性相关性较强; 4) 相比于Jonswap谱, 规范谱一是更符合本区域的海浪谱模式, 给出了基于有效波高和谱峰周期拟合的规范谱一形式。这些研究成果可为海洋工程设计和波浪数值模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风涌浪分离是研究风浪、涌浪各自特性的基础,但受限于海浪谱数据的匮乏,基于海浪谱的风涌浪分离方法难以普及应用,有效的解决办法是采用波浪观测中容易获取的基本波要素进行风涌浪分离。现有方法无法利用基本波要素全面计算出风浪、涌浪的比例及其特征参数,为此本文将机器学习引入到风涌浪分离中,以多层感知器模型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利用基本波要素、风要素准确计算出风涌浪参数的方法。该方法需要每个测站提供至少466笔、建议766笔及以上的实测波浪数据作为训练样本,适用于台湾海峡3个测站,在计算精度上显著优于基于海浪频谱的传统风涌浪分离方法,可为本海域缺乏海浪谱的测站提供替代性的风涌浪计算方案,有助于扩大实测风涌浪资料的来源,进而加强风涌浪分布特性以及预警预报研究。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东北缘马衔山断裂带构造属性的综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左旋走滑的马衔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陇中盆地内部,呈北西-南东向伸展.宽约8~10 km,长约115 km.马衔山断裂带表面虽然局部已被黄土覆盖,但并不代表它的活动性不强.1125年的兰州MS7.0地震就发生在马衔山断裂带北缘的西侧.前人对马衔山断裂带的研究基本上多依靠于地表地质和地球化学数据分析进行一般性讨论,而缺少对马衔山断裂带深部构造伸展的清晰认识.本文中,我们主要依靠一条横跨马衔山断裂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资料进行地壳尺度的构造解释.在此基础之上,对研究区所获得的重力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分析.最后辅助于马衔山断裂带两侧野外地表形变的观察和前人研究所获得的地球化学数据分析,我们的研究认为马衔山断裂带为一不同块体间的边界断裂带.它可能形成于早古生代祁连造山带东缘北部马里亚纳式岛弧和南部日本式岛弧的相互拼贴作用.该边界断裂带在随后的青藏高原东北缘物质逃逸过程中被激活,并且目前仍处于构造活动活跃期.  相似文献   
16.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ves, tidal currents, sediment and seabed evolution in the Caofeidian sea area in the Bohai Bay, a 2D sediment mathematical model of waves and tidal currents is employed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schemes of the harbor. Verification of spring and neap tidal currents and sediment in the winter and summer of 2006 shows that the calculated values of tidal stages as well as flow velocities, flow directions an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of 15 synchronous vertical line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measured data. Also, deposition and erosion of the sea area in front of Caofeidian ore terminal induced by suspended load under tidal currents and waves are verified; it shows that the calculated values of depth of deposition and erosion as well as their distribution are close to the measured data. Furthermore, effects of reclamation scheme of island in front of the land behind Caofeidian harbor on the hydrodynamic environment are studied, including changes of flow velocities in the deep channels at the south side of Caofeidian foreland and Laolonggou and in various harbor basins, as well as changes of deposition and erosion of seabed induced by the project.  相似文献   
17.
