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岱崮地貌是继岩溶地貌、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嶂石岩地貌之后的中国第5种岩石地貌,作为一种新命名的地貌类型,岱崮地貌具有极大的美学价值和科研价值。但对其的研究和开发却相对滞后。该文介绍了岱崮地貌的研究现状、分布及其形成过程、发育阶段等,岱崮地貌的分布规律、形态特征、组成结构,其演变趋势与模式及其形成机制等,是其学术研究的核心问题。加强对岱崮地貌的研究,不仅能够改变地貌学中关于方山研究的薄弱局面,丰富大陆风化及陆地碳循环研究,而且可深化对沂蒙山区地质地貌条件、生态环境特点的认识,也可为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2018年度20节省部级高中地理优质课为观摩对象,从教材来源、教学行为和认知过程维度等方面,量化分析地理问题任务的教材忠实度、时间分配、教学行为的使用、认知水平等特征,直观呈现优质地理课堂问题任务特点,进一步提出优化建议,为高中地理课堂问题任务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山东黄土堆积过程记录了中国东部季风区大气环流的变化信息,对揭示东亚季风变化规律与古气候环境演变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采用参数化粒度端元分析方法探讨山东章丘剖面沉积物的沉积特征、沉积动力及其环境意义。结果表明:① 章丘剖面光释光年代(OSL)介于42.24—0.26 ka之间,为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物。② 章丘剖面沉积物粒度组分分为5个端元,EM1代表成壤作用产生和携带搬运的粘土组分;EM2代表高空西风远距离搬运的细粉砂组分;EM3代表以浮尘形式存在的沉降组分;EM4是该剖面的主要粉尘来源,代表地方风系作用下低空悬浮搬运的粉砂组分;EM5代表以尘暴形式近地悬移搬运的砂粒组分。EM5组分含量变化对冬季风强度变化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并记录了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波动事件。③ 根据各端元组分含量、低频磁化率(χlf)、土壤颜色(a*)等指标,结合OSL结果,有效指示了晚更新世以来章丘剖面沉积环境的阶段性变化,体现了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区域响应,但也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陇西盆地晚更新世风成堆积物粒度参数的对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计算了末次冰期旋回陇西盆地的黄土古土壤和风成砂的粒度参数,并对图解法与矩值法粒度参数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对黄土古土壤来说两种方法所获得的平均粒径基本相同,分选系数、偏度和偏态的相关性逐渐降低,对风成砂和砂黄土来说,除了平均粒径呈较好的线性相关外,其他参数则差别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它们粒度组分的分布不同所致。图解法主要反映了样品总体中主要粒度组分的粒度特征,而矩值法则反映了样品的总体特征。在沉积环境的分析和比较中,应充分考虑这两种方法的差异,并建立不同的标准。激光粒度仪和吸管法对平行样品测试的图解计算结果表明,粒度参数的变化趋势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5.
岱崮地貌是继岩溶地貌、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嶂石岩地貌之后的中国第5种岩石地貌,作为一种新命名的地貌类型,岱崮地貌具有极大的美学价值和科研价值。但对其的研究和开发却相对滞后。该文介绍了岱崮地貌的研究现状、分布及其形成过程、发育阶段等,岱崮地貌的分布规律、形态特征、组成结构,其演变趋势与模式及其形成机制等,是其学术研究的核心问题。加强对岱崮地貌的研究,不仅能够改变地貌学中关于方山研究的薄弱局面,丰富大陆风化及陆地碳循环研究,而且可深化对沂蒙山区地质地貌条件、生态环境特点的认识,也可为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6.
末次冰期旋回风成沉积物图解法与矩值法粒度参数的对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GRADISTAT粒度处理软件,分别计算了末次冰期黄土高原西部等地的黄土古土壤和风成砂的粒度参数,并对图解法与矩值法粒度参数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对黄土古土壤来说两种方法所获得的平均粒径基本相同,分选系数、偏度和偏态的相关性逐渐降低。对风成砂和砂黄土来说,除了平均粒径呈较好的线性相关外,其它参数则差别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它们的粒度组分的分布不同。黄土古土壤的粒度分布尽管呈双峰分布,但次峰通常较小,故尾部部分对粒度参数影响不大;而风成砂和砂黄土的次峰的频数较大,对粒度参数的影响很大。图解法主要反映了主要粒度组分的粒度特征,而矩值法则反映了样品的总体特征。在沉积环境的分析和比较时,应充分考虑这两种方法的差异,建立不同的等级标准。  相似文献   
17.
腾格里沙漠南缘末次冰盛期以来沙漠演化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位于现代季风区边缘的沙漠黄土边界带,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末次冰盛期以来历经多次北进南退移动和暖湿、冷干变化。依据对腾格里沙漠南缘白岩沟剖面的黄土古土壤风成砂序列的年代测定,建立了腾格里沙漠南缘末次冰盛期以来沙漠演化的时间序列,并结合剖面各地层的粒度分析、色度分析和CaCO3分析结果,认为末次冰盛期该区主要经历了两次沙漠强烈扩张、两次退缩以及一次小幅度扩张的阶段。而全球变化所导致的东亚冬、夏季风变化是沙漠正、逆过程演变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8.
末次间冰期以来渭河上游气候演化的黄土记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渭河上游樊家台剖面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地层的粒度与CaCO3进行综合分析表明,末次间冰期时,受夏季风影响较大,粒度较细,CaCO3有较强的淋溶与淀积,气候呈现较为暖湿的特点;末次冰期时,受冬季风影响较强,粒度较粗,CaCO3淋溶淀积微弱,气候较为干冷。间冰期早期(相当于深海氧同位5e阶段)由于夏季风较强,粉尘堆积较少,古土壤向下发育,并与下部土壤融合,导致粒度较5a、5c阶段粗;2阶段的早期,由于粉尘源区出现了高湖面,环境湿度大,造成此时段早期黄土粒度较晚期细;表现出区域气候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