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本文通过对松树沟地区航空象片和陆地卫星象片的综合研究,经扎实的野外验证工作,对该区进行了1:5万地质调查,对秦岭群的构造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从而对本区秦岭群的地层层序做了重新厘定。 文章以丰富的资料,对松树沟倒转背斜和松树尖向斜进行了重点分析,以充足的论据修正和补充了前人的工作成果。研究的结果表明秦岭群为一受纵、横向断裂破坏和多期变形影响的形态复杂的复式背斜。从而初步恢复了前加里东期秦岭地槽的发展历史。 文章还概要地总结了运用遥感地质方法在古老变质岩和岩浆岩地区进行地质构造分析的方法及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2013年南海南部4个季节航次的叶绿素a(Chl a)调查数据,结果显示:150m以浅水柱Chl a质量浓度均值分别为早春0.14mg×m~(-3)、初夏0.12mg×m~(-3)、初秋0.18mg×m~(-3)、初冬0.16mg×m~(-3)。早春和初夏偏低的原因与早春风速小,初夏水温高,不利于水体的垂直混合,限制了深层海水中丰富的营养盐向上层水体补充有关。4个季节中海水次表层Chl a质量浓度最大值层(SCML)均出现在50m和75m,这两个水层的Chl a质量浓度差异小,季节变化不大,平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0.24~0.26mg×m~(-3)和0.22~0.26mg×m~(-3)。受混合层深度和温跃层上界深度的共同影响,50m水层Chl a质量浓度主要受制于深层富营养盐海水的向上补充,75m水层Chl a质量浓度受水温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3.
2012年5月,由国际著名天文图片网站TWAN(The World At Night)组织的第三届“地球与星空”国际摄影大赛正式落下帷幕,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天文摄影师参加了这次角逐,提交的作品数量超过了600幅,创下新高。此次大赛的主题分为两个:“美丽星空”和“拒绝光污染”,要求提交的照片内容符合两者之一便可。  相似文献   
14.
对于许多旅行者来说,他们有很多理由选择在秋天去额济纳,也有很多理由放弃额济纳。但对于天文摄影爱好者来说,额济纳却是个不得不去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于2020年1月(冬季)、3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对大亚湾西部海域的海地瓜(Acaudina molpadioides)空间分布和环境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并结合室内养殖实验,分析了海地瓜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栖息特性。结果表明:①海地瓜最高生物量达到170 g/m2,其栖息生境为粘土质粉砂和砂质粉砂,低温季节具有较高生物量。②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发现,有海地瓜分布的站位环境特征表现为较大的水深、盐度和溶解氧浓度,以及较低的水温、叶绿素a含量和较细的底质。③海地瓜的埋栖特征表现为口部向下、尾部朝上,以粘土质粉砂层下的黑色胶泥为食。④经组织切片观察,海地瓜体壁表层无管足,口部有15个触手。海地瓜体表运动器官缺乏,附着能力较弱。⑤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大亚湾西部海域适宜海地瓜栖息的底质为粘土质粉砂,常出现在盐度较高、温度较低的深水区域。冬季和春季的调查数量高于其他季节,这需要进一步研究其生活史以明确其在不同时期内的生活习性。  相似文献   
16.
戴明 《天文爱好者》2013,(12):62-65
上一篇文章,笔者详细介绍了宾得O-GPSl这个附件的设计原理和独特功用。接下来,我会给大家展示使用O-GPSl配合宾得单反相机拍摄星空的方法和一些优势,以及在对比真正的星野赤道仪时,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7.
尖笔帽螺(Creseis acicula)隶属软体动物门翼足目, 是营浮游生活的大洋暖水种, 在世界多个海域尤其是印度洋沿岸多次暴发, 但此前在中国海域未有暴发记录。2020年6—7月, 在大亚湾西南部核电站邻近海域监测到尖笔帽螺大规模暴发, 整个过程持续约1个月, 高峰期密度达到5600个·m-3, 是迄今为止已报道的该种暴发的最高密度。尖笔帽螺的高密度区均集中在西南部沿岸区域, 尤其是岭澳核电站冷源取水口附近, 对核电冷源运行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 引起政府、企业、科研界和社会公众的高度重视。鉴于目前对尖笔帽螺的暴发机制还知之甚少, 文章综述了尖笔帽螺生物生态学特征研究进展, 阐述了大亚湾尖笔帽螺的暴发和消退过程, 并基于对此次暴发事件的跟踪监测, 初步探讨其暴发机制及其生态效应, 认为核电站冷却水的温升效应、降雨引起的海水盐度波动以及浮游植物数量升高可能是诱发其暴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