佘小建  徐啸 《台湾海峡》2012,31(4):571-577
通过潮汐水流和悬沙淤积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厦门高集海堤开口改造工程潮流泥沙问题,研究表明,高集海堤开口后,东、西海域两股水流的汇流区和分流区在高集海堤附近,东海域涨潮流速有所增大,落潮流速有所减小,西海域则相反;随着开口宽度增大,流速变幅增大,开口大于800 m后流速变幅趋缓;海堤开口后净输水方向为自东海域向西海域,有利于厦门湾内水体与外海的交换;高集海堤开口对东渡港区泥沙淤积影响不大.综合分析认为高集海堤开口宽度800~1 000 m较为合适,开口800 m时大潮条件下1d的净输水量约0.91×108m3,东渡北港区港池年平均回淤强度增大0.18 m/a左右,航道淤强增大0.05 m/a左右.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边缘是研究青藏高原构造生长的重要场所.然而,青臧高原各边界却呈现出不同的地貌形态响应.尤其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六盘山地区,与青藏高原东缘相比,它与邻近稳定鄂尔多斯地台之间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地形变化.青藏高原东边界所对应的龙门山构造带呈现出高陡的地貌形态:在100 km范围内,海拔高程从四川盆地的500 m陡升至临近的龙门山构造带的3500 m.而青藏高原东北边界所对应的六盘山构造带则与邻近的鄂尔多斯盆地表现为宽缓的地形变化.之前由于缺少高精度的数据资料,对造成这一地表形态差异所对应的地壳结构缺少必要的了解.在本次研究中,将着重利用前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地区所获得的165 km长高分辨率深反射地震数据,并结合在此区域所获得的航磁数据资料进行该地区地壳结构的综合解释,得出青藏高原东北缘一鄂尔多斯地块构造转换带的地壳结构变形模型.研究表明六盘山地区主要物质组成为构造增生楔,其两侧分别存在陇西火山岛弧和鄂尔多斯结晶基底.高原生长所产生的构造应力并不能使相对松散的构造增生楔无限制的抬高而是容易发生重力坍塌,从而造成六盘山地区比较宽缓的地形结构.同时本文还将此地壳结构研究结果与前人在青藏高原东缘所获得的地壳结构及变形机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这两个地区的构造变形模式,并找出两个地区的构造变形共性和差异.研究结果也将为了解青藏高原侧向构造生长过程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9.
六盘山断裂带及其邻区地壳结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生代期间,中国大陆西部受印度一欧亚板块碰撞和青藏高原隆升影响,以地壳缩短、增厚、陆内造山和强烈地震活动等为主要特征.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高原物质侧向移动被鄂尔多斯地块所阻,在六盘山地区发育了一系列左旋斜冲断裂.断裂带周缘构造变形强烈,地震活动频繁,是研究青藏高原横向扩展控制大陆内部弥散变形的理想场所.本文对穿越青藏高原东北缘一六盘山断裂带一鄂尔多斯地块的宽角反射与折射地震资料使用层析成像和射线反演算法进行成像,获得了研究区地壳速度结构模型,其结果反映出六盘山断裂带两侧地壳结构、构造特征差异显著:1)上地壳层析成像结果显示鄂尔多斯盆地一侧地壳上部速度较低,等值线呈近水平状,具有典型的沉积盆地特征,而青藏高原东北缘一侧上地壳速度相对较高,横向变化剧烈,呈褶皱状,二者的分界为海原一六盘山逆冲走滑断裂;2)全地壳射线反演结果显示鄂尔多斯地块地壳速度梯度大,下地壳底部速度高由铁镁质物质组成,具有典型稳定古老克拉通的特征,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速度总体较低,主要由长英质及长英-铁镁质过渡物质组成,具有典型造山带的特征,而六盘山断裂带下方地壳速度结构复杂,层面呈拱形,部分层出现速度逆转,为两个构造单元的接触过渡带;3)青藏高原东北缘一侧地壳厚度~50 km,鄂尔多斯地块地壳厚度~42 km,六盘山断裂带下方莫霍面发生叠置,揭示出青藏高原东北缘、鄂尔多斯地壳在六盘山下汇聚,较薄且刚性的鄂尔多斯地壳挤入较厚且塑性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中的构造模式.  相似文献   
20.
漳州后石电厂温排水数学模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徐啸  匡翠萍 《台湾海峡》1998,17(2):195-200
本文运用平面二维数学模型,计算和分析了福建漳州后石电厂在不同将机容量、各种工况和潮型条件下受纳水体温度场的时空变化。从取取水口温升以及环境容量方面考虑,几个方案均满足要求。设计单位根据水口降温、环境容量要求和工程造价三方面综合比较后,可从中以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