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69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197篇
海洋学   1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8 毫秒
11.
东昆仑造山带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由于布青山-阿尼玛卿洋的俯冲发育有大量岛弧型花岗岩类。选取东昆北巴隆地区朝火鹿陶勒盖花岗闪长岩体寄主岩和闪长质暗色微粒包体进行了岩相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岩体寄主岩的结晶年龄为242.3±1.3Ma,暗色微粒包体结晶年龄为241.2±0.8Ma,显示其形成于中三叠世;寄主岩和暗色微粒包体A/CNK值介于0.86~1.06之间,为准铝质-弱过铝质;稀土元素总量分别为119×10~(-6)~170×10~(-6)、189×10~(-6),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显示右倾型,具有负Eu异常;岩石富集Rb、Ba、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弧岩浆岩特征。野外及岩相学特征均显示包体为基性岩浆进入酸性岩浆快速冷凝形成的,为俯冲板片断离导致幔源岩浆上侵形成的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是布青山-阿尼玛卿洋俯冲晚期的岩浆记录。  相似文献   
12.
对近10年来国外有关大气污染物的采样方法、有机污染物在气、固相中的分配以及采样误差的主要文献做了简要回顾。对不同采样器的采样效率、误差来源及误差校正方法进行了讨论。列举了一些富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可以看出,在消除或限制了采样误差后,所得分析结果为客观评价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了更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准晶体的构筑原理及微粒分数维结构模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准晶体的原子构造中两个原理在起作用,即二十面体原理和黄金中值原理。二十面体原理是指大小相近的原子形成孤立的十二次配位体时,二十面体配位形式在能量上最有利。黄金中值原理是指在准晶体中原子的排列符合黄金中值律。这两个原理适用于由少量原子构成的体系,也适用于某些生物的结构。运用这两个原理于准晶体微粒,我们获得了最简单的准晶体结构模型。此模型可以解释Al-Mn准晶体的高分辨图的所有细节。此模型与Hiraga模型以及Bursill和彭菊琳模型都不相同。在此模型中Al_(12)Mn二十面体不是共棱的。这一模型具有分数维结构的待征,因此称之为准晶体的微粒分数维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4.
大洋底的玻璃微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洋沉积物中的微玻璃陨石和火山玻璃是两类性质截然不同的微玻璃体,前者SiO2含量十分稳定,MgO含量比较高,Na2O和MnO含量都很低,并具有Os、Ir等重要地外元素丰度特征。另外,还具有特殊的表面结构以及一定的形成年代。后者的SiO2含量不稳定,MgO含量很低,Na2O和MgO含量比较高,不具有Os、Ir等地外元素丰度特征。因此,不可将它们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5.
东昆仑约格鲁岩体暗色微粒包体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6,自引:10,他引:26  
刘成东  张文秦等 《地质通报》2002,21(11):739-744
对东昆仑约格鲁花岗岩体中暗色微粒包体的形态、大小、成分和分布等主要特征进行了较详细地研究。发现包体形态多样,以强烈的塑性流变为特征;包体大小悬殊,多数直径为几十厘米,最大者长轴达4m;包体成分以闪长质为主,结构总体上比寄主岩石的粒度细,岩体中不同部位的包体成分和结构都有所变化;包体分布不均匀,经常呈族状、条带状密集分布,具定向性。镜下研究发现,在包体中经常见到针状磷灰石、石英捕虏晶和斜长石的自形内核环带及增生边等现象,显示了岩浆混合成因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区域站和基准站气溶胶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讨论了秋季(1994年10月)和冬季(1995年1月)在中国西部青海省共和县瓦里关山(36°17′N,100°54′E,海拔3816 m)基准站和中国东北黑龙江省五常县的龙凤山(44°44′N,127°36′E,海拔331 m)及中国东南沿海的浙江省临安县的横畈乡(30°18′N,119°44′E,海拔131 m)两个区域本底站(上述3站均属WMO)所采集的气溶胶样品的质量浓度、可溶性离子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初步得出:气溶胶质量浓度和可溶性离子浓度以临安为最高。其次是龙凤山,而瓦里关山为最低  相似文献   
17.
Poli  GE 于介江 《世界地质》1992,11(4):48-54
微粒包体作为基性岩浆和重熔酸性岩浆I型或S型之间岩浆混合或/和混合期存在的标志,其成因和意义可被重新评价。基于含微粒包体花岗岩套中所观察到的地球化学特征和露头关系,已经提出了用于研究微粒包体和寄主岩组合的一种模式。该模式由三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注入作用;第二阶段:演化作用;第三阶段:混合作用,这是在基性岩浆注入到重熔的地壳环境中发生的。在第一阶段,比酸性岩浆温度更高、粘度更低、几乎完全为液态的基性岩浆通过一次或多次注入作用侵入到酸性岩浆中。两个体系并不容易混合,仍作为独立的单元存在,直至达到了热平衡和粘度相近的时候才能发生混合,并且,沿着二者的边界基性岩浆冷却。酸性岩浆被加热。在第二阶段,基性岩浆既经历了伸展、对流搅动和与酸性岩浆混合的物理作用,又经历了晶体分离和与酸性岩浆混染(混染分离结晶作用)的化学作用。这些物理和化学作用的再循环便导致了微粒包体和进一步演化了的熔体的形成。这种熔体与酸性岩浆已达到了热平衡。因此,微粒包体记载了基性岩浆演化的各个阶段。在第三阶段,基性岩浆进一步演化的产物(成分上为英云闪长质到花岗闪长质)和酸性岩浆参与了两端元的混合作用。该作用可用于解释含微粒包体花岗岩类深成岩的地球化学演化。该模式阐明了复式岩基形成过程中产于深成环境中的各种岩浆作用,并且也提出了有关英云闪长质深成岩成因的某些想法。最终,所观察到的微粒包体单独产出的这一特性表明微小几何学(一种相对新的数学概念)在了解粘性流体混乱流机制方面可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即基性岩浆的混合和伸展作用动力学。  相似文献   
18.
由於地磁的日變化,有人推想大氣高層有導電空氣層之存在。1895年波波夫教授發明無線電以後,1901年無線電信號越過大西洋成功,指出此導電層存在之想法並非虛構,我們稱這導電空氣層為電離層。經過很多人的研究,其中我國學者有不少的貢獻,現在電離層的秘密漸漸的揭開了。電離層的研究有各種不同的  相似文献   
19.
北京房山岩体形成过程中的岩浆混合作用证据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覃锋  徐晓霞  罗照华 《岩石学报》2006,22(12):2957-2970
北京房山侵入岩体主要由石英二长闪长岩单元和三种不同结构的花岗闪长岩单元组成,岩体中广泛分布的镁铁质微粒包体、富集暗色矿物的线状条带以及各岩相单元的非渐变接触关系等宏观特征,指示岩体的形成与岩浆混合作用有密切联系。122个斜长石成分剖面电子探针分析表明,它们众数成分为 An=29的更长石。但是,其成分变化范围极宽(An=14~56),晶体内不同部位的成分有很大差别,出现正常环带的 An 值较低(14~42),内环带的 An 值较高(24~56)的特殊情况,指示斜长石结晶环境的改变,暗示具有富钙基性岩浆的加入。从岩体边部到中心,斜长石 An 牌号逐渐降低,但相邻岩相单元之间有较大的重叠,表明不同岩石单元中的斜长石成分主要受控于岩浆成分的变化,与分离结晶作用无关。斜长石的韵律性环带、特别是内环带的发育则是岩浆混合作用机制的有力证据。基性岩浆的反复注入不仅改变寄主岩浆的成分,而且也控制了它的温度、定位机制和岩石的结构特征。因此,房山岩体的形成过程还包含了镁铁质岩浆多次注入的历史,并且从外到里基性岩浆的作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20.
纳米级微粒测量是寻找隐伏矿的新方法,选取实地模拟实验和在已知隐伏矿区,利用液态捕集剂和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测试样品,进行重复测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成矿元素,在地表形成异常的运移富集速率不同,其运移速率主要取决于纳米级微粒本身的地球化学性质,地下上升气流、断裂等裂隙有利于微粒的上升运移富集;纳米级微粒地球化学重复测量时,异常可具有良好的重现性,但异常重现较常规气体缓慢,通常需要2~3个